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認知治療的哲學基礎研究——信念修正的可行性分析

        2016-03-19 07:04:27孫丹陽

        孫丹陽,李 俠

        ?

        認知治療的哲學基礎研究
        ——信念修正的可行性分析

        孫丹陽,李俠

        摘要:對抑郁癥的認知治療模式的考察可以表明認知治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于認知重塑,而認知重塑的基礎在于改變信念。通過將信念結(jié)構(gòu)劃分為表層信念、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再結(jié)合AGM模型的信念修正方式與原則,可得認知治療中信念改變的可能路徑,即從表層信念向核心信念的修正方式。這種方式對信念修正的AGM模型中與心理治療原則不相契合的部分進行了揚棄,以保證認知治療在治療實踐中的效用。

        關鍵詞:認知治療;認知重塑;信念修正;AGM模型

        正如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所說:“新的治療理論是現(xiàn)存的心理治療理論的盲點引起的”*羅洛·梅、恩斯特·安杰爾、亨利·艾倫伯格主編:《存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新方向》,郭本禹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7頁。。二十世紀中葉,隨著心理治療領域中占主導地位的精神分析療法與行為主義療法缺點的日益暴露,認知治療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衍生出來。作為一種新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技術(shù),認知治療與精神分析療法和行為主義療法相比,具有理論明確,概念框架比較清晰,實踐上療程短、可操作性強、反復性小等優(yōu)點。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認知療法從發(fā)源地美國迅速向世界各地擴散,被廣泛地應用于心理障礙的臨床治療中,并因其顯著的治療效果得到人們的廣泛接受。探討與挖掘認知治療的內(nèi)在機制和哲學基礎,恰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嘗試通過分析抑郁癥的認知療法的內(nèi)在機制,探討以下三個問題:第一,認知治療中認知重塑的要點是什么;第二,改變不合理核心信念是否可能以及潛在的路徑;第三,探討信念修正的AGM模型的內(nèi)在機制及其在認知治療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措施。

        一、傳統(tǒng)認知治療的理念與問題

        心理治療方法的演進與心理學理論流派的變遷緊密連結(jié)。二十世紀前半葉流行的精神分析療法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而開發(fā)出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shù)??傮w來看,精神分析療法主要建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自我、本我、超我)、潛意識理論(潛意識、前意識、意識)及本能理論。該方法主張追溯患者的早期經(jīng)驗,將心理障礙歸結(jié)于早期人格的發(fā)展失衡。隨著精神分析療法在臨床治療中的廣泛應用,其存在的問題也日益暴露。一方面,雖然新精神分析學派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局部的修正,但其基本主張依然圍繞心理決定論、早期經(jīng)驗與無意識、自由聯(lián)想、夢的解析等治療方法,而這些方法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與體系。另一方面,在現(xiàn)實治療中,精神分析療法也因耗時長、操作難度高、價格高昂而難以推廣。隨著行為主義療法的興起,精神分析療法逐漸喪失主導地位。行為主義治療方法根據(jù)“刺激—反應”(S—R)的經(jīng)典條件反射模型來解釋人類的異常行為,將關注點集中在外顯的可觀察行為上,“試圖通過刺激、反應、強化、消退等清晰且易理解的詞語,解釋人類幾乎所有類型的異常行為,徹底拋棄內(nèi)在的內(nèi)省經(jīng)驗、心理過程以及思維模式”*錢銘怡主編:《變態(tài)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9~40頁。。行為治療在其最初應用中,因在特定行為改變上取得的良好效果而迅速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推崇。然而這種只關注癥狀行為的治療方法反復性極強,“治標不治本”,對異常行為與心理意識之間的關系也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這是它的最大缺陷。

        認知治療的興起,既是源于對精神分析療法與行為主義療法的缺陷的反思,也是對這兩種觀點的調(diào)和:一方面,認知治療在發(fā)展過程中采納了行為主義的一些有效措施,因此其也被稱作認知行為治療CBT(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另一方面認知療法在對關注個體內(nèi)在心理的強調(diào)上又與精神分析療法相一致。認知治療的核心理念在于,它把心理障礙看成由于個體認知出現(xiàn)問題而導致的扭曲的認知結(jié)果。因此,認知治療更加重視應激與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并將認知視為這一中介變量,分析、探究與重塑認知框架是治療得以實現(xià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與行為主義治療從外向內(nèi)推進的思路完全相反,后者側(cè)重于對心理障礙患者的外顯行為進行分析與調(diào)控,以此來影響患者的認知框架。

        本文將以抑郁癥為典型來分析認知治療的作用機制,一方面源于認知治療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精神病學家A.貝克(Aaron T.Beck,1921-)與同事最早的臨床研究就始于對抑郁癥的治療。貝克的工作證明:在單項抑郁癥的認知治療與藥物治療的比較研究中,率先證實了認知治療的療效勝過藥物治療;而在理論層面上,其認知療法就源于對抑郁患者的認知模型進行認知改造。另一方面,考慮到抑郁是人群中分布最廣的心理障礙,從抑郁患者入手,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認知治療的特點及其發(fā)生作用的內(nèi)在機制。根據(jù)最新版的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V,2013年)中提供的診斷標準,抑郁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現(xiàn)在行為、認知、情緒、軀體癥狀的“三低”上,即: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消沉,同時在診斷標準中強調(diào)“三低”出現(xiàn)的頻率和持續(xù)的時間。按照美國心理學家科爾曼的界定:“抑郁引起的心情不好往往更強烈,可能超過了生活本身的一個尺度。而且,它可能持續(xù)更久。”*李·H.科爾曼:《抑郁癥——寫給患者及家人的指導書》,雷田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頁。這里涉及一個時間性維度,即壞心情必須持久不退,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下面將通過分析抑郁癥的認知治療來挖掘認知治療的哲學基礎。

        二、認知治療的機制與認知重塑

        關于抑郁癥的認知治療的實證研究結(jié)果非常豐富,臨床研究已證實“認知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有明顯的改善”*Abby D. Adler, Daniel R. Strunk, Russell H. Fazio, What Changes in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 Examination of Cognitive Therapy Skills and Maladaptive Beliefs, Behavior Therapy, vol. 46, 2015, pp. 96-109.,“對抑郁癥患者的生活狀況有明顯的提高”*Manish Kumar Jha, Abu Minha Juddin, Michael E. Thase, Robin B. Jarrett, Improvement i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Life with Cognitive Therapy for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 167, 2014, pp. 37-43.,“對例如癌癥等疾病引發(fā)的抑郁、焦慮癥狀有顯著的效果”*Tomer T. Levin, Allison J. Applebaum, Acute Cancer Cognitive Therapy,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vol. 21, 2014, pp. 404-415.。在新近的研究中,對認知治療的評估也開始涉及不合理信念的改變上,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利用內(nèi)隱聯(lián)想測驗(Valued-IAT)進行評估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信念隨抑郁癥狀的好轉(zhuǎn)而改變的證據(jù)”*Abby D. Adler, Daniel R. Strunk, Russell H. Fazio, What Changes in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 Examination of Cognitive Therapy Skills and Maladaptive Beliefs, Behavior Therapy, vol. 46, 2015, pp. 96-109.。這一結(jié)果對那些認為不合理信念可以被改變的學者來說是沉重的打擊,不過它也從側(cè)面表明不合理信念的改變已被視為評估認知治療在治療抑郁癥方面的效果的重要指標。在《Nature》最新發(fā)表的對抑郁癥的相關研究顯示,“由于人工激活的細胞能隨著新的信息而被更新,從而記憶的輸出得以實現(xiàn)。通過對老鼠進行積極記憶痕跡的人工激活,證實了人工喚醒確定的一組被積極記憶激活的齒狀回細胞能夠緩解由于壓力誘發(fā)的行為障礙”*Steve Ramirez, Xu Liu, Christopher J. MacDonald, Anthony Moffa, Joanne Zhou, Roger L. Redondo, Susumu Tonegawa, Activating Positive Memory Engrams Suppress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ur, Nature, vol. 522, 2015, pp. 335-339.。MIT首頁發(fā)文對這一研究結(jié)果予以高度認可,認為這一研究“提供了心理療法對于抑郁癥治療的一種科學解釋”。在對于認知治療的研究中,實證研究已經(jīng)給出了許多清晰明確的證據(jù),而理論研究的目的在于為實證研究的推進提供可能的方向。

        人類的認知過程即“人類對外在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它始于感覺,分門別類的感覺信息進入中樞系統(tǒng),中樞系統(tǒng)對感覺信息進行加工,由此形成對外在事物的判斷”*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第三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29頁?!,F(xiàn)在的哲學與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認為,對頭腦內(nèi)的信息進行加工是由其認知圖式來完成的。而認知圖式則是大腦內(nèi)的概念、范疇、規(guī)范與判斷等要素構(gòu)成的集合。各種感覺信息經(jīng)過認知圖式的處理,由此形成我們對世界與事態(tài)的判斷,它的作用機制已經(jīng)被美國哲學家漢森的“觀察滲透理論”模式所揭示:“觀察是一個被人們背景知識、經(jīng)驗、理論所影響的過程”。漢森的理論支持認知過程受到心理、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等因素影響的觀點,而這些要素的組合就構(gòu)成了人類的認知圖式與認知框架。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其內(nèi)在信息加工呈現(xiàn)為一條完整的認知鏈條,“包括各種決策、推理、信念確定的處理過程”*周燕、閆坤如:《科學認知的哲學探究——觀察的理論滲透與科學解釋的認知維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頁。,最后以表征的形式輸出,它是諸知覺的整合。如果這個過程是正確的,那么,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導致出現(xiàn)認知扭曲。至于知覺過程是否是理論無涉的問題至今依然存在爭論,按照漢森的觀點顯然知覺過程也難逃理論的污染,而主張心理模塊論的美國哲學家福多(Jerry Fodor,1935-)則堅持信息封裝的觀點,認為知覺過程不存在理論與背景知識的滲透。對于心理障礙患者而言,知覺到的信息是否與正常人無異,信念在認知過程的哪一階段開始介入,這些細節(jié)對認知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關系到在知覺階段對客觀事物的刺激進行知覺組裝,并形成初始認識輸出。不過諸如該知覺信息構(gòu)成的新認識是否是基于原有信念得出的,原有認知圖式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影響了新認識的形成等細節(jié)目前還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原有信念參與了認知過程的后半程,這自然包括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形成過程。

        認知療法的基本預設是:心理障礙患者的認知過程存在嚴重的偏差,而這種認知偏差是由其自身固有的信念系統(tǒng)中的錯誤觀念導致的,由錯誤觀念引發(fā)的認知偏差構(gòu)成了行為和情感的中介,行為與情緒扭曲被視為認知出現(xiàn)故障的結(jié)果。認知療法主張通過認知重塑、心理應對、問題解決等技術(shù)手段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從而實現(xiàn)治療的目的。針對抑郁癥而言,認知治療的目標是改變抑郁性的想法,即進行認知重塑?!罢J知重塑是用積極的、符合現(xiàn)實的認知替代那些消極的、與現(xiàn)實不符的認知,是認知治療最為重要的方面”*錢銘怡主編:《變態(tài)心理學》,第170頁。。那么,認知重塑又是如何實現(xiàn)的,以及認知重塑的要點是什么呢?

        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提出了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該方法在實踐中被稱作ABC理論。艾利斯認為:誘發(fā)事件A并不能直接導致不合理情緒C,后者的真正源頭是不合理的信念B,要想將非理性行為改變?yōu)槔硇孕袨?,最好的切入點就是改變不合理信念B,因為“信念總是包括情緒和行為兩方面并且二者密切相關”*阿爾伯特·艾利斯,戴比·約菲·艾利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郭建、葉建國、郭本禹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2~34頁。,這就是ABC模型的理論要義所在。之后,該模型在實踐中升級為ABCDEF模型(D為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對不合理信念進行駁斥,E指effect ,F(xiàn)為feeling)。如果說ABC模型揭示了不合理情緒產(chǎn)生的根源,那ABCDEF模型則闡明了治療的機理。通過對原有不合理信念進行辯駁,產(chǎn)生辯駁后的效果即合理信念對不合理信念的代替,從而達到良好感覺,即合理信念下產(chǎn)生的新的合理情緒。該模型明確提出用新的合理的信念代替原有的不合理信念,但是對于如何建立新的信念,該模型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決辦法。

        認知治療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形成準確的認知概念化。J.貝克總結(jié)的認知概念化模型為:“相關童年資料→核心信念→條件假設/態(tài)度/規(guī)則→應對策略→情境→自動思維→自動思維含義→情緒→行為”*J. S. 貝克:《認知療法:進階與挑戰(zhàn)》,陶璇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第22~45頁。。其中條件假設/態(tài)度/規(guī)則指的是中間信念,情境是應激事件。A.貝克主張在認知治療中,通過垂直向下技術(shù)依次對自動思維、中間信念與核心信念進行識別和矯正,A.貝克的認知療法與艾利斯合理情緒療法的不同在于:A.貝克不僅探討了誘發(fā)性事件與抑郁癥狀間的不合理信念,還將誘發(fā)性事件發(fā)生之前患者(早年)的經(jīng)歷對核心信念形成的影響引入進來,將信念分為中間信念與核心信念,同時在抑郁癥的治療中,又將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核心信念分為無能和不可愛的兩類;而其理論的繼承者J.貝克則將負性核心信念劃分為無能、不可愛、無價值三類。在對信念的指向上,A.貝克又將信念劃分為對自我、對世界、對未來的信念。這種劃分是對患者信念結(jié)構(gòu)的探討,可以為更好地識別與矯正信念提供靶標。

        學者陳福國與A.貝克的觀點幾乎相同,即認為認知概念化模型為:“(早年)經(jīng)歷→負性核心信念→負性中間信念(功能失調(diào)性假設的形成→激發(fā)性事件→功能性失調(diào)假設激活)→功能失調(diào)性自動想法→抑郁癥狀(行為、動力、情緒、軀體癥狀)”*陳福國:《實用認知心理治療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5頁、204頁。。陳福國將重塑中間信念作為治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并認為核心信念的改變是不可能的。與之相反,學者李俠認為:“改變患者的核心信念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而且,一旦成功,效果穩(wěn)定,病情不易反復”*李俠:《心理內(nèi)容修復與認知治療》,《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第1~7頁。。如果改變核心信念是可能的,那么尋找可行的改變路徑則成為事關認知治療成敗的關鍵。

        三、信念的結(jié)構(gòu)與改變的可能路徑

        認知治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認知重塑,而認知重塑的要點則在于信念重塑,那么信念是如何被修正和改變的呢?針對信念的研究由來已久,哲學與心理學等相關學科中的觀點也不盡相同。哲學對信念的研究是在知識論與認識論的視角下作出的,其將信念內(nèi)容的真實性視為評估與分析信念的著眼點,信念的概念可以通過希臘語詞Pistis和Doxa來表達,前者指相信、信心,后者指主張、接受。柏拉圖曾提出著名的JTB模型,主張將知識界定為被確證為真的信念。這種將信念(Doxa-common opinion)轉(zhuǎn)化成知識(episteme)的觀點受到一些哲學家的懷疑。事實上哲學上對信念概念的探討至今仍難以達成共識。1963年美國哲學家葛蒂爾(Edmund L.Gettier,1927-)在“確證的真信念是知識嗎”一文中,提出著名的“葛蒂爾問題”,更是引發(fā)知識論領域長達數(shù)十年的爭論,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問題的困難。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基礎信念的倒退問題,正如學者費多益指出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為真的信念是知識結(jié)構(gòu)中的基礎信念,位于整個結(jié)構(gòu)上層的知識都由它們所支持?!?費多益:《知識的信念假設》,《科學技術(shù)哲學研究》2015年第4期,第11~16頁。在懷疑論者看來這個基礎信念也是可錯的,由此便引申出基礎信念的根據(jù)是什么的問題。為基礎信念辯護必然陷入無限倒退,最終導致基礎信念破產(chǎn),后來出現(xiàn)的因果理論可以看作是對無限倒退問題的克服。

        心理學界則更傾向于將信念視為一種最簡單的心理表征,認為信念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信念也并不是絕對正確的。如果我們對來自哲學與心理學的信念概念進行整合,就會有一種關于信念的新的認識,即后天形成的并被確證為真的信念的集合,而且這種真是一種發(fā)展中的真。那么信念如何在實踐中呈現(xiàn)呢?這就是哲學上的命題態(tài)度。哲學家將命題態(tài)度作為信念的特征,關于信念的討論也嵌入在對命題態(tài)度的討論中,將信念作為處理命題態(tài)度的首選例子;命題態(tài)度是包含一些態(tài)度、立場,或者關于命題或者事物潛在狀態(tài)的看法的精神狀態(tài)。在艾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中,應激事件可以被表達成一個命題,這種表達并不是客觀陳述,而是包含了特定的命題態(tài)度。不同的命題態(tài)度誘發(fā)了不同的行為,這種命題態(tài)度是信念關涉的。信念并不等同于認識、觀念、想法,信念是形成認識、判斷、情感與意識的基礎,它具有穩(wěn)定性與多樣性。

        那么信念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對于人類知識與觀念的獲取路徑一直存在爭議。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唯理論者認為人具有天賦觀念,只是這些觀念在出生時被忘卻了,但在經(jīng)驗的刺激下能夠被重新喚醒。以洛克為代表的經(jīng)驗論者則提出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出生時大腦就像一塊白板,經(jīng)驗是人類知識與觀念的唯一來源。這兩種理論看似絕對對立,實則也存在折中的可能,喬姆斯基的語言哲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jù)已有的研究,筆者認為信念的產(chǎn)生存在兩種可能路徑:第一,如若人類真正存在天賦的內(nèi)容,那顯然不是具體的觀念,而是共同的生物因素決定的結(jié)構(gòu)性特征,例如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第二,在人類后天的認知過程中,通過感知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形成初始信念,這些初始信念在后天實踐中不斷獲得完善與豐富,最終成為我們的核心信念,這個發(fā)展過程伴隨生命始終,并以此對未來刺激信息做出判斷。能夠被信念系統(tǒng)接受的命題擴充核心信念的外延或內(nèi)涵,這部分信念通過長時記憶被存儲起來,由此構(gòu)成信念系統(tǒng),這就是信念的經(jīng)驗來源。

        從信念的多樣性出發(fā),早在1977年,艾利斯就將其提出的11個不合理的信念歸為3大方面,“即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及事物的絕對化要求和信念”*阿爾伯特·艾利斯,戴比·約菲·艾利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第34頁。。貝克在描述認知因素與抑郁癥關聯(lián)時提出消極三聯(lián)癥的劃分,即“對自身、對世界、對未來的負性看法”*阿倫·貝克、布拉德·奧爾福德:《抑郁癥》第二版,楊芳等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第213頁。。該維度的劃分有利于對患者的信念進行由里及外的重塑。

        為了實現(xiàn)信念重塑的目的,需要對信念按結(jié)構(gòu)進行劃分,信念可以被劃分為表層信念、中間信念、核心信念。表層信念指的就是自動思維,自動思維的識別與改變是開啟信念改變的開端。A.貝克曾指出:“自動思維是一種思維流,它與一條更大的思想流共存。它的產(chǎn)生是自發(fā)的,很難被察覺,但是其背后隱藏的信念一旦被確認自動思維就可以被預測”。可以說自動思維是信念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探索信念的一個窗口?!爸虚g信念是由規(guī)則、態(tài)度及假設組成,核心信念則是關于自己或他人、世界絕對論的、刻板的、普遍的觀念?!?貝克:《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第二版,張怡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第156~160頁、223~240頁。在認知治療過程中,信念重塑始于識別與改變自動思維,再到識別與矯正中間信念,最后達到對核心信念的識別與改變的目的。

        根據(jù)柏拉圖對意見、信念與知識的界定,我們再結(jié)合信念內(nèi)容的真值程度可進一步將信念劃分為意見、共識與知識三個層次。人類的信念包羅萬象,被科學驗證為真的成為知識(episteme);沒有被科學驗證為真,但是在文化共同體內(nèi)自覺遵循的被稱為共識(common opinion);其余部分則是僅有小部分人甚至于個別人所接受和相信的觀點,暫且稱為意見。三個層次的信念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在流動之中。抑郁癥患者在知識層面上的信念大多是合理且不需要修正的,如抑郁癥患者不會去懷疑地球圍繞太陽轉(zhuǎn)、自由落體等知識。其不合理信念多在共識性信念的層面上出現(xiàn),如抑郁癥患者由于心境低落、情感淡漠,在與親朋相聚時往往表現(xiàn)得過于冷漠,甚至會覺得親人聚在一起將會指責自己的不是,從而盡量遠離聚會。在共識性信念上的偏差也是咨詢與治療中最容易辨別與把握的部分,但是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不同的區(qū)域會形成有差別的共識,因此在評估共識層面的偏差時,治療師應充分考慮環(huán)境差異的因素。在眾多無法判別真假的意見中,抑郁癥患者傾向于將意見集中在負性、悲觀的信念上。因此在認知治療中,咨詢師應關注的是患者在意見與共識層面上的不合理信念,而在信念的修正過程中,應該是從共識到意見層面的不合理信念入手,也就是從真值高向真值低的信念推進。對于核心信念層面,這部分的信念往往不是真實性所能涵蓋的,比如善惡、美丑、價值判斷等,在識別與矯正上更加復雜,重新塑造也更加困難。

        在認知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通過從表層向核心的垂直向下技術(shù)對信念進行修正,越是表層的信念穩(wěn)定性越差,也就越容易識別和矯正。正如J.貝克所主張的,信念的修正并不是以全或無的方式進行的。在認知治療中,治療目標并不是對核心信念的完全替換,她主張按照百分比的方式,對信念修正進行評估,“患者對原有的不合理信念的相信程度低于30%,對新的替代信念的相信程度達到80%,這種狀況下就可以被評估為對核心信念進行了成功的修正”*貝克:《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第二版,第194頁。。信念是否能夠被完全地替換,筆者認為在特定的個體、情景上是可以實現(xiàn)的,但是鑒于這種完全的替換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J.貝克主張通過上述百分比進行評估更為合理。

        四、認知治療內(nèi)在機制的解釋模型:信念修正模型

        認知治療要想真正起作用,信念修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信念修正的研究源自邏輯學領域,不斷受到計算機科學與哲學界的關注。在心理治療領域,貝克等認知治療師多在實踐中采用具體的治療方法對信念進行修正,而鮮有涉及對信念修正的理論探討。在信念修正的理論研究中,阿爾羅若(C·E·Alourron)、加德福斯(P·Gardenfors)和梅金森( D·Markinson)共同建立的信念修正理論(簡稱AGM 理論)是其中形成較早、影響最大的理論*參見熊立文《信念修正的AGM理論》,《現(xiàn)代哲學》2005年第1期,第127~131頁。。

        信念修正的AGM理論,主張將個體的信念結(jié)構(gòu)視為一個信念集,采用語句來表達命題。筆者認為可以將各信念要素看成該信念集的分子,通過信念分子的變化,保持信念集的一致性、融貫性和邏輯合理性?!靶拍畹淖兓嬖谌N基本形式,即擴充,修正和收縮”*Dongmo Zhang, Norman Foo, Infinitary Belief Revision,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vol. 30, 2001, pp. 525-570.,擴充指新的信念分子進入原有信念集中,使原有信念集得到擴充形成新的信念集;修正是指為了保持信念集的一致性和邏輯合理性,對原有信念集中的某些不合理信念分子進行修正,形成新的修正后的信念集;收縮則是指在刪除信念集中某些不合理信念分子時,與其相關的信念分子也要被刪除,從而形成新的收縮的信念集。信念修正的AGM理論主張在信念修正的過程中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即“一致性原則、新信息優(yōu)先原則、最小改變原則”*C. E. Alourron, P·Gardenfors, D·Markinson, On the Logic of Theory Change: Partial Meet Contraction and Revision Function,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vol. 50(2), 1985, pp. 510-530.。一致性原則意在保持信念集的融貫,是信念修正的基礎性原則。新信息優(yōu)先原則是指為達到一致性原則,新信念進入信念集后,若與舊信念產(chǎn)生矛盾,則在保存新信念的基礎上對舊信念進行修正。最小改變原則指在新舊信念的矛盾中,要以刪除最少的舊信念為原則。三種改變形式與三個原

        則構(gòu)成了信念修正AGM理論的核心。由于信念本身的復雜性,若向應用層面擴展,必須做相應的改進。

        如前文所述,抑郁癥患者的信念系統(tǒng)并不需要全部改變和修正,在治療中要識別與剔除其信念集中不合理信念的部分。認知治療的目的是關注這部分不合理信念,同時保證經(jīng)過修正后的信念能夠與原有信念相融合,不產(chǎn)生新的矛盾,這一點與AGM理論的一致性原則相契合。然而AGM理論并未對信念的結(jié)構(gòu)進行劃分,沒有解釋不同層次的信念如何實現(xiàn)修正。在認知治療的實踐中該問題必須明晰化。假設抑郁癥患者的信念集為K,我們將信念集劃分為三個子集,表層信念(自動思維)集K1、中間信念集K2、核心信念集K3。每個子集中都包含眾多信念分子,這些分子按照對信念結(jié)構(gòu)的劃分,可以基本歸入對自我,對他人、世界,對周圍環(huán)境和社會互動這三方面。信念分子由于指向的對象不同,其合理性也不盡相同。用AGM模型解釋上述治療過程,即影響患者情緒的表層信念A1,包含在患者的信念集K1中,經(jīng)過治療師的引導,患者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信念A1′,新的信念A1′進入信念集K1,造成與信念A1的沖突與矛盾,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患者接受信念A1′,刪除信念A1,形成修正后的信念集K1′。以此類推,依次對中間信念集和核心信念集進行修正。認知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采取豐富的認知治療方法達到新信念對舊信念的修正,而信念修正的模式是遵循上述修正路徑的。

        信念的擴張模式與收縮模式也能很好地應用到認知療法對抑郁癥的治療中,針對不同個性的患者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按照經(jīng)濟學的稀缺概念,心智帶寬豐富的人適合用擴張模式修正信念。這里的心智帶寬主要指認知中的注意力的存在狀態(tài),如果注意力被鎖定那么就會導致心智帶寬降低。相反,對于心智帶寬貧乏的人可以采用收縮式信念修正模式。目前流行的正念減壓療法以及冥想等都是解放認知帶寬的努力。無論是信念的擴張還是收縮模式,其實質(zhì)在于心理內(nèi)容的盈虧調(diào)整問題。治療師在治療中所討論的情境并非面面俱到,患者生活中遇到的很大一部分問題是不能夠與治療師一起探討的,而最終針對這些情境產(chǎn)生的不合理信念同樣得到改變,這就是采用了信念改變的收縮模型。當經(jīng)過辯駁的信念進入到信念系統(tǒng)中,信念系統(tǒng)中與原有不合理信念相關的信念也必須刪除,才能保證信念系統(tǒng)的內(nèi)在一致性。對于核心信念的修正則需要利用擴張模型。當患者的表層信念系統(tǒng)與中間信念系統(tǒng)完成足夠多的信念分子的更新和替換,治療師需要引導患者看到那些被自己忽略的情境?;颊咴?jīng)不關注的信念在治療師的引導下被納入其信念系統(tǒng)中,這就是信念的擴張。我們應特別注意,當經(jīng)過辯駁的信念進入信念系統(tǒng)中,如果信念系統(tǒng)經(jīng)過擴張與收縮式的修正后,依然存在矛盾的不合理信念,則需要重復前述的修正、收縮過程。

        對于AGM理論主張的新信息優(yōu)先原則,并不適用于對抑郁癥患者的信念修正,原因在于,心理治療中患者的改變并非呈線性上升,更多的時候呈現(xiàn)為波浪式推進。例如,當治療收獲階段性成果,即成功刪除患者原有的不合理信念而建立起新的、合理的、一致性的信念集,患者很可能在之后的生活中又產(chǎn)生新的不合理信念,這時,治療師并不能因為這是新的信念就貿(mào)然接納,而是要經(jīng)過正確的辨別,放棄不合理的新信念。在認知治療中,信念修正的目的是幫助心理障礙患者剔除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系統(tǒng)。在此目標的指引下,對于“最小改變原則”也不能教條式地遵守,而應依據(jù)真實狀況進行評估。同時,我們要時刻認識到,心理障礙是復雜的,改變錯誤的信念并非一蹴而就,正如心理學家康諾所指出的那樣:“改變思維的進程涉及你生活的其他方面:你如何處理你的感受;你如何與所愛的人交流;你對自己的感受如何。”*奧康納:《走出抑郁——讓藥物和心理治療更有效》,張榮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第118頁。也許,信念修正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個體內(nèi)在防御機制的抵抗。

        現(xiàn)代神經(jīng)生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給信念重塑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即大腦具有神經(jīng)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從我們對可塑性的了解可以知道如果用不同的方式來看事情,每天重復幾百次的大量練習一定會改變跟它有關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諾曼·道伊奇:《重塑大腦重塑人生》,洪蘭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年,第331頁。。由此可知,所有的信念重塑都能起到修改神經(jīng)回路的作用,根據(jù)用進廢退學說,新信念由于經(jīng)常用而得以確立,舊信念因為很少被啟動而會退化、刪減。

        綜上,通過對認知治療內(nèi)在機制的哲學探討可知,信念的重塑是從根本上解決心理障礙的有效途徑。上文分析的諸多修正機制,為核心信念的改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相信通過這種努力,我們就有可能開發(fā)出一種具體的生活關懷技術(shù),給予那些處于痛苦與沉默中的心靈一些安慰。

        SUN Danyang, Ph. D. Candidate of Department for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LI Xia, professor and Ph. D. supervisor, Department for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240.

        責任編校:余沉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gnitive Therapy: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Belief Revision

        SUN Danyang, LI Xi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model of cognitiv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this paper finds out that cognitive reshaping is the core of cognitive therapy, the foundation of which lies in changing belief of patients.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e foundation and structure of belief are analyzed, possible methods for the revision and substitution of belief are proposed and their function in cognitive therapy is analyzed. Moreov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gnitiv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e explored. Ways to improve the AGM model of belief revision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Cognitive Therapy; Cognitive Reshape; Belief Revision; AGM Theory

        作者簡介:孫丹陽,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李俠,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240)。

        基金項目:上海交通大學文理交叉專項基金項目(13JCRZ04)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019(2016)02-0038-08

        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6.02.006

        日韩在线 | 中文|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综一区二区在性色| 日本师生三片在线观看| 优优人体大尺大尺无毒不卡| 日日澡夜夜澡人人高潮|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 亚洲日产国无码| 在线成人影院国产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被暴雨淋湿爆乳少妇正在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app| 日韩av无码成人无码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91九色熟女潮喷露脸合集|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男人天堂网在线视频| 男女上床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本不卡91| 国产办公室沙发系列高清|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涩涩鲁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h在线国产|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蜜潮| 蜜桃视频插满18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二区|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 久久午夜av一区二区| 网禁拗女稀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av男人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一区|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久久与欧美视频|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影院|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VA丝袜|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