酈 琿
(南京曉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南京 211171)
?
人際關(guān)系制約下沖突性話語的管理機制分析
酈琿
(南京曉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南京 211171)
摘要:沖突性話語在人際交往中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面對沖突性話語,聽話人為了維護自身面子不受威脅,有可能采取反駁、詈罵、拒絕繼續(xù)溝通等回應策略,威脅對方的面子,使得交際惡化,無法完成良好積極的交際目的;抑或采取承認對方觀點態(tài)度、沉默或因第三方介入而實現(xiàn)緩和性回應,在接受自身面子貶損和利益受損的情況下維持交際的進行。
關(guān)鍵詞:沖突性話語;管理機制;人際關(guān)系。
沖突性話語在日常交際中普遍存在。當交際雙方對事件或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看法不一,因個人利益或自身面子受到威脅,會引發(fā)沖突。反對、異議、嘮叨等言語行為可能引發(fā)沖突性話語, 因為這類言語行為會導致交際雙方或多方在認識、觀點等方面的趨異, 甚至對抗。沖突性話語具有雙向性和對抗性[1]151。
對于沖突性話語的回應策略,李成團、冉永平認為:“說話人或第三者可能借助語言手段對該沖突進行緩和或加劇,以期構(gòu)建自己或所在群體所期望的身份或面子,類似過程就是言語交際中的沖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盵2]沖突管理過程中語用策略的選擇制約因素除了具體語境、交際目的等也離不開對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規(guī)約考量。交際中說話人會通過話語選擇,實現(xiàn)沖突性話語向沖突性或緩和性話語的不同轉(zhuǎn)化, 這就是人際關(guān)系制約下的語用調(diào)節(jié)。為此,本文探討聽話人面對沖突性話語所采用的具體回應策略及其語用效果。
1前人研究回顧
沖突性話語的研究現(xiàn)處于發(fā)展階段。2013年正式創(chuàng)刊發(fā)行的國際語言學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ggression and Conflict》成為關(guān)于沖突性話語的專業(yè)期刊。
國內(nèi)對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沖突話語的產(chǎn)生機制、沖突話步和結(jié)束話步的分析、沖突言語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以及沖突話語的趨同和趨異表現(xiàn)等等。對于沖突性話語的回應管理研究,涉及若干方面:龔雙萍[3]探討了軍人工作會話這一機構(gòu)性會話中雙方的權(quán)勢關(guān)系以及沖突性話語中動態(tài)順應權(quán)勢關(guān)系的變化;楊驍勇[4]以民航旅客運輸為特殊語境,研究話步結(jié)構(gòu)和語用特征,分析了緩和性沖突回應方法作為緩和策略的有效性;韓艷梅[5]探討了醫(yī)患工作會話中間接性話語的沖突回應及說話人權(quán)勢關(guān)系,指出醫(yī)患之間的沖突回應與雙方權(quán)勢關(guān)系之間呈現(xiàn)大量非對應現(xiàn)象;冉永平、劉玉芳[6]以《紅樓夢》中的沖突回應為分析對象,探析人際沖突中非攻擊性話語引發(fā)的沖突回應,揭示人際沖突的語言表現(xiàn)及語用理據(jù);也有一些學者從其他文學作品、電視電影等藝術(shù)形式中汲取語料,分析沖突回應的策略。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討論沖突性話語的具體回應策略,以及對人際關(guān)系的影響,以期促進有效交際,構(gòu)建人際和諧氛圍。
2沖突性話語的回應管理
2.1沖突性回應管理(conflicting response) 及其社交語用效果
當話語沖突產(chǎn)生時,聽話人的回應可能是否定、反對、反駁、抗議,甚至威脅、警告說話人,沖突加劇,破壞人際和諧,是人際關(guān)系趨異趨向,即人際關(guān)系的解構(gòu)過程(deconstructive process)[1]150。
2.1.1反駁
【例1】
謝百三:我問你,美國搞了雙重國籍沒有?現(xiàn)在美國搞了嗎?英國搞了嗎?
劉俊海:美國代表全世界嗎?全世界有很多搞雙重國籍的國家。
謝百三:日本搞了嗎?
劉俊海:美國日本是全世界嗎?
謝百三:德國搞了嗎德國?只有加拿大在搞。(2012-12-08《一虎一席談》)
本例是鳳凰衛(wèi)視電視多人辯論性節(jié)目《一虎一席談》中的一期,主題是“富豪移民換國籍來上市公司是不是不愛國”。沖突性話語的出現(xiàn)是電視辯論性節(jié)目的語言特點之一,嘉賓們針對同一議題發(fā)表自身看法,難免出現(xiàn)意見相左、立場對立甚至針鋒相對的場面,爭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沖突性話語。比較常見的反駁對方觀點的沖突性回應方式是直接否定對方的觀點,例如“不對”“不能”等評價式詞匯的使用。而本例中針對雙重國籍的爭論,交際雙方都采用了反問的反駁方式,并沒有直接回答對方的問題,而是針對對方爭論話語中的某些內(nèi)容進行反駁。反問不同于直接否定,是無疑而問。對于說話人自認為的事實作加強語氣,以此來回應對方的不同觀點,達到指責或諷刺等效果。反問句多出現(xiàn)在表達對所述內(nèi)容或說話人身份的質(zhì)疑、不信任,進而表達對對方的否定、批評、反對等。此例中反問句的使用,看似氣勢勝于對方,實則對于爭論的推進積極意義不大。
2.1.2詈罵
詈罵是沖突性回應中最直接、內(nèi)容最粗俗、對交際對方面子貶損最厲害的語用策略。采用詈罵語的回應者,對于對方的言語、行為、觀點或者態(tài)度等非常不滿,引發(fā)對撞性回應。
【例2】
A:請原諒我說話比較直,你是不是腦子有點問題?
B:你才腦子有問題呢!
這是交際雙方對于某一問題產(chǎn)生不同看法而引發(fā)的對話。對于對方人格的侮辱多源自對對方智商的貶低、身份的蔑視、能力的否定等,最容易引發(fā)聽話人直接的沖突性話語的回應。而回應方式最直接的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所謂的“罵回去”,即以沖突性話語作為回復?!澳闶荴(攻擊性侮辱性詞匯)!”“你才是X!”于是我們常見交際雙方的沖突性話語交際陷入了互相攻擊這種最糟糕的結(jié)果,也是最無法挽回的情況。交際雙方要么無休止地以各種形式的貶損粗口為沖突性話語互相回應,要么會從口頭沖突上升為肢體沖突。雖然本例中出現(xiàn)了“請原諒我……”這樣的前置限制成分,不影響整句基本語義的表達,但作為緩和成分是說話人在清楚此成分之后的話語可能會造成聽話人的不滿,事先作的一個預警。前置限制成分之后的語意通常為刻意使用的冒犯性話語,如獨立使用,必然引起直接沖突。前置限制成分雖然緩和部分的冒犯語氣,但仍舊不影響沖突性話語的實際表達效果,聽話人必然會覺得面子受到侵害,有可能礙于對方對自我面子的先行侵害而不好當面或直接發(fā)作,但實質(zhì)會影響交際。有時更增加聽話人對說話人的不滿程度,認為其有明知故犯之嫌。
因此,面對雖有前置限制成分的沖突性話語,聽話人還是容易傾向于把理解的重點放在句子的主干,也就是沖突性話語本身?;貞姆绞揭踩缋又兴尸F(xiàn)的那樣,仍然是沖突性話語,頗有以牙還牙的意思。而句子的主干部分以一般疑問句的形式質(zhì)疑對方的智商,不管是不是真正的疑問,這種質(zhì)疑也必然帶來對聽話人面子的損害,制造了交際雙方之間的緊張氣氛,無法繼續(xù)完成預設的交際目的,直接引發(fā)聽話人沖突性的回應。
2.1.3拒絕繼續(xù)溝通
【例3】
鴻漸被駁倒,只能敲詐道:“那么你替我去辦?!比峒我贿吽⒅^發(fā)道:“我沒有工夫?!兵櫇u道:“早晨出去還是個人,這時候怎么變成刺猬了!”柔嘉道:“我是刺猬,你不要跟刺猬說話?!?/p>
這是《圍城》第八章中方鴻漸和柔嘉的一段對話。方鴻漸收到趙辛楣的航空信順帶提到了婚訊,而柔嘉對不常來信的趙辛楣沒有什么好感,對于方鴻漸自以為是的解釋也不認同。雙方原本就處在產(chǎn)生分歧的邊緣,在此語境下更容易產(chǎn)生沖突性話語。鴻漸的祈使性話語雖語氣不強硬,帶有祈求的意味,但被柔嘉一口回絕以后必然產(chǎn)生矛盾。方鴻漸用“人”轉(zhuǎn)變?yōu)椤按题眮砻枋銮昂髴B(tài)度變化很大的柔嘉,并用帶有憤怒的語氣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形成了沖突性話語,將柔嘉從人歸類為動物,直接威脅了柔嘉的面子。而作為聽話人的柔嘉也立刻接過話題,以“你說我是刺猬我就是”的態(tài)度正面回擊了方鴻漸,導致了雙方矛盾沖突一時無法緩和。雖然這樣的回復看似承認對方對自己的指責,實則表達了說話人不愿意繼續(xù)溝通的含義。柔嘉的回應帶有威脅警告的意味,認可自己是刺猬,暗指如果對方再和自己說話,肯定會被刺傷,進而阻止對話的繼續(xù)進行。這樣的沖突性話語的回應方式也是很多口角矛盾步步升級的原因,雙方都以沖突性話語來回應對方,各不妥協(xié)或不使用緩和手段。
2.2緩和性回應管理( mitigating response) 及其社交語用效果
面對沖突性話語,聽話者的另一種回應方式就是接受或認可對方的斷言、批評、責問或抱怨,或者采用妥協(xié)回避的方法來弱化沖突。交際雙方因為受制于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不便于直接公開對峙、攻擊或貶損對方的面子,更期望通過緩和的回應達到繼續(xù)言語交際,甚至依然能夠完成交際目標的交際效果。因此,一方對于另一方?jīng)_突性話語的回應不再是簡單的沖突性話語,更多表現(xiàn)為緩和性回應。這也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繼續(xù)話輪轉(zhuǎn)換、維護雙方面子、令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的沖突回應策略。
2.2.1認可對方觀點態(tài)度
根據(jù)冉永平文章[7],緩和性回應有如下幾種常見的形式:反對→同意,分歧→認同,爭執(zhí)→認同/妥協(xié),不合作→合作。本文認為,無論是上述哪種緩和策略都有一個共性,即主動或被動地認可對方的觀點和態(tài)度。
【例4】
亞平:“你怎么這樣呀,咱爸媽不是頭一回來嘛,你接都不接……”
麗鵑:“喂!喂!說清楚,誰爸媽?是你爸媽!別用個‘咱’字,容易引起歧義?!?!我工作不重要,你爸媽重要。沒問題啊,我明天就辭了工作去接你爸媽去,不就一個月三四千塊錢嗎!哪比得上讓二老開心重要呀!”
亞平:“哎!麗鵑!你這話我不愛聽?。 铱梢允箘艃呼[,跟老人面前要乖乖的,做個聽話孩子,知道不?”
麗鵑:“切!好了,好了,知道了!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行了吧?”(《雙面膠》第一章)
麗鵑和亞平是對新婚小夫妻,亞平父母要來探望,亞平跟麗鵑商量兩人一起去火車站接,但麗鵑有工作安排,不想為此請假。作為一家子,亞平用“咱媽”稱呼自己的母親,原本是普通夫妻之間對于對方父母的正常稱呼,在沖突性語境中卻成為了加劇沖突的導火線之一。亞平的提議遭到了麗鵑的反對,實則是麗鵑對去接公婆事件的抵觸,她稱呼亞平用“喂!喂!”,否定了“咱”,而用“你”來拉開與亞平的交際語用距離,努力顯示與交際對方不同群屬的身份特征,明確了自己只是兒媳的身份,有意與亞平劃清界限,激化沖突。但是,經(jīng)過亞平的擺事實講道理,麗鵑最后表示合作。
2.2.2沉默
沉默并不是促進有效交際的可取語用回應策略,無法直接表明自身的觀點態(tài)度,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對交際對方觀點態(tài)度不認可。然而在交際出現(xiàn)沖突的語境中,聽話人若采用沉默的回應方式,較易緩和雙方緊張情緒,結(jié)束沖突局面。雖然采取沉默的一方自身的面子可能受到威脅,但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緩和策略。
【例5】
A:你考得怎么樣?
B:過了,真沒想到。
A:那么簡單吶!
B:(沉默)
A知道B參加了一次考試,出于想了解結(jié)果抑或關(guān)心的角度打聽消息。B在回答A的同時出于慶幸對于自己的通過歸功于幸運,也是一種自謙的話語。但A沒有祝賀之詞,反而用“那么簡單”來回應,潛在話語意為:以B的能力本該通不過這次考試,只是因為考試簡單,B才幸運通過。從語法含義上這樣的以疑問為回應的方式?jīng)]有任何錯誤,也能繼續(xù)話輪轉(zhuǎn)換。然而作為交際性話語,A的回答直接損害了B的積極面子,否定了B的能力,從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在A心中的若干可能性的預設:(ⅰ)這次考試不管難不難,B都過不了;(ⅱ)這次考試很難,B過不了;(ⅲ)這次考試很難,我過不了,而我認為我比B強。在自己的面子遭到威脅的情況下,B可以選擇沖突性的回應方式,但為了維持相互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不損害對方的面子,B選擇了沉默的回應方式,結(jié)束了對話,避免沖突的延續(xù)。
2.2.3第三方介入
【例6】
劉俊海:這事放開不放開由全國人民來決定,不是你謝教授來決定。
謝百三:不是我來決定也不是你來決定。
胡一虎:你們兩人的動作看起來真的是國人國人一家人。你們倆的動作姿勢都好像,真的是一家人哪。(2012-12-08《一虎一席談》)
本例續(xù)接例1的辯論對話。在交際雙方處于沖突之中,且都利用反問句反駁對方,話輪轉(zhuǎn)換陷入僵局的語境下,第三方主持人胡一虎的緩和性言語介入是維護雙方面子、緩解緊張局面的可取行為。主持人有意忽略沖突雙方的觀點態(tài)度的差異,將雙方的共性(即便不是觀點內(nèi)容上的)展示出來,試圖拉近沖突雙方的距離。作為半機構(gòu)性話語,電視辯論節(jié)目的參加者的沖突性話語,常常受其特殊語境的影響。介于電視放送的公開性和影響力,沖突雙方在主持人的介入下,為了維護自身面子或迫于主持人的調(diào)解和話語權(quán)勢,終止話語沖突。
3結(jié)語
沖突性話語在人際交往中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交際一方因觀點態(tài)度、身份立場、個人喜好等因素所表達的的反對、否定、質(zhì)疑甚至辱罵都會引發(fā)對方的沖突性回應。面對沖突性話語,聽話人為了維護自身形象,維持自身面子不受威脅,有可能采取沖突性回應,威脅對方的面子,貶損對方,使得交際惡化,陷入僵局,無法完成良好積極的交際目的;抑或采取緩和性回應策略,在接受自身面子貶損和利益受損的情況下,修復雙方的關(guān)系,維持對話交際的進一步進行。在交際過程中,是否能夠采取合適的沖突性話語的回應方式,直接影響到交際雙方關(guān)系的構(gòu)建。
參考文獻:
[1]冉永平.沖突性話語趨異取向的語用分析[J].現(xiàn)代外語,2010(2).
[2]李成團,冉永平.會話沖突中的語用管理探析[J].中國外語,2011(2):44.
[3]龔雙萍.沖突性話語回應策略與權(quán)勢的語用分析[J].外語學刊,2011(5):76-81.
[4]楊驍勇.人際沖突性話語的語用分析與緩和策略[J].外語教學,2013(2):39-43.
[5]韓艷梅.間接性話語的沖突回應及說話人權(quán)勢的非對稱現(xiàn)象[J].現(xiàn)代外語,2013,36(3):254-261.
[6]冉永平,劉玉芳.非攻擊性話語引發(fā)的沖突回應探析[J].外語學刊,2011(5):65-69.
[7]冉永平.沖突性話語的語用學研究概述[J].外語教學,2010(1):1-6.
責任編輯:柳克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based Conflict Talk
LI Hui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1171, China)
Abstract:Conflict talk is a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on in daily life. In order to maintain self-image, the hearer may take disputing, swearing, refusing to continue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response strategies, threatening the other party's face and deteriorating communication. Or he can also take the mitigating strategies like acknowledging attitude, keeping silent or being mediated by the third party. With his own face threatened and interest damaged, the communication could continue.
Keywords:conflict talk; management mechanis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2015-11-12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2014SJD170);2015年南京曉莊學院科研項目(2015NXY11)
作者簡介:酈琿(1981-),女,江蘇丹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商務英語及語用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5-0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