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娟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州 213164)
團體輔導技術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
王惠娟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州 21316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高職院校每一位學生必選的公共選修課,鑒于學校心理老師缺乏,而上課學生眾多,所以一般都是以大班課的形式進行授課。大班課課堂管理困難、學生參與熱情缺乏,為了克服這些弊端,本文嘗試將團體輔導技術引進到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探索了分組管理、行為訓練、紙筆練習、分享交流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團體輔導技術;心理健康教育課;應用
高校十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許多學校都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了課程體系中,作為學生的公共選修課或必修課。以常州紡院為例,該門課程是必修選修課,是每一位學生必選的,鑒于上課教師人數有限,而學生數量眾多,所以我們把它開成了160個人的大班,30課時,12次課,一周一次。就多年的課程開設情況來看,學生是獲益的,但是因為班級人數眾多,在課堂管理、出勤考核、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等方面還有所欠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以體驗的感受性課程,是一門自我成長的課程。而人的感受和體驗是來自于活動的,所以僅靠講授式的教學,學生無法真正獲得體驗和成長。如果能夠將團體輔導中的小組合作、分享交流、活動體驗引進到心理健康課中,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在感悟中體驗,在訓練中成長的教學目標。
團體輔導技術是指在團體輔導過程中,運用團體咨詢理論,創(chuàng)設團體情境,通過游戲、行為訓練、團體討論、角色扮演、腦力激蕩等方法,實現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個體通過參與、模仿而改變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從而促進個人成長。其中的小組合作、活動體驗、紙筆練習等技術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是非常有意義的。
2.1 分組管理
鑒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人數眾多,點名困難,學生參與熱情不高的現狀,我們考慮對學生進行小組化管理,每個小組8-10人,一名組長,組長負責小組成員出勤管理,主持成員課堂討論。具體的做法:第一次課,通過自由組合或抽簽的形式組隊,每隊分發(fā)一個材料袋(內含10張作業(yè)紙、1張考勤登記薄、1張保密協議、1個空白席位卡),一個隊的同學坐在一起,采用“滾雪球”的方式相互認識、熟悉。推選組長,組長組織成員起隊名,并寫在席位卡上;組長完成考勤薄的登記。老師介紹保密協議,并要求每一位成員在保密協議上簽名。之后的每一次課,課前組長到老師處領材料袋,并將作業(yè)紙分發(fā)給每一位成員,做好小組成員的出勤管理,下課的時候收齊作業(yè),將材料袋交給老師。同時,在課堂討論的時候,組長要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并安排代表發(fā)言。
2.2 行為訓練
體驗來自于活動,所以要讓學生感同身受,就要讓他身臨其境。以適應這一章節(jié)為例,我們可以通過“雙手交叉”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換一種姿勢會讓我們別扭,但是如果適應一段時間后,也會覺得習慣。這樣來自于親身經歷的體驗,遠比教師的講授效果要好的多。再比如,情緒調節(jié)方法中的腹式呼吸調節(jié)法,讓同學們跟著教師的指導語進行操作,做完一遍,教師對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大家再做一遍。連續(xù)2遍的行為訓練,在鞏固技能的同時,還能讓同學們深切的體會到腹式呼吸帶給我們的變化。所以這種行為訓練,讓體驗不再空洞,而是由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產生,影響更加深遠,意義更加重大。
2.3 紙筆練習
在理論講授中,融入一些紙筆練習,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于人數較多的大班課來說,紙筆練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比如,在“自我認
識“的章節(jié)中,通過“20個我是……”這種句式,寫出能表述自己特征的句子,幫助學生澄清對自我的認識。在“人際溝通”一講中,“copy不走樣”這個練習,能夠幫助同學們理解溝通的重要性。在“生命教育”一講中“我的生命線”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命進行思考,重新詮釋生命的意義,對未來進行有計劃的安排。這樣的紙筆練習幾乎穿插在每一章節(jié)中,這些紙筆練習的運用,讓學習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通過學生的參與、體驗和感悟進而總結上升到理論的層面,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
2.4 分享交流
通過行為訓練、紙筆練習,同學們會產生內心體驗,這些體驗最好能夠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對個體的成長才是有利的,所以每一次的訓練、練習結束后,教師都要留一點時間給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時在這種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自己與其他同學在對問題的認識上存在差異,可以想想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差異的,他人講的有沒有道理,是不是有值得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教師在學生分享交流的基礎上一定要進行總結,給學生一個相對正確的引導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用團體輔導技術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師無需再為課堂出勤管理而頭疼,以160個人的班級為例,小組化管理之前我們要考核每一個同學的出勤費時又費力,現在我們把考勤的權利下放到組長,由各小組組長對組員的出勤進行考核,省去了大量的點名時間。
(2)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幾乎每一次的討論交流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長必須組織成員進行討論,還要安排成員起來發(fā)言,所以每一位成員都無法“偷懶”,當參與課堂變成一種習慣時,學生也就不再“身在曹營,心在漢”了。
(3)每節(jié)課結束之前留3分鐘給學生完成“感悟與升華”的練習,當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至少是通過書面的形式。當作業(yè)變成課堂的一部分,學生必然會認真對待,完成質量也會有所提升。
心理健康課使用團體輔導技術后教學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還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們關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因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的限制,所以團體輔導技術只能是穿插式的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理論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團體活動,一定要跟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形式的選擇也至關重要,要謹慎的設定究竟是紙筆練習還是行為訓練。
(2)任課教師的經驗對團體輔導技術的效果的發(fā)揮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團體輔導技術要想有效融入理論教學中,需要教師有豐富的團體輔導經驗和認識,能夠有效把控課堂,掌握活動的進度和深度。才能有利于學生獲得觸動心靈的體驗。
(3)出勤的管理交由組長負責后,有些組長比較認真負責,能夠完成好本職工作,有一些組長可能會出現考勤徇私舞弊、作業(yè)代寫、自己曠課等情況,所以要求教師對組長嚴格管理。組長原則上不允許缺席,因特殊原因不得不請假,必須請組內的某位成員作好當次課的考勤。組織必須嚴格對組員進行考勤,一經發(fā)現組長徇私舞弊、弄虛作假,則取消其組長資格,并適當扣除其平時成績。
(4)大班課,人數多,因為時間原因,不可能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分享交流的機會,但是教師要盡量注意讓盡可能多的同學起來交流發(fā)言,擴大活動分享的范圍。
綜上所述,雖然團體輔導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但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它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裴利華等人(2006年)考查了團體心理輔導應用于心理健康課程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結果發(fā)現團體輔導應用于心理健康課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展開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意義重大。至于實際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去完善,所以作為一名心理老師,如何讓心理健康教育課深入人心,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變得跟其他課堂不一樣,這是我們要思考和探索的。
[1]裴利華.團體輔導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8):527-530.
[2]李鳳英,宋廣榮,劉學慧.團體輔導技術在心理健康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德育研究,2012,6:160-161.
(責任編輯:興安)
B849
A
1003-3319(2016)04-00082-02
10.19469/j.cnki.1003-3319.2016.04.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