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論

        2016-03-19 17:34:35彭德林
        鄧小平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主義

        彭德林

        (湖州師范學院 政治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

        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論

        彭德林

        (湖州師范學院政治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想是通過社會主義的高度發(fā)展實現共產主義,這是對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和現實國情的清醒認識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中國的貧窮問題和發(fā)展問題,才能提供發(fā)展所需要的社會穩(wěn)定和政策穩(wěn)定。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原則是發(fā)展生產力和全面改革,鄧小平認為要發(fā)展生產力必須依靠改革,改革必須是全面的、有輕重緩急的改革??偨Y經驗是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法論,鄧小平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地總結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歷史經驗,以發(fā)展的方式不斷堅持和完善改革開放的各項政策,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主義;生產力發(fā)展;全面深化改革

        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共產主義作為我們?yōu)橹畩^斗的社會理想,把發(fā)展生產力和全面改革作為中國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根本動力,并以中國人民自己的實踐為根基,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牢牢把握生產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規(guī)律,始終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fā)展。

        一、共產主義是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社會理想

        共產主義是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社會理想。“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我們馬克思主義者過去鬧革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F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薄?〕共產主義不僅是我們馬克思主義者過去的革命實踐為之奮斗的社會理想,而且是我們現在搞經濟改革仍然必須堅持的社會理想。

        鄧小平把共產主義作為我們的社會理想,是出于對中國社會近代以來的歷史、現實和未來之間內在聯系的科學把握。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那時起的近一個世紀,我國有識之士包括孫中山都在尋求中國的出路。孫中山剛開始想學習西方搞資本主義,后來覺得資本主義不行了,提出“以俄為師”,學習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開始國共合作,取得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的統治使得中國繼續(xù)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地位,中國繼續(xù)貧窮?!斑@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2〕

        鄧小平從近代歷史發(fā)展說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必然的、合理的,這種從歷史來說明現實的合理性的思路,完全符合馬克思關于歷史和現實關系的邏輯。在馬克思那里,過去的歷史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以改變了的形式被包含在現實之中,構成我們每一代人都遇到的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這既使得現實社會成為有根據有來源的必然的東西,是可以科學地加以說明的東西;又使得歷史對現實社會形成內在的規(guī)定和制約。歷史傳給我們的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預先規(guī)定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條件,預先規(guī)定了現實勞動實踐的條件及其特殊性質,現實社會的人們只能通過這種特殊性質的條件規(guī)定的勞動實踐,來改變生活條件,使它得到發(fā)展?!?〕

        中國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是被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規(guī)定的;我們個人的生活與勞動實踐,是社會主義制度規(guī)定的生活與勞動實踐,我們通過這種特殊性質的勞動實踐推動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對中國現實和歷史內在聯系的尊重,而否定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否定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積極成果,割斷現實和歷史的有機聯系,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我們應該尊重歷史,從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發(fā)展來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鄧小平把共產主義作為我們的社會理想,更是出于對我國現實國情的清醒認識。鄧小平深知,僅僅從中國過去的歷史來說明今天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不夠的。因為無論是國情還是國際局勢,都會在人們的勞動實踐中發(fā)生改變。他從今天中國的現實國情出發(fā),論證了社會主義是現實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現實中國國情決定了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解決十億人口的貧窮問題和發(fā)展問題?!爸袊畠|人口,現在還處于落后狀態(tài),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qū)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薄?〕可見,鄧小平從我國人口眾多、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現實國情出發(fā),論證了中國搞資本主義必然造成兩極分化,不能讓大多數人擺脫貧窮和實現溫飽,“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窮的問題”〔5〕。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也已經證明了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能夠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比較迅速地發(fā)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推動中國社會整體健康發(fā)展。

        第二,社會主義才能提供現實中國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社會穩(wěn)定和政策穩(wěn)定。中國十億人口擺脫貧困,實現十億人口的發(fā)展,就要有穩(wěn)定的政局和政策,這就必須堅持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是近代以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從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全方位地規(guī)定著我們現實的勞動實踐,規(guī)定著我們現實的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如果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否定現實的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就必然會破壞社會穩(wěn)定,改革和建設就無法進行。而作為社會穩(wěn)定前提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既定體制,而是可以通過改革實現自我完善的具有活力的社會制度。在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全面建立起我國的社會主義體制,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歷史證明,這種舊的體制雖然成績很大,但并不都是成功的。所以,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進行了改革開放,并且取得了初步成功。改革開放實踐的成功,說明政策是正確的,正確的政策就要保持穩(wěn)定。因此,改革開放的政策,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就是以發(fā)展的方式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在發(fā)展中維護穩(wěn)定。

        第三,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資本主義制度所不具有的總體效率優(yōu)勢?!吧鐣髁x國家有個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zhí)行,不受牽扯。我們說搞經濟體制改革全國就能立即執(zhí)行,我們決定建立經濟特區(qū)就可以立即執(zhí)行”,沒有西方三權分立制國家那么多“互相牽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這個范圍內來講,我們的總效率是高的。這是我們的優(yōu)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yōu)勢;并且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克服我們的官僚主義,提高我們的經濟管理、行政管理的效率。這就要根據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自己實踐的具體情況,決定改革的內容和步驟。我們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fā),處理制度穩(wěn)定與制度改革的關系,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

        當前,我們搞改革開放,依然要尊重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的積極成果,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保持政局穩(wěn)定和政策穩(wěn)定,同時又要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充分依靠人民的集體智慧,更好地解決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深層次問題,增強社會發(fā)展協調性,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發(fā)展,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吸引和引領人民為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而奮斗。

        二、發(fā)展生產力和全面改革是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原則

        共產主義這個理想社會的實現,需要什么條件呢?需要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fā)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最高目的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薄?〕也就是說,因為社會主義只是共產主義的第一個階段,生產力水平離高度發(fā)展的生產力還很遠,而發(fā)展生產力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得這種生產力達到共產主義的高度發(fā)展的生產力水平,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所以,社會主義要為高度發(fā)展的生產力創(chuàng)造條件,必須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這樣也才能切實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鄧小平從共產主義這個理想社會的必要條件,揭示了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也就解決了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的發(fā)展動力問題。揭示了以共產主義為目的的社會主義實踐,應該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現實的動力之源。

        鄧小平的發(fā)展生產力和發(fā)展經濟具有同一的內涵,而且,發(fā)展生產力絕不是單純的孤立的和政治等其他領域的發(fā)展分開來的經濟發(fā)展,而是在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的意義上來把握的經濟發(fā)展。因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任務很多,而且各種任務之間有相互依存的關系,經濟和政治法律、經濟和教育科學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是全面的,既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為社會整體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又需要搞好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不能顧此失彼。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改革也必須是全面的改革。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最大的就是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fā)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實行改革,同時相應地進行其他領域的改革,進行經濟、政治、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yè)的全面改革。

        全面改革,首先是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之間要協調。只有政治上發(fā)展民主,才能在經濟上實行改革,這在“經濟民主”的提法上得到特別明顯的體現。當時,我國高度集權的政治領導體制,經濟管理體制上的權力過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國家、地方、企業(yè)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實行現代化的經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8〕。

        因為我國省份眾多、“一個中等的省相當于歐洲的一個大國,有必要在統一認識、統一政策、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行動之下,在經濟計劃和財政、外貿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自主權”。〔9〕因此,必須改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劃分,以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而當時最迫切的是改革政府與城市和農村的基層物質生產單位之間的權利劃分,“擴大廠礦企業(yè)和生產隊的自主權,使每一個工廠和生產隊能夠千方百計地發(fā)揮主動創(chuàng)造精神”〔10〕。減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集權,給予地方政府和基層生產單位更多的自主權,既是經濟改革,經濟上的民主,也是政治改革,政治民主的主要內容。這說明政治上層建筑和經濟活動、物質生產之間是互相包含的。而基層物質生產單位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每個工人和農民有了更多的民主權利,可以更直接、更好地認識實際,從實際出發(fā)發(fā)展生產,為國家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又切實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為國家創(chuàng)造財富多,個人的收入就應該多一些,集體福利就應該搞得好一些”〔11〕,更好地把勞動貢獻和勞動所得結合起來,更好地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收入分配關系,就必然改變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關系,使得每個生產隊長、車間主任、每個農民工人都對生產負責任、想辦法,使大家更積極地更科學地改造自然,更快地更好地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

        因此,改革中央高度集權的經濟管理體制,給予地方和基層生產單位更多的自主權,給予勞動者更多的民主權利,同時就是改革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這也改變了中央和地方之間、政府和基層物質生產單位、勞動者之間的生產關系,由此幾者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也發(fā)生了改變,這必然能更好地發(fā)揮地方政府和基層生產單位、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致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生產力發(fā)展。換言之,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同時是政治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也必然導致生產力的改變;人與人的關系的改變,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改變。可見,鄧小平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中理解生產力的。為了發(fā)展生產力,就必須同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發(fā)展政治民主,調整生產關系,要把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結合起來。

        經濟改革要和法制建設、黨的建設結合起來。經濟改革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切實參與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使得每個工人農民都對生產負責任、想辦法,從而更有效地發(fā)展生產力?!耙U先嗣竦拿裰?,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碑敃r的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把領導人的言論當作法的現象還大量存在,而這不利于政府、企業(yè)和個人間責權利的界定,不利于各方正當權益的保護及責任的承擔,必然不利于發(fā)揮各方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發(fā)展。鄧小平認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還要用法律規(guī)范國家和企業(yè)、企業(yè)和企業(yè)、企業(yè)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并運用法律處理它們之間的矛盾。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為了保障法律的嚴格執(zhí)行,就必須嚴格執(zhí)行黨章。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組織部門必須維護黨章,真正“做到功過分明,賞罰分明,伸張正氣,打擊邪氣”〔12〕。

        經濟改革和科技教育的改革要協調。鄧小平認為,歷史上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茖W技術的發(fā)展,同時就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改變,表現為生產工具更新,生產工藝變革,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提高;只有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才能更好地推動生產力的進步。隨著現代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自然科學的自覺應用,“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13〕。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文化素質,對發(fā)展我國生產力的作用就更加重要。要發(fā)展我國的科學技術,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就必須改革我國的科技教育體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校長負責制等,實行各種具體崗位的責任制,把責任、權力和物質利益分配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勞動積極性。

        綜上所述,經濟改革要和政治改革、法制建設、執(zhí)政黨建設以及科技教育改革結合,是全面的改革和全面的建設。

        全面改革并不是說改革要四面出擊,各種改革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的。因為物質生產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所以,改革從物質生產領域的改革開始,從經濟改革開始;而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因為,物質生產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吃穿等生活資料的農業(yè)生產,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發(fā)展生產力,必須有農業(yè)的發(fā)展作為基本的前提。而且,中國社會又有自己的特殊國情,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人口多,農業(y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農民生活很困難。“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農村,如果不解決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問題,社會就不會是安定的。工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的和其他的經濟活動,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貧困的基礎之上?!薄?4〕換言之,要使得整個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首先就需要農村穩(wěn)定和發(fā)展,這就必須先通過農村改革,使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民生活改善,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其他經濟改革,推動其他經濟領域發(fā)展。所以,農村改革先行,城市改革相繼。

        三、總結經驗是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法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薄?5〕這說明鄧小平不僅知道,在中國搞馬克思主義,搞社會主義,搞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按照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發(fā)展道路和具體政策;而且知道,這樣一種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哲學原則的正確認識,是總結長期歷史經驗的結果。實際上,在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總結經驗不僅是他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普遍原則的基本途徑,而且是他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系統之重要環(huán)節(jié)。

        鄧小平的方法論系統是由實踐、總結經驗、新的實踐組成的時間過程系統。通過實踐,改造自然和社會,獲得關于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之一定的物質結果和感性經驗,總結歷史實踐的感性經驗,根據是否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綜合國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價值標準,評價實踐的物質結果,并根據評價所得到的事實判斷我們改造自然與社會的實踐是否成功,完善現實的政策,堅持正確的東西,改正錯誤的東西,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推動現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發(fā)展。可見,鄧小平的方法論系統是以實踐為根基,以總結經驗為中介,以完善政策推動新實踐發(fā)展為目的的;在這個方法論系統中,總結經驗構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鄧小平通過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在歷史和現實的關系中認識現實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

        總結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經驗,現實的實踐應該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行全面的改革開放。近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之前,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各種實踐,上下求索,終未能實現中國社會的獨立統一;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革命搞成功了,實現了中國的獨立統一,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迅速地恢復了國民經濟,根據中國特點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初步建立起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體系,生產發(fā)展,成就很大。這說明了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使社會主義切合中國實際,才能結束中國的混亂狀態(tài)和改變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

        當然,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是全面總結成功和失敗的兩種經驗。因為,歷史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錯誤的經驗都是寶貴的財富,都是我們全面認識實際、把握規(guī)律的通道。而且,在兩種經驗基礎上,總結經驗所制定的政策能夠達成更加廣泛牢固的共識,得到更堅定有效的自覺貫徹。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實踐,也有缺點,那就是對生產力的發(fā)展有所忽略,對建設物質文明有些忽視。由于客觀上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搬用蘇聯模式,主觀上,黨內在勝利后產生了驕傲情緒,急于求成,對中國的實際認識不清,導致了一些錯誤的發(fā)生。1957年的反右擴大化,1958年的“大躍進”,“文革”十年的“以階級斗爭為綱”,這使得我國在長達22年的時間里,生產力沒大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沒有多大的提高,這不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黨的十一屆三種全會冷靜分析現實,全面總結正反兩面的歷史經驗,確定了現實的政策,這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中心,按照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來發(fā)展生產力,進行全面改革,實行對外開放。這是鄧小平總結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歷史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指導現實發(fā)展的基本國策。

        鄧小平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的新的歷史經驗,強調現實的實踐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在改革進行的過程中,鄧小平又不斷地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的歷史新經驗,指出新的現實實踐,當然要解決新問題,調整具體的政策,完善和深化改革開放。但是,無論怎樣調整政策,都不能放棄改革開放。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發(fā)展,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改善,人民是滿意的,人民是高興的,這說明改革開放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是歷史發(fā)展的積極成果。所以,堅持改革開放,就是尊重歷史發(fā)展的積極成果,就是堅持歷史發(fā)展中正確的做法。如果改變改革開放的政策,走回頭路,“國家要受損失,人民要受損失”,人民生活水平馬上就會降低,就要回到落后貧困的狀態(tài),“人民不會贊成”〔16〕,人民不答應。

        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的歷史經驗,就要以發(fā)展的方式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政策,就要把局部實踐正確的做法加以推廣,推動全局實踐的發(fā)展。比如責任制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yè)到各行業(yè)的推廣。分析農村改革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給了農民自主權,能夠真正地實行責任制和按勞分配,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因此,要調動基層單位和勞動者的積極性,“權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內容”〔17〕。這樣就抓住了農村改革成功中本質東西,把農村改革成功的個別性經驗上升到對改革規(guī)律的普遍性認識,就能夠發(fā)揮農村改革經驗的普遍指導作用,把農村改革的經驗推廣運用到各行各業(yè),調動各行業(yè)基層單位和勞動者的積極性。把局部改革成功的經驗加以推廣,必須把握具體經驗的本質,而不是照搬具體經驗。

        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指導現實的實踐,還表現為根據社會協調發(fā)展的要求,調整各種現實生產實踐的速度,進退得當。1980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后31年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農業(yè)、輕工業(yè)和與有關人民生活的日用品缺乏,能源交通建設落后,科學教育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不足,基本建設規(guī)模過大,經濟比例一直嚴重失調。“如果再不認真調整,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地進行現代化建設?!薄?8〕所以,基本建設要退夠,發(fā)展以上那些不足的企業(yè)、事業(yè)和建設單位。

        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指導現實實踐,也要求及時糾正現實實踐中的失誤。這主要表現為及時糾正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發(fā)展不夠的失誤;還要求解決新問題。主要包括1988年理順物價、治理經濟過熱和維護中央權威。

        當前,我們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前提下,全面深化改革,就應該全面總結改革開放實踐之新的歷史經驗,完善我們的現行政策,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fā)展??偨Y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領域新經驗,總結黨內民主建設、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人大對政府權力運行過程監(jiān)督制約的制度建設、法治服務型政府建設、協商民主發(fā)展、基層民主發(fā)展等政治生活民主化、法治化的新經驗,總結文化教育領域改革發(fā)展的新經驗,堅持對的,改正錯的,解決新問題,推動我國社會全面協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2〕〔4〕〔5〕〔6〕〔7〕〔14〕〔15〕〔16〕〔1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206,207-208,208,240,116,117,3,83,24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8〕〔9〕〔10〕〔11〕〔12〕〔13〕〔1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145-146,146,146,146-147,87,355.

        (責任編輯王生胡學舉)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6)01-0034-08

        〔作者簡介〕彭德林(1966),男,湖北公安人,湖州師范學院講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倫理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28

        猜你喜歡
        全面深化改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主義
        黃龍飛: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8:55:56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淺談科協組織如何在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中發(fā)揮其作用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14:29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3:53:0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6:34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及其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啟示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4:25
        共產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45:27
        從改革開放歷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紫光閣(2016年8期)2016-08-18 08:22:16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共產主義思想麒當代啟
        “五形態(tài)論”與共產主義學說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27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明星|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116美女极品a级毛片|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综合| 日韩精品极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97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毛片|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 精品91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性色av手机在线观看| 美女露出奶头扒开内裤的视频|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国产麻豆极品高清另类| 亚洲av五月天一区二区| 成年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亚州韩国日本区一区二区片| 在线国人免费视频播放|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电影|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国产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高清内射视频 |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观看av|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国产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噜噜噜夜夜狠狠久久蜜桃|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四川老熟女下面又黑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