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交通何以高效
在經濟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快速進展的當代中國,交通擁堵成為令許多城市頭痛的嚴重問題??纯礀|京如何組織城市交通,無疑會給中國社會有所啟發(fā)。
東京交通比較順暢,首先跟東京人口密度較小有關。從全域來看,東京都平均人口密度為6016人/平方千米(2011年),高于北京平均人口密度1196人/平方千米(2010年)。但中國城市建成區(qū)與郊區(qū)差異巨大,簡單平均數(shù)沒有意義。從市區(qū)比較看,東京人口密度比中國城市小得多。都心23個區(qū)平均人口密度為14389人/平方千米,遠低于北京23407人/平方千米、天津23896人/平方千米、上海26969人/平方千米等城市的數(shù)據(jù)。人口密度較小,人均占有道路面積較大,即使同樣的運輸手段擁堵的機會就少。與大多數(shù)中國城市街頭的熙熙攘攘相比,東京市內除少數(shù)地段外,大多數(shù)地方比較清靜。
在一定面積土地上,道路面積占比大,容納的交通運輸量自然大。在日本,交通用地占全國土地面積的3.5%,東京市區(qū)道路面積占市區(qū)面積的16.3%(2011年)。對道路運輸效率影響更大的是道路結構。道路面積大可容納較多的行人和交通工具,但未必與交通量成正比。
與中國城市道路的寬大不同,東京道路普遍較窄,使同樣的道路面積產生更多的延長。東京都道路總延長達24341.54千米,其中區(qū)部(23區(qū))達11841.1千米。從衡量城市交通狀況重要指標的路網密度(每平方千米地域內道路長度)看,東京都平均為11.13km/km2,區(qū)部路網密度達到19km/km2。在近年來各界熱議的北京交通擁堵話題中,一個被忽略而十分關鍵的問題是,北京全市平均路網密度僅1.7千米/平方千米、建成區(qū)面積路網密度才4.7千米/平方千米。
路網稠密使更多的住宅、商店、學校與道路相連,增加了市民利用道路的機會,提高了通達性。
東京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各種城市功能的空間融合。在東京工作和生活的人,無論通學、通勤還是購物、就醫(yī),都不會感覺到很麻煩,在住宅或職場為中心的不大的圓周內,能夠比較方便地解決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商品和服務。2009年的調查顯示,84.3%的人家到最近醫(yī)療機構的距離在500米以內,54.1%的人家去最近診所不到250米。
商店星羅棋布,與其他城市設施如影隨形,除了街邊的普通百貨店、便利店外,賓館、火車站、加油站隨處可以購物。尤其是客流集中的地鐵站、電車站,宛若大市場,不是商店在車站中,而是車站設在商場中。
鐵道公司為了與公路、航空業(yè)競爭,千方百計增加車站魅力,有些車站與神社、美術館相連,有的與娛樂城結合一起。這種交通功能與商業(yè)、旅游功能的混合,運輸業(yè)與販賣業(yè)合作共贏,也給消費者帶來便利,旅客一下車就到了商店,不必為了購物、消費而另外移動。東京市內校園、醫(yī)院、公園、商店等絕大多數(shù)是小規(guī)模,與住宅區(qū)緊挨著,如收費停車場達18萬多處,利用起來十分便利。這樣的城市功能組合,大大減少了通行需求。
東京都所有住戶中,住宅到最近車站的距離不足500米者占61.9%,超過1千米者只占0.53%。因此東京市民出行不依賴汽車,日常通勤幾乎不用,只是周末和假日購物或旅行才開車。
作為支撐世界第一城市經濟規(guī)模的東京公共運輸系統(tǒng),歷來為人稱道。從東京公共運輸系統(tǒng)旅客分擔率看,軌道交通占77.7%、巴士占15.1%、出租車占6.6%(2009年)。軌道交通運量大、對環(huán)境污染小、準時,是每天輸送海量客流的主力。現(xiàn)在東京都2小時通勤圈內軌道網總長度達 2365千米,遠遠超過巴黎、紐約和倫敦。東京軌道交通不僅線路長、規(guī)模大而且十分準時,發(fā)車頻率一般為3~5分鐘一班,高峰時2分鐘一班,包括自然災害在內的平均延誤僅為0.6秒。
城市及其交通運輸系統(tǒng),都是人造的。東京復雜高效的運輸系統(tǒng)背后是他們認識和解決運輸問題的方法、程序。國土交通省是內閣中交通運輸事務的主管機構,它由綜合政策局、都市局、道路局、住宅局等15個部門組成。省內決策、執(zhí)行、評價部門分立,決策權主要不在行政長官而在由各界賢達組成的交通政策審議會。審議會下設專業(yè)分科會,分科會下設部會,部會下有工作組、小委員會等。多個審議會與東京交通決策相關,如社會資本整備審議會等。審議會委員都是有學識經驗者,平日各有單位,受令圍繞某個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擬訂政策方案,一般問題解決后該審議會就解散。交通運輸是與社會多方相關的綜合系統(tǒng)。由相關利害方共同參與決策,不僅使各方利害得到折中平衡,政策執(zhí)行中也容易得到各界配合,而且有集思廣益之利。
建立在對事實及其相互聯(lián)系真實把握基礎上的科學性,同樣是決策有效的基礎。日本每項關于交通運輸制度的設計、制定、推進、評價之前,都有周密的調查統(tǒng)計。即使不為決策,僅僅認識客觀事項,也做大量調查。
現(xiàn)代城市的交通運輸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不僅與經濟、科技密不可分,還與社會結構相關。對待城市道路,日本賦予其交通設施、公共空間、防災設施、組成城市要素等四大功能,從多個方面設計、建設和完善,沒有各個職能部門緊密合作無法完成。同時,日本運輸業(yè)存在著激烈競爭,在軌道客運市場就有國有鐵道JR(日本鐵道)、城市鐵道、地鐵、私營鐵道等不同經營主體之間面對同一客運市場在服務、價格等方面的競爭。在法律規(guī)范下的平等競爭成為提高運輸效率的根本動力。
(摘自《社會觀察》2013年第6期 周建高、師艷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