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 進
(蚌埠醫(yī)學院公共課程部,安徽 蚌埠233030)
?
《麥田里的守望者》不可靠敘述的生成
郜進
(蚌埠醫(yī)學院公共課程部,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麥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和精心設計的霍爾頓形象,使得不可靠敘述在文本層面上得以生成;讀者通過文本在“事實/事件”、“價值/判斷”和“知識/感知”這三條軸線上體現(xiàn)的不可靠敘述,解讀文本的主題意義,更好地認識霍爾頓性格的復雜性和多面性。
關鍵詞:霍爾頓;不可靠敘述;文本生成;閱讀生成
《麥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來敘說眼中的社會,通過霍爾頓自相矛盾的言行、混亂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有限的感知力,成功塑造了一個戰(zhàn)后美國青年精神危機的形象。文本中不可靠敘述形成故事的內部張力和由此產(chǎn)生的反諷效果展示了霍爾頓的弱點和缺陷,生動刻畫了他性格中的復雜性和青春期的精神危機。布思指出:“很多讀者在閱讀時完全與其相認同,看不到作者對這位有嚴重弱點的敘述者的反諷,從而無視塞林格的真正意圖,無視該作品對讀者的道德教育。”[1]226
一、視角、人稱與不可靠敘述
敘述是否可靠首先與敘述的視角和人稱直接相關。選取第一人稱敘事形式,講述他或她的親身經(jīng)歷有利于形成不可靠敘述。這樣的敘述者同時作為虛構故事中的人物其視角必然受到生理、心理和認知能力的制約。第一人稱敘述者只能從自己有限的人物視角去講述其所能聽到的、看到的和感知到的內容,對事件的知悉程度和報道是有限的,其講述很可能存在不實之處?!尔溙锢锏氖赝摺愤x用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即便敘述者霍爾頓聲稱將要如實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作者對其敘述的可靠性并不做出承諾。第一人稱敘述者回顧往事,應被視為處在內視角。與純粹的外視角相比,內視角很難做到像外視角那樣冷靜客觀,可能帶有偏見和感情色彩?;魻栴D受限于自身視角,無論是站在現(xiàn)在去追憶往事反省自責,充當“經(jīng)驗自我”, 還是站在過去以一種正在經(jīng)歷事件的視角來“敘述自我”, 他的敘述只是限定在自己所見所聞的范圍之內。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不能在所處的場景中知道另外場景中發(fā)生的事,也無法在同一場景中深入到其他人物的內心,對事實的敘述只能依靠猜測,有成為不可靠敘述者的潛在可能性。
二、人物塑造與不可靠敘述的生成
作者可以通過對敘述者的形象塑造使不可靠敘述在文本層面生成?;魻栴D是一個生理和心理都不夠成熟的青少年,作為人物敘述者的可靠性顯得很成問題。小說開篇的幾句話敘述者使用了敏感、糟糕、嫌煩、甚至屁話之類的粗話表現(xiàn)出對童年經(jīng)歷的厭惡,語氣和用詞非常符合青春期少年的叛逆特征。那么他憤世嫉俗的態(tài)度是否帶有一定的情感偏見,能否客觀敘述事實?坐在候車室的長椅上,霍爾頓碰巧讀到關于荷爾蒙的文章?!拔业耐獗碚裎恼吕锬莻€荷爾蒙大有問題的家伙,就開始擔心我那不爭氣的荷爾蒙?!盵2]196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正反映了他青春期的心理變化。他心智欠成熟,陳述難免與事實發(fā)生偏離,甚至刻意隱瞞?;魻栴D將要講述的是去年圣誕節(jié)前后自己精神失常的事情,現(xiàn)在他是否完全恢復健康?敘述是否有意無意地歪曲事實?簡是霍爾頓對美好愛情追求的象征,他覺得現(xiàn)在的女友薩莉庸俗可惡??墒窃谂c薩莉約會途中,他突然想和她去馬薩諸塞州以及佛蒙特州共度余生。對這種邏輯混亂的精神狀態(tài),霍爾頓解釋道“這最要命。向上帝發(fā)誓,我是個瘋子?!盵2]135這段描寫充分體現(xiàn)了主人公精神上的病態(tài),事物在他眼中的呈現(xiàn)發(fā)生變形,可靠性無法令人信服。這樣一個心智不成熟,又曾患精神疾病人物的不可靠性就隨著作者對他的形象塑造而生成。
三、不可靠敘述在“事實/事件”軸上的生成
敘述者在“事實/事件”軸上的不可靠性主要表現(xiàn)為對事實和事件的不充分報道和錯誤報道。在霍爾頓的眼中,周圍人全是裝模作樣的家伙。為了適應社會,撒謊已經(jīng)成為霍爾頓習慣性的動作,從他的敘述中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存在自相矛盾和不實之處?;疖嚿匣魻栴D謊稱自己叫施密特,為了迎合莫羅太太,信口開河地編出推選厄尼當班長的事,又扯出自己要去動手術的謊言。對此霍爾頓帶著戲謔的口氣說:“一旦開了頭,只要我喜歡,能胡扯上幾小時。不騙你,幾小時”。[2]59他討厭成人世界的虛偽勢力,可是讀者明顯感覺到成人的毛病在他身上一個也不少。“我討厭看到別人用這種便宜貨。這聽起來很不像話,但是如果別人拎著這種便宜的的手提箱,僅僅看到箱子,我就甚至會討厭這個人”。[2]109霍爾頓一直把愛的對象簡掛在嘴邊,但是簡始終沒有出現(xiàn)。如果簡真的和霍爾頓很熟悉,她應該知道霍爾頓與斯特拉雷德是室友,有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理由從旁邊過來跟霍爾頓打個招呼?;魻栴D不僅隱瞞一些事實,欺騙受述者,而且由于內視角的限知性,連他自己也不搞清楚所以然。拜訪斯潘塞前霍爾頓有一種恐懼不安的心理,害怕迂腐的斯潘塞喋喋不休地說教。但他卻通過夸大屋里的藥水味、斯潘塞的病態(tài)和老態(tài),使讀者相信是環(huán)境給他造成情感的恣意傷害。他只不過是個對考試心生愧疚的學生,不得己才說慌。讀者應當以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不可靠的敘述者,洞察到他的講述可能由于種種原因隱瞞或歪曲了事情的真相,更深入地理解隱含作者的用意。
四、不可靠敘述在“知識/感知”軸上的生成/事件”軸上的生成
知識/感知軸上的不可靠性主要表現(xiàn)為由于知識和理解力的不足,敘述者的講述偏離事實。這就需要讀者調動閱讀積極性,留意不可靠敘述背后所蘊涵的敘事倫理?;魻栴D在對待身體發(fā)育這個問題上就表現(xiàn)出天真和幼稚。當他一口氣從山坡上跑下去見斯潘塞時,因為跑得太快需要稍停一下,喘口氣?;魻栴D卻認為是抽煙兇和身體的迅速發(fā)育造成他氣短和差點得了肺結核?!捌鋵崳疑砩鲜裁疵∫矝]有”的評論看似自相矛盾,實則是對經(jīng)驗自我給出的理由進行消解和反諷,以此彰顯霍爾頓認知能力的有限和兒童感性的混亂。潘西中學的廣告上總有個棒小伙子在騎馬跨越障礙,霍爾頓理解為學校好像除了打馬球,別的什么都不應該干。況且他在那兒方圓附近從來沒見過一匹馬,霍爾頓據(jù)此判定學校廣告純屬蒙人。他天真地以為廣告是跑馬圖,就應該名至實歸,在學校里看見馬。這樣的一種認知未免顯得孩子氣和偏執(zhí)。當令人敬重的老師安托利尼撫弄或輕拍霍爾頓的頭時,他突然亂了陣腳。不成熟的心智讓他沒有能力去解讀安托利尼的愛撫是否有同性戀的傾向?;魻栴D天真不成熟,明確表示對于性不太清楚,從來不知道自己到了哪個階段,他認為自己是個色情狂。他眼里最下流和色情的東西無非是和女孩摟脖子親熱,而且每次女孩讓他停手他都停手了?;魻栴D憑借自身經(jīng)驗感知世界,把成人世界的污點無限放大,向往自然純真的兒童世界,簡單地將世界一分為二:阿克利、斯特拉雷德、桑妮、莫里斯和薩莉等人代表虛偽丑陋的世界;艾里、菲比、兩個修女和卡斯爾等人代表純真美好的世界。少年有限的感知力使他對成人世界的看法是偏執(zhí)和失真的,無法認識到成人世界的復雜性和多面性。
五、不可靠敘述在“價值/判斷”軸上的生成
價值/判斷軸上的不可靠性主要表現(xiàn)為敘述者的道德觀念與隱含作者偏離?;魻栴D價值判斷上的不可靠敘述體現(xiàn)在他的武斷和表達的不充分上。潘西在教育界的聲譽很高是不爭的事實,連中央車站遇見的兩位修女也認為潘西是所很好的學校。在霍爾頓眼里潘西糟糕透頂?shù)脑蚴恰拔蚁氪舻牡胤剑褪侵辽僭谀莾号紶柲芸吹綆讉€女孩兒,即便她們只是一個勁兒搔手臂或者擤鼻子,甚至只會傻笑還是怎么樣”。[2]4這種基于自身好惡對學校的價值判斷顯得過于武斷和任性。父親花錢把霍爾頓送進培養(yǎng)精英的潘西中學,霍爾頓卻偏偏不買賬,以消極的不合作的態(tài)度抵抗。他不愛學習,違反校規(guī),抽煙喝酒。正是由于潘西對學生的嚴格管理,才將不學無術的霍爾頓開除了。對潘西中學塑造出來的年輕人楷模奧森伯格,霍爾頓不屑一顧,想當然地以為做殯葬生意賺的就是不義之財。霍爾頓以自己的價值標準對自認為不合道德或不了解的事加以評判或者故意扭曲。在霍爾頓看來,斯特拉雷德是個外表光鮮,沒多少人了解的邋遢貨。但在處理常規(guī)事情方面,斯特拉雷德顯然是略勝一籌。他非??粗乩蠋煵贾玫淖鳂I(yè),同時又是個守校規(guī)的人,與簡約會晚上9點準時回校。連霍爾頓也承認干任何一件違紀事情都能把他氣得夠嗆。全隊錯失擊劍比賽,霍爾頓絲毫沒有愧疚感。面對隊友們的冷落,他甚至用一種似是而非的價值判斷為自己的行為狡辯和推脫:“也不能全怪我,我得老是起身看地圖,好知道在哪兒下車?!@件事說起來挺滑稽的”。[2]5這句反諷性的評論反而讓讀者發(fā)現(xiàn)霍爾頓的價值觀發(fā)生了扭曲,有理由質疑他故意隱瞞了一些事實,以此逃避責任。
結語
“盡管不可靠敘述者與隱含作者的思想規(guī)范不一致,但是,正是這種不一致使讀者得以深思其產(chǎn)生的原因及裂縫所在,從而揭示出在這種矛盾之下的深層意義。”[2]72塞林格正是借霍爾頓之口對消極頹廢的主流文化加以批判;同時又呼喚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守護人類心靈中最美好情感?!霸S多許多人跟你現(xiàn)在一樣,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樣感到困惑。幸好,有些人對自己的苦惱做了記錄,你愿意的話,就能像向他們學習……這種方式是美好的,有來有往的”。[2]190隱含作者借此鼓勵霍爾頓擺脫青春期的迷茫,渡過精神危機,走向現(xiàn)實世界。
參考文獻:
[1]申丹,韓加明等·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2005:226.
[2]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責任編輯:顏建華)
The Generation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Gao Jin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30, China )
Abstract:Textual generation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is the result of Salinger’s choice of the first-person limited perspective and well-designed image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Readers may identify unreliable narration on the “facts/events”, “knowledge/perception”, and “values/judgments” axes to interpret the textual theme exactly and understand Holden’s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character better.
Key words:Holden, textual generation unreliable narration,reading generation
收稿日期:2016-03-09
作者簡介:郜進(1966- ),女,安徽蚌埠人,蚌埠醫(yī)學院公共課程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I71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507(2016)03-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