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然孫文梅
①中國.國際關系學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②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fā)展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通訊作者 E-mail:sunwenmei328@163.com
?
大學生負性情緒在反芻思維與睡眠質(zhì)量間的中介作用*
郭素然①孫文梅②△
①中國.國際關系學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②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fā)展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通訊作者 E-mail:sunwenmei328@163.com
【摘 要】目的:探討反芻思維各維度對睡眠質(zhì)量的直接作用,以及負性情緒(抑郁和焦慮)在二者關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選取391名大學生,采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反芻思維量表(RRS)、流調(diào)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以及狀態(tài)焦慮量表(SAI)分別考察其睡眠質(zhì)量、反芻思維、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結(jié)果:PSQI得分與RRS總分及各維度得分、CES-D得分和SAI得分均呈正相關(r=0.13~0.44,P均<0.01)?;貧w分析顯示,RRS的抑郁相關維度正向預測睡眠質(zhì)量(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0.49);抑郁和焦慮能夠解釋反芻思維與睡眠質(zhì)量間關系40.74%的變異。結(jié)論:抑郁相關維度正向作用于睡眠質(zhì)量;負性情緒在反芻思維與睡眠質(zhì)量的關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睡眠質(zhì)量;反芻思維;抑郁;焦慮;中介作用
[5]陳樹林,鄭全全,潘健男,等.中學生應對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11-214
[6]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22-222
[7]何曉燕,趙國秋,曹日芳,等.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10):745-747
[8]茍增強,鞏杏澤.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調(diào)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2):1481-1483
[9]許新贊.高職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274-277
[10]陳啟山,溫忠麟.高職大學畢業(yè)生的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21(2):92-97
[11]黃笑燕,蔣華,張香蘭.護理大專女生應對方式的調(diào)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6):1427-1428
[12]吳楓,劉盈,楊麗,等.不同專業(yè)大學生考試焦慮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7,16(4):366-367
[13]陳國榮,張明珠,曾天德.高職護理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36-140
[14]佟月華.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4,13(1):94-94
[15]胡邱.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2,27(5):86-89
[16]楊立保.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463-465
良好的睡眠質(zhì)量與較高的生活質(zhì)量和幸福感有關。大學生的睡眠狀況堪憂,睡眠時間較短,效率較低,通常需要在周末延長睡眠時間以彌補平時的不足[1-4];而中國大學生群體睡眠質(zhì)量問題較為廣泛,且集中于輕度水平[5]。因此,探討大學生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反芻思維(Rumination)作為一種認知喚起變量,作為引發(fā)抑郁情緒的原因而被提出。Nolen-Hoeksema將其定義為當個體遭遇負性生活事件之后,個體的思維停留在生活事件的影響之下,反復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給自己帶來的感受等[6]。它對睡眠質(zhì)量的作用已在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在理論層面,睡眠的認知模型指出,睡前的闖入性思維阻止個體進入和維持睡眠活動,而反芻思維是較為常見的闖入性思維[7]。在實證研究層面,Guastella和Moulds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群體中,反芻思維水平越高,個體的睡眠質(zhì)量越差[8];Zoccola,Dickerson 和Lam指出,在個體遭遇急性應激事件后,反芻思維正向預測睡眠潛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即個體的反芻思維水平越高,則睡眠潛伏期越長,睡眠質(zhì)量越差[9];反芻思維對睡眠質(zhì)量及其子成分得分的正向預測作用,即隨著反芻思維水平的增高,睡眠質(zhì)量降低,在其他研究中也有所發(fā)現(xiàn)[10-11]。
統(tǒng)觀上述研究,主要存在兩個缺陷。其一,大多將反芻思維視為一個整體,而較少探討反芻思維子維度與睡眠質(zhì)量的關系,反芻思維包含抑郁相關、沉思和反省3維度,含義不同。與沉思和反省維度相比,抑郁相關強調(diào)個體不斷地沉浸在負性感受中;并非每個維度都對個體產(chǎn)生不良影響,如東方文化提倡個體進行反思、總結(jié)經(jīng)驗和教訓等,反思被視為一種反省自身、修德并促進自我成長的意義活動,且實證研究指出反省維度正向預測情緒智力[12]。那么該3維度分別對睡眠質(zhì)量有何種預測作用,值得探討。
其二,較少涉及影響反芻思維與睡眠質(zhì)量關系的中介變量,即反芻思維通過哪些變量作用于睡眠質(zhì)量?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反芻思維可能通過負性情緒來影響睡眠質(zhì)量。負性情緒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反映了個人主觀緊張體驗與不愉快投入,抑郁和焦慮是大學生常見的負性情緒[13]。首先,反芻思維這一認知易感因子,可以引發(fā)和加重個體抑郁和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Harrington和Blankenship研究結(jié)果顯示,反芻思維與抑郁的相關為0.33,與焦慮的相關為0.32[14]。非抑郁癥患者經(jīng)常對自己的負性情緒進行反芻思考時,未來發(fā)展成為抑郁癥患者的概率也會增加[15-16]。其次,抑郁和焦慮情緒是導致個體睡眠障礙的常見負性情緒。Palesh等和Gregory等研究都較為一致地表明,個體的抑郁情緒正向預測睡眠質(zhì)量,抑郁情緒越高,睡眠質(zhì)量越差[17-18]。同樣,以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焦慮與睡眠呈現(xiàn)出U型關系[19];有研究指出,失眠癥往往與焦慮障礙有關,可以出現(xiàn)在焦慮障礙之前、或者伴隨焦慮障礙發(fā)生,也可以在焦慮障礙發(fā)生之后出現(xiàn)[20-21]。上述研究結(jié)果為中介作用的檢驗提供了基礎,反芻思維是否可以通過引發(fā)、延遲或加重個體的負性情緒,進而睡眠質(zhì)量產(chǎn)生影響,將在本研究中加以檢驗。
綜上,本研究預檢驗反芻思維3維度對睡眠質(zhì)量的預測作用,以及負性情緒在反芻思維與睡眠質(zhì)量二者關系中的中介效應。期望通過中介模型的檢驗揭示認知變量如何通過情緒變量作用于睡眠質(zhì)量,并為臨床與實踐干預提供理論基礎。
1.1 對象
采用整班抽樣的方法選取某師范大學學生391 人,平均年齡(20.93±1.84)歲;其中男生73人,女生318人;大學一年級學生164人,大學二年級學生107人,大學三年級及以上學生120人;文科163 人,理工科228人。
1.2 方法
1.2.1 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22]該量表用于評定被試1個月內(nèi)的睡眠質(zhì)量,由18個自評項目組成,包含主觀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7個成分,每個成分為4級計分,將相關項目得分轉(zhuǎn)換、累加和重新編碼成為7個成分得分,所得分數(shù)越高表明其睡眠質(zhì)量越差。參照以往研究[22],主觀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4個因子更適合考察我國大學生睡眠質(zhì)量,其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64。
1.2.2 反芻思維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 Scale,RRS)[23]該量表包含22個項目,分為抑郁相關、沉思和反省3個維度。每個項目1(從不這樣)~4(一直這樣)4點計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個體反芻思維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整個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91,3個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88、0.78、0.76。
1.2.3 流調(diào)中心用抑郁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24]
該量表主要考察被試1周內(nèi)的抑郁情緒狀況。共含有20個項目,采用0(偶爾或無,少于一天/周)~ 3(多數(shù)時間,5~7天/周)4點計分,將4個反向計分題目進行反轉(zhuǎn)后,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抑郁情緒越嚴重??偡譃?~60分,通常使用16分作為臨界點。在本研究中,其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80。
1.2.4 狀態(tài)焦慮量表(SAI)[25]該量表包含20個項目,由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部分組成。采用1(完全沒有)~4(非常明顯)4點計分,將積極情緒進行反轉(zhuǎn)計分后,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狀態(tài)焦慮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89。
1.3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錄入和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了解各變量和維度之間的相關情況;采用多層回歸分析了解反芻思維和負性情緒對于睡眠質(zhì)量的預測作用;采用Amos 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結(jié)構模型潛在變量的路徑分析,了解負性情緒在反芻思維和睡眠質(zhì)量之間的中介作用,并用Bias-Corrected Bootstrap方法進行中介效應的顯著性檢驗。
2.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對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采用了程序控制和Harman單因子檢驗。在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中強調(diào)匿名性、保密性以及數(shù)據(jù)僅限于學術研究等說明進行程序控制;Harman單因子檢驗發(fā)現(xiàn),共有23個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且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只有17.91%,小于40%??梢姳狙芯恐泄餐椒ㄗ儺悊栴}并不嚴重。
2.2 睡眠質(zhì)量、反芻思維與負性情緒的相關
PSQI得分與RRS總分及各維度得分、CESD得分和SAI得分均呈正相關,見表1。
表1 睡眠質(zhì)量、反芻思維與負性情緒的相關(r)
圖1 中介模型路徑系數(shù)
2.3 反芻思維3維度對睡眠質(zhì)量的預測作用
以性別、年級和專業(yè)為自變量,以睡眠質(zhì)量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性別、年級和專業(yè)3個自變量的主效應、兩兩交互作用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因此,下述回歸分析不需要控制性別、年級和專業(yè)等人口學因素的影響,見表2。
表2 抑郁相關、沉思和反省對睡眠質(zhì)量的預測作用
2.4 負性情緒在反芻思維與睡眠質(zhì)量關系中的中介效應
采用結(jié)構方程模型對中介模型加以檢驗。反芻思維、負性情緒和睡眠質(zhì)量屬于潛變量,根據(jù)結(jié)構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按照量表的維度歸屬模式建立測量模型。抑郁相關、反省和沉思3個觀測變量構成反芻思維,抑郁均分和焦慮均分作為觀測變量構成負性情緒,主觀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4個觀測變量構成睡眠質(zhì)量,建立中介模型。采用方差極大似然法對結(jié)構方程模型各個參數(shù)估計[26],結(jié)果表明,模型擬合良好:χ2=50.02, χ2/df=2.18,TLI=0.95,CFI=0.97,RMSEA= 0.058,SRMR=0.039。具體路徑系數(shù)見圖1。
采用Bias-Corrected Bootstrap對中介效應進行顯著性檢驗[27]。在該模型中,中介效應的置信區(qū)間為0.12~0.35,不包含0,因此中介效應顯著。采用ab/c中介效應效果指標計算本研究的中介效應大小[26]。反芻思維影響睡眠質(zhì)量的總效應,即未加入中介變量時的效應為0.54(P<0.05);直接效應,即加入中介變量后的效應為0.32(P<0.05),因此中介效應為0.22(P<0.05)。中介效應占反芻思維對睡眠質(zhì)量總效應40.74%的比例。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睡眠質(zhì)量與反芻思維、焦慮和抑郁呈正相關,這與其他研究結(jié)果一致[28]。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只有抑郁相關維度正向預測睡眠質(zhì)量。抑郁相關內(nèi)容大多屬于情緒情感體驗層面,致使個體不斷沉溺于當時的情感狀態(tài)中,而沉思維度含有自我抱怨的意思,與情緒情感的發(fā)泄有類似之處;反省維度主要是反思自己情緒狀態(tài)的原因,和個體認知層面的活動相關較大[12]。可見,與其他兩個維度相比,抑郁相關維度更指向個體內(nèi)部,其消極影響更明顯。
本研究中反芻思維對睡眠質(zhì)量影響的總效應為0.54,中介效應檢驗結(jié)果顯示,負性情緒的中介效應能夠解釋總效應40.74%的比例,負性情緒在反芻思維與睡眠質(zhì)量的關系中起著部分中介作用。聯(lián)結(jié)網(wǎng)絡理論(Associative networks theory)認為,有3種方式可以解釋反芻思維與負性情緒的關系[23]:第一,反芻思維加快了特定情緒編碼的激活速度,如抑郁編碼和焦慮編碼,進而加速了情緒編碼對應情緒的反應速度;第二,反芻思維與負性情緒所共有的成分相關,所以反芻思維影響負性情緒之間共有的情緒編碼(Negative emotional node);第三,反芻思維僅與某一種特定的負性情緒有關,例如抑郁,而抑郁情緒與焦慮、憤怒等其他負性情緒相關,所以反芻思維這一認知活動僅僅激活了某一種特定的情緒編碼(抑郁),而這種激活活動延伸到相關的情緒編碼(焦慮或憤怒),可以激活其他相關的情緒。根據(jù)聯(lián)結(jié)網(wǎng)絡理論,反芻思維通過上述,3種方式激活了負性情緒的編碼,引發(fā)或加重了個體的負性情緒,實證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反芻思維水平越高,則抑郁和焦慮等負性情緒水平也越高[14-16];而負性情緒會引起睡眠潛伏期短、深度睡眠減少、覺醒水平高、早醒和醒后入睡困難等睡眠障礙[19,21]??梢?個體較多采用反芻思維,其負性情緒水平則增高;而負性情緒水平越高,睡眠質(zhì)量也會變得較差。負性情緒在反芻思維與睡眠質(zhì)量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以大學生主觀自評睡眠質(zhì)量為主,今后采取更加客觀的指標描述個體的睡眠質(zhì)量;同時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在未來研究中可以采取縱向追蹤的數(shù)據(jù)能更清楚地說明反芻思維對于睡眠質(zhì)量的穩(wěn)定影響。
參考文獻
[1]Zeitlhofer J,Schmeiser-Rieder A,Tribl G,et al.Sleep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Austrian population[J].Acta Neurol Scand,2000, 102:249-257
[2]Brown F C,Buboltz W C,Soper B.Relationship of sleep hygiene awareness,sleep hygiene practices,and sleep qu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J].Behavioral Medicine,2002,28(1):33-38
[3]Buboltz W C,Brown F C,Soper B.Sleep habits and patterns of college students:A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2002,50(3):131-135
[4]Lund H G,Reider B D,Whiting A B,et al.Sleep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of disturbed sleep in a large popul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0,46:124-132
[5]戚東桂,劉榮,吳曉茜,等.大學生睡眠質(zhì)量及其影響因素調(diào)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34(5):875-877
[6]Nolen-Hoeksema S.Responses to depress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duration of depressive episode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1,100(4):569-582
[7]Espie C A.Understanding insomnia through cognitive modeling [J].Sleep Medicine,2007,8(4):S3-S8
[8]Guastella A J,Moulds M L.The impact of rumination on sleep quality following a stressful life even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2:1151-1162
[9]Zoccola P M,Dickerson S S,Lam S.Rumination predicts longer sleep onset latency after an acute psychosocial stressor[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9,71:771-775
[10]Carney C E,Edinger J D,Meyer B,et al.Symptom-focused rumination and sleep disturbance[J].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
The Mediating Role of Negative Emotion between Rumination and Sleep Qua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Guo Suran,Sun Wenmei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amin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negative emotion(depression and anxiety)between rumination and sleep quality.Methods:39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lete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ruminative response scale,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and state anxiety inventory.Results:①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SQI, RRS,CES-D and SAI were all significantly positive(0.13~0.44,P<0.01);②Depression-relat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ed sleep quality,and standar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was 0.49;③Negative emotion could explain 40.74% of vari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rumination and sleep quality.Conclusion:Depression-related rumination positively influences sleep quality;negative emotion is mediator between rumination and sleep quality,plays part mediating effect.【Key words】 Sleep quality;Rumination;Depression;Auxiety;Mediating effect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12(4):15-20
(收稿時間:2015-09-28)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編號:2014-QN-446);“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青年教師科研培育項目(編號:3262016T51)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3.040
中圖分類號:R3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252(2016)03-046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