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 蔣文霞 莊辛秘
基于“學習性評價”的教學實踐
◇ 山東 蔣文霞 莊辛秘
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發(fā)現(xiàn),盡管知識點講解到位、清晰明了,練習中還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照葫蘆畫瓢”的題目出錯率居高不下,原因何在?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僅僅對所學知識死記硬背,沒有做到對所學內(nèi)容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儲,更談不上對已有知識的整合、重組為新知識塊,這些現(xiàn)象與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方式和“等待時間”密切相關.
1.1 改進課堂提問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性評價”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中,提問既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性評價的方法.教師提出問題的質量對學生的思維及教與學的質量都有極大的影響.在教學中,有些教師經(jīng)常會提出一些簡單的、封閉的甚至是無效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不僅不能反映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反而使學生的思維禁錮在對與錯的淺層次上,這樣的課堂看起來有問有答、氣氛活躍,但實效不大.
那么,怎樣提問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呢?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不要求學生一定給出標準答案,但是要能激發(fā)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看法或者揭示其思維水平.如在學習酯和油脂的相關知識之前,筆者提出如下問題:“你聽過酯和油脂嗎?你對它們有什么樣的認識?它們具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呢?”對這種開放性的問題學生一般都會比較樂于回答,并且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教師會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
通過這種提問,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及其在理解知識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錯誤觀念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教師也能更有針對性的進行后續(xù)教學活動.如通過上述提問,學生自己提出“酯”和“油脂”文字的不同,比教師反復強調(diào)不要寫錯別字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加深了學生對這2個概念的認識和區(qū)分.通過提問反饋信息,教師可以更有目的性的強化“酯”和“油脂”這2個概念、反應原理,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真正掌握“酯化反應”和“酯的水解”.因此一個好的問題能夠使師生真正的互動起來.
1.2 增加“等待時間”以便學生真正理解
除了改進提問方式,另一個學習性評價的重要策略是提問后增加“等待時間”.有些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會立刻指定某一同學來回答,一旦學生的思路與正確答案不同,就繼續(xù)提問下一位同學,直至有滿意答案出現(xiàn),這樣往往會使學生變得“很緊張”,思考的重點不再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而是祈禱“老師千萬不要叫我”.還有些教師在提出問題后習慣性地想給予“提示”,這樣看起來學生回答問題效率很高,學生自己也覺得問題很簡單,但是這種情況下學生自己的思路往往會被禁錮,只知道跟著教師提示的思路跑,缺少了自己克服困難這重要一步,一旦需要自主完成問題思考(例如測驗)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思路不通,也就我們常說的“一講就會,一做就錯”的現(xiàn)象.
例如在講解乙酸乙酯水解時,筆者提出了“乙酸乙酯為什么在堿性條件下比在酸性條件下水解完全?”的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學生,首先要意識到乙酸乙酯在酸性條件下的水解是可逆反應,筆者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請小組代表來總結本組意見,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總結自己觀點的時間,效果十分理想,甚至學生自己就能夠推演出乙酸乙酯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方程式,通過小組討論同學們對堿性條件下的水解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且意外地發(fā)現(xiàn)學生不會再把酯在酸性和堿性條件下的水解產(chǎn)物混淆.
要想在課堂上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首先,需要教師不斷積累經(jīng)驗,只有自身知識全面,能夠準確把握重難點,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面對學生的回答才能有的放矢.每一屆學生都有共性,借助積累的學情經(jīng)驗,在備課中能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但同時也要注意到每個學生又有個性,這需要教師靈活調(diào)整,也更能體現(xiàn)教師的能力水平.俗話說“一人計短,兩人計長”,重視與同事合作,共同研討怎樣提問、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集體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提出問題后增加“等待時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堅持下去,學生就會養(yǎng)成遇到問題積極思考解決的習慣,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
在實踐教學中我們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相結合,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來調(diào)整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