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運動是心臟病人的藥
●本刊記者:在很多心臟病人眼里,“動起來”似乎是對心臟的一種損耗,所以他們盡可能的“靜養(yǎng)”,對此,您怎么看?
○孫宏濤:過度“靜養(yǎng)”并不是心臟病人應做的事,有時運動是心臟病人的一種治療藥物。規(guī)律運動能增強體力、活動能力,增加心臟和肺的工作效率,改善冠狀動脈血流,調節(jié)血壓和心率,使其趨于平穩(wěn)。此外,運動還可以減少血小板聚集,增加纖溶性,減少心肌梗死和中風幾率。
過度運動也不行
●本刊記者:沈陽的一位心梗病人來電詢問,他每天都堅持鍛煉,上午游泳,下午跑步,剛開始的時候做完這些感覺神清氣爽,但是堅持一段時間后慢慢變得不愛吃飯,覺得很累,心臟有時也疼起來,他想知道是不是和運動有關。
○孫宏濤:這是另一個誤區(qū)了,有人會覺得運動量越大越好。心臟病人絕對不能逞強,應適量運動,否則會有生命危險。這位患者出現的癥狀很可能就是因運動量過大所導致的。另外,研究表明,上午9時發(fā)作的非致命性的心臟病要比晚上11時發(fā)作的心臟病多3倍左右。所以心臟病人也不適宜上午運動。
●本刊記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運動量過大了呢?
○孫宏濤:運動后第二天覺得疲勞,運動能力下降;運動時呼吸急促,甚至出冷汗、面色蒼白、心跳減慢、呼吸困難等都表明可能超過身體負荷,運動量過大了。
科學運動才是硬道理
●本刊記者:如何做到科學運動?
○孫宏濤:首先是根據醫(yī)生建議來運動。第二,循序漸進,慢慢適應運動過程。第三,定量,避免運動量過大或過小。臨床實踐表明,40歲以上心臟病患者,鍛煉時最高心率以不超過每分鐘120次為宜,有心絞痛史患者鍛煉時的最高心率宜在110次以下。過快過強地提高運動強度,都可能導致運動時危險性增加。所以,在運動時也要時刻關注著自己心率的變化。
●本刊記者:能否介紹幾種有效運動呢?
○孫宏濤:臨床實踐證明,各種類型的運動均可改善冠心病人的病情,但以有氧代謝運動效果最佳。例如慢跑、游泳、快走、打太極拳、騎自行車等。這些全身性運動主要是鍛煉與吸氧有關的器官和組織(如心、肺和血管),運動中有力而加快的呼吸,使肺吸入更多的氧氣供心臟及心血管利用,從而促進新陳代謝,加速冠狀動脈和心肌病變的恢復。但不管什么運動,都要循序漸進的來。
●本刊記者:謝謝孫教授,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