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鈺翎+吳迪
三百多年前,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茲(Leibnitz)在其《人類理解新論》(New Essays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曾寫下這樣一句話:“我確信語言是人類心智的最佳折射?!鼻О倌陙恚瑢τ谡Z言的本質,語言與思維、自然、社會的關系,以及語言的歷史研究都曾吸引了諸多學者孜孜不倦的探求。張勇先教授的《英語發(fā)展史》就是這一領域的又一力作。該書以歷時研究的方法講述了英語的演變過程,并將英語置于社會文化維度中進行考量,探討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科技等因素對于語言發(fā)展演變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不僅對英語的發(fā)展進程進行了縱向的梳理,而且作者還展現(xiàn)出了更為廣闊的大歷史視野,將英語的發(fā)展與漢語的發(fā)展進行了橫向的對比。這種融貫東西、借鑒雙方的研究思路是新穎且創(chuàng)新的,也是中國學者對于英語發(fā)展史研究的獨特貢獻。
英語幾經磨難,甚至一度瀕臨滅絕,最終成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
今天,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第一語言,是計算機網絡使用的主要語言和學術界發(fā)表論文的首選語言,也是國際交流和對話的主要中介語。但回顧英語1500余年的歷史,英語幾經磨難,甚至一度瀕臨滅絕,其中各種曲折心酸,鮮為普通英語學習者所知?!队⒄Z發(fā)展史》一書就是將這一語言置于歷史背景和全球范圍的語境中,采用了由古至今,點面結合的方法,對英語的歷史、特點、變體以及和漢語的交流做出了全面的闡述。
全書分為八章,作者追本溯源,從“史”的角度,運用豐富的史料,結合當時歷史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條分理析地闡述了英語從古英語時期(449-1066)、中世紀英語時期(1066-1489)、早期現(xiàn)代英語時期(1489-1801)到現(xiàn)代英語時期(1801至今)的發(fā)展演變。
從時間上來看,古英語是指從盎格魯-撒克遜入侵至諾曼征服期間的英語。在這一時間段內,不列顛歷史上的三次入侵(盎格魯-撒克遜入侵,北歐海盜入侵,和諾曼征服)和一次文化革命(基督教傳入英國)都對英語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傮w上來看,古英語在發(fā)音、詞匯、句法等各個方面都與現(xiàn)代英語截然不同,甚至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古英語的特點是詞匯量有限、語法復雜,但已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發(fā)表的著名演講《熱血、汗水和眼淚》(Blood, Sweat and Tear)一文中就有不少單詞來自于古英語,展現(xiàn)了英語語言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精神的緊密聯(lián)系。
公元1066年,為了爭奪王位,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Duke William of Normandy)聯(lián)合法國貴族,率軍入侵英國,史稱“諾曼征服”。這一歷史事件開啟了中世紀英語的時期。這一時期的英語是古英語接受法語和拉丁語改造的結果,是一種包含了拉丁語成分、法語成分和古英語成分的混合語。與古英語相比,中世紀英語的語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法的簡化使得中世紀英語更加接近現(xiàn)代英語,同時由于法語詞匯和拉丁語詞匯進入英語,使得中世紀英語詞匯數(shù)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這一時期,英語的社會地位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諾曼征服后,法語成為宮廷貴族們的寵兒,宗教界包括《圣經》則使用拉丁語,英語成為只有下層民眾才會使用的低俗語言,地位一落千丈。直到英法“百年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了尋求身份認同,貴族們才開始學習英語,普通學校開始用英語授課。同時,肆虐英國的鼠疫奪走了英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勞動力的稀缺提高了勞動者的話語權,英語開始在社會生活領域取代拉丁語和法語。在宗教方面,1382年威克里夫(Wycliffe)將拉丁文的《圣經》翻譯成英文后,基督教開始經由英語來傳播。幾乎同一時期,喬叟開始用倫敦方言創(chuàng)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為標準英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476年,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 將印刷術帶回英國并推廣。印刷術的使用規(guī)范了英語的書寫,加快了英語在大范圍內的傳播速度,中世紀英語逐步取代拉丁語和法語成為全社會認可的書面語言,開始走向成熟并向早期現(xiàn)代英語過度。不過在這一時期,英語還不是一門足夠自信的語言。
1489年英國議會采用了“官方文書標準”,宣布英語為其官方語言,這標志著早期現(xiàn)代英語時期的開啟。英語地位的重大轉變意味著英語進入成熟期,開始向海外發(fā)展。經濟的繁榮助推歐洲去探索發(fā)現(xiàn)世界,環(huán)球航海的成功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為后來英國的海外拓展做好了鋪墊。伊麗莎白一世執(zhí)政期間,英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社會也經歷了深刻變革。同一時期,威廉·廷代爾和威廉·莎士比亞對英語發(fā)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廷代爾翻譯的《圣經》使得英語取代了拉丁語在英國教會中的位置,也成為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欽定《圣經》的參照本。莎士比亞將英語變成了具有詩性的語言,推向新的高度。語法學家和詞典編纂家也出現(xiàn)了。1755年,約翰遜編撰的《英語詞典》規(guī)范了英語的詞義和拼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然科學也開始嶄露頭角,出現(xiàn)了牛頓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帶頭人。隨著國力的強盛,英國開始海外擴張,成熟的英語被帶到了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而后又被帶到美洲、澳洲、非洲和亞洲。英語開始與拉丁語和法語爭雄天下。到17世紀末,英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國際學術語言,成為了一門非常自信的語言。
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后,即1801年左右,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合并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這一年被認為是現(xiàn)代英語的開始?,F(xiàn)代英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詞匯量爆炸式的增長?!按笥⒌蹏钡臄U張以及世界交流的頻繁使得英語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語言的許多詞匯;與此同時,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科技發(fā)明和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大量新詞也應運而生。20世紀以來,美國經濟飛速發(fā)展,新發(fā)明、新技術的層出不窮,美國英語開始與英國英語分庭抗禮,英語變體也開始出現(xiàn)。20世紀的兩次大戰(zhàn)提高了英語的國際地位,交通工具的大發(fā)展、無線電廣播,電視和電腦等科技發(fā)明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英語的受眾和話語權。在經歷1500年的發(fā)展后,英語成為國際交流使用最多的語言。
不只是語言史,也是文化史
《英語發(fā)展史》無疑是一部優(yōu)秀完備的語言史。在書中,作者對于英語的發(fā)展進程進行了多視角、跨學科的論述。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作者從英語語言內在變化入手,分別總結了四個時期英語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特點及其發(fā)展變化。在分析外來語對英語發(fā)展變化的影響時,作者從比較語言學和詞匯學的角度分析了古諾斯語(丹麥語)、拉丁語、法語對英語的影響。如作者選取了11世紀到20世紀共8個版本的《馬太福音》進行語言對比,結果顯示,在外來語的影響下,英語的詞匯量不斷增大,英語語法趨向簡化,句子開始形成固定的詞序模式。在梳理了英語各個時期語言特點的同時,《英語發(fā)展史》還闡釋了各時期的英語文學作品的特點。例如,在古英語時期,詩歌作品基本都有著“七無”和“四有”的特點;中世紀時期,英語文學作品很多為各地方言書寫,由于法語為當時貴族使用的語言,這時期的文學作品受法語語言文化的影響較大。從數(shù)量上說,12世紀時期英語文學作品還很少,到14世紀,喬叟選擇使用英語寫作提升了英語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英語文學作品開始與拉丁語和法語分庭抗禮。早期現(xiàn)代英語時期,莎士比亞、彌爾頓等人的作品隨著英國各處殖民地的建立傳播到海外?,F(xiàn)代英語時期,以小說為代表的文學作品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應用擴散到全球。此外,作者還強調了翻譯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艾爾弗雷德大帝組織人將《英國宗教史》等拉丁語作品翻譯成英語,保全了英語;威克里夫將拉丁語的《圣經》翻譯成英文開創(chuàng)了英語傳播基督教先河,廷代爾出色的翻譯能力和對英語的優(yōu)美翻譯使得英語成為可以媲美拉丁語和法語等古典語言的一門語言。
除此之外,《英語發(fā)展史》還是一部“文化史”。在講述了英語的演變過程中,作者將英語的起源、發(fā)展、現(xiàn)狀和未來置于其賴以生存的宏觀社會文化背景下予以考察, 將“語言”與“文化”融為一體。通過語言,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深層價值的基礎,如澳大利亞政府將艾爾斯巖石(Ayers Rock)更名為土著語言Ululu就體現(xiàn)了澳大利亞對土著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尊重。該書強調,在學習英語時,不僅可以欣賞語言之美,還可以傾聽到特定社會文化的聲音。學習一國的語言,固然要掌握這門語言,但更重要的,還應該是通過這門語言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這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尤其重要。
但這本書絕對不僅僅止步于對于歷史的記述,還是一本難得的基于英語本體研究的學術專著。書中對于很多學術界尚存爭議卻又很有意義的研究話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例如對發(fā)生在中世紀的“元音巨變”之謎,作者提出了“語音變化假說”理論(Hypothesis of Pronunciation Shift)。通過案例分析和數(shù)據論證,作者從外來語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偏好、飲食、地理環(huán)境,以及聽力誤差六個方面對這一假說進行了論證。此外對于“如何通過研究英國的甲骨文——如尼碑文來研究古英語”“黑暗時代如何劃分更接近事實”“莎士比亞作品是否皆為自己創(chuàng)作”“外來詞是否會影響英語純潔性”“專有名詞如‘龍怎樣翻譯更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英語如何影響漢語”等話題,作者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英語發(fā)展史》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是在縱向關注英語的發(fā)展進程的同時,也穿插著同時代漢語發(fā)展史上的主要事件、人物,并對兩門語言發(fā)展進行了橫向對比。比如,在羅馬皇帝克勞迪斯(Claudius)的軍隊大舉入侵并占領不列顛之后,羅馬人像當年秦始皇修長城(公元前214年)一樣,于公元122年開始在不列顛北部修筑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以便抵御外族入侵。從語言發(fā)展來說, 當西漢語言學家揚雄著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問世時,英語語言文化還沒有出現(xiàn),而這時的漢語言已經非常成熟。當河南人許慎完成了標志漢語文化劃時代里程碑《說文解字》(約公元58-約147年)的時候,不列顛還只是羅馬人統(tǒng)治下的一個行省。到中國南北朝時期(約公元449年),英語口頭語言才剛剛形成,而書面記錄都是拉丁文。到中國唐朝時期(約公元891年),用古英語編寫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工作才剛剛開始。到諾曼征服(1066)時期,英語還是一種上流社會排斥、底層人民才使用的低俗語言。但到了早期現(xiàn)代英語時期,中國雖然出現(xiàn)了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等大家,但這時期中國名著在國際知名度已經遠不如莎士比亞的作品。這種對比研究視角不僅為中國人學習和撰寫英語史開辟了新的視角,也為廣義的文化語言學研究提供了實證依據。
在該書中,作者高度關注語言和文化自信。鴉片戰(zhàn)爭以來遺留下的民族文化畏縮心理還影響著很多中國人,例如,當下英語學習者推崇國外文學作品而忽略中國的經典作品,在國際交往中不能理直氣壯地使用漢語拼音,就是這種文化畏縮心理的反映。文化自信心的提高,不僅需要國家倡導,也要全民提高意識?!队⒄Z發(fā)展史》對漢語文化的梳理讓我們對漢語言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也對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多的自信。今天,中國在大力提倡漢語的學習,作為英語學習者,我們不僅要研究國外作品,也要加強對母語的不斷學習,提升漢語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因為話語權體現(xiàn)的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和一個民族的尊嚴,缺乏自信和文化畏縮心理會導致話語權的喪失。英語發(fā)展史上,有著強烈民族文化意識的艾爾弗雷德不僅保全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也拯救了瀕臨滅絕的古英語,因此人民回報他“艾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美譽。喬叟、莎士比亞、牛頓有意識地用英語寫作,提升了英語的自信心。官方文書、印刷術及詞典編撰統(tǒng)一了英語書寫規(guī)范,也促進了英語自信心的提升。英語從一門一度瀕臨滅絕外來語到今天全球通用語言,從一門不自信的語言慢慢蛻變成一門自信語言的經歷,對我們今天擺脫漢語的不自信和提高漢語在國際地位的話語權也有著很重要的參照意義。
《英語發(fā)展史》除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非常實用。對于英語學習者“費時低效”的英語詞匯記憶,作者總結了令英語學習者頭疼的拼寫讀音規(guī)則和常見的十種構詞法;此外,作者還對英語中的外來詞根據詞源分類列出;而正文之外的附錄,例如漢語名言熟語的翻譯、英語發(fā)展史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對照表、英語發(fā)展大事記,同時期中國的人物和重大事件、常用美國英語詞匯、澳大利亞文化習慣表達等,對英語學習也非常有幫助。
簡言之,《英語發(fā)展史》一改學術著作生澀難讀的風格,以風趣易懂的語言對1500多年來的英語發(fā)展演變娓娓道來。相信該書會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拓寬視野、提高英語素養(yǎng)和對研究課題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