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良
領導干部如何保障群眾“依法理性”維權
○黃安良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越級集訪、赴京上訪居高不下,信訪不信法依然如故。究其原因,就在于群眾“不懂依法維護權益,不會理性表達訴求”。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從源頭上保障群眾“依法理性”維權。
可以這么說,沒有各級領導干部及公職人員為民用權和服務,就沒有群眾的“依法理性”維權。從當前情況看,要強化為民用權和服務,必須把握以下幾點。一是領導者要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法”,堅持一切依法辦事,一切都必須在法的框架內進行,以法治的思維和方式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領導者手中握有多么大的權力,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這個底線都必須堅守,不得逾越或變通。二是有權者當守規(guī)矩。所謂規(guī)矩,就是要受制度規(guī)章的管理和約束,懂得哪些權力能用,哪些權力不能用,要建立全方位的監(jiān)督機制,把所有掌權者手中握有的權力,全部關進制度的籠子,并讓其在陽光下運行,最大限度地壓縮和減少尋租空間,促使有權者將精力和心思用在為民服務上。三是執(zhí)法者不可任性。既是執(zhí)法者,手中就會握有一定的權力,執(zhí)法者一旦任性用權,自然就會顧及不到群眾的要求和利益,這樣長期以往,必然會與群眾產生對立,發(fā)生過激行為在所難免。這就要求我們的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要始終堅持依法用權,時刻牢記黨的宗旨,那就是為人民服務,這是保障群眾“依法理性”維權根本之所在。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當他的應有利益或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應有維護時,他一定會不擇手段,不顧一切地去奮力抗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這過程中,他可能會置法律于不顧,言行也顯得非常不理性。這就要求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要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把他們應有的利益和權益維護好,這是保障群眾“依法理性”維權的基本要求。要重視維護好群眾的“小”利益。因為一些群眾反映的利益訴求比較“小”,往往不被領導們所重視,相關要求也容易被忽略。而這種在領導者眼中的“小”,在群眾的心中卻非?!按蟆?。由“小”的利益不被重視,漸漸引發(fā)小的抱怨,進而形成大的不滿,真的到了那時,你再要求他“依法理性”維權,怕是很難做到了。要處理好與政府相關聯(lián)的利益。政府利益與群眾利益從本質上講是一致的,因為政府代表的就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具體到某個時段或某個具體項目上,有時會不一致,甚至會有較大沖突。當政府利益與群眾利益產生矛盾時,我們應該考慮的就是讓利于民,而不與民爭利,如果強勢政府一旦與弱小民眾爭起利來,群眾自然很難會去“依法理性”維權。要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協(xié)調好??陀^地講,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對群眾來說,他們往往看重的大多是眼前的、現(xiàn)實的利益,而對政府而言,則更加看重的是長遠的、潛在的利益,兩者之間只有視角不同,沒有對錯之分。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作為領導者就是要在充分保障、維護群眾眼前利益的前提下,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讓群眾加深感受,讓他們自覺自愿地既看到眼前利益的現(xiàn)實,又看到長遠利益的美景,切不可長官意志,操之過急,把好事辦壞。
領導干部要保障群眾做到“依法理性”維權,就必須廣開言路,聽取民聲,真正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首先,要暢通表達渠道。通過各級干部接訪、下訪,民眾意愿收集,定期約談等形式,直接聽取群眾的所需所盼所求,并努力把他們正當?shù)?、有理的、合法的利益訴求維護好、解決好。其次,要做實風險評估。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正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重視,但在一些基層領導干部中仍有較大認識差距。有的認為,好不容易引進一個項目,穩(wěn)評一做就可能會落空。有的覺得,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項目先上馬再說,主張先上車后買票。還有的提出,穩(wěn)評工作是要做,但不必那么較真,程序上走一走,別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要在社會穩(wěn)定風險“應評盡評、真評實評”上下功夫,真正把這項工作作為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及重大事項出臺和實施前的可行性研究和決策的必經程序,評估預測可能對社會穩(wěn)定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早研究制定防范風險的應對之策,切忌將風險很大的項目強行盲目上馬。第三,要注重問計于民。問計于民首先在于相信群眾,甘拜群眾為師,通過組建市民觀察團、政務評議團,開辟政風行風熱線,設立書記、市長信箱,征集人民建議,收集社情民意等形式,廣泛聽取、收集群眾的呼聲和意見,并切實加以改進自身的工作,真正讓群眾當家作主,決定取舍。
一些已經發(fā)生重大群體性事件的教訓告訴我們,及時回應群眾質疑和擔憂,是領導干部保障群眾“依法理性”維權的關鍵所在。對群眾的質疑和擔憂,如不及時回應,為群眾所不知,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他就會很難信任政府,以致以訛傳訛,引發(fā)恐慌,若再被別有用心人利用,發(fā)生極端群體性事件概率很大,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積極回應,主動應對。緊緊抓住“及時、準確、全面”而展開相關工作。及時,就是群眾一經提出相關質疑和擔憂,有權部門或第三方就應在第一時間,迅速做出回應,并通過多種形式,讓群眾知道實情真相。準確,就是所有回應內容,都應有權威、科學、法律的依據(jù)作支撐,經得起民眾的拷問和歷史的檢驗。全面而不是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即凡與此相關的所有內容,都應該毫無保留地告訴群眾。以科學為依據(jù),用事實來說話?;貞罕姷馁|疑和擔憂,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以科學為依據(jù),用事實來說話,而不是不著邊際,泛泛而談,自說自話,不觸要害,更不是誰的官大,他的話就權威、就真實,群眾就必須聽得進去,并且堅信不疑。經驗告訴我們,科學的結論一定能消除群眾的顧慮,實話實說自然會化解群眾的擔憂。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平時就應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官員與民眾應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加深相互之間的溝通、理解與信任,這樣一旦遇到突發(fā)性事件,官員的話才能讓群眾聽得進、能理解、愿相信,遇有較大矛盾和分歧時,才能心平氣和、冷靜理智地坐下來面對面地對話溝通,相互間的矛盾和誤會才會消除,彼此間的理解與支持才會增進。做到了這些,要求群眾“依法維護權益,理性表達訴求”肯定不難做到,讓我們共同期待著。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委政法委員會)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