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化研究:生產有用知識的煉金術

        2016-03-17 10:45:38李潔胡疆鋒
        中國圖書評論 2016年2期
        關鍵詞:亞文化文化研究

        李潔+胡疆鋒

        文化研究從來不是封閉的知識集合體,而是生產有用知識的煉金術,是指向政治的學術實踐。縱觀2015年度的文化研究著述,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們在繼續(xù)介紹和借鑒西方經典理論的同時,也密切關注當下中國現實,積極開拓著本土的文化研究的空間。

        一、經典回顧與再解讀

        說到文化研究經典,我們就不得不提英國伯明翰學派的理論貢獻。伯明翰學派的代表人物斯圖亞特·霍爾于2014年2月10日去世,國內學者紛紛撰文回顧霍爾一生的理論貢獻,向隕落的巨星致敬?!段幕芯俊罚ǖ?0輯)(陶東風、周憲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3月)在“霍爾專題”中集中回顧了霍爾的理論和思想,盡管仍然以譯介為主,但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正如該專題的主持人黃卓越教授所說:“對霍爾的紀念最好還是先做一些有實在意義的補苴縫綴的工作,即以譯事為先,然后再圖其他?!薄稛犸L學術》(第九輯)(王曉明、蔡翔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也開辟了“理論·翻譯”欄目回顧了霍爾的學術貢獻并探討其當下意義。該書選譯了霍爾三篇討論新自由主義的文章。在文章中,霍爾既回顧了40年英國政治發(fā)展來具體探討新自由主義革命問題,又將新自由主義置于常識、當下情勢來分析,同時附上了澳門大學章戈浩先生編寫的也許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霍爾著述目錄。正是通過這樣的紀念方式,我們可以更加看清后霍爾時代中國的文化研究之出路。

        2015年,一大批對文化研究影響深遠的理論家的著作被繼續(xù)譯介到中國,諸如福柯、保羅·德曼、羅蘭·巴特、布爾迪厄、本雅明等。??碌闹髯?0世紀80年代就不斷有中譯本問世,但由于其理論的深奧難懂,常常讓讀者叫苦。重慶大學出版社于2015年6月出版了《??滤枷朕o典》([法]朱迪特·勒薇爾(JudithRevel)著,潘培慶譯)。該辭典由近60個術語組成的“術語篇”和13個人名組成的“人物篇”構成,系統地勾畫了福柯的思路,可謂是讀者的福音。北京大學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了由汪民安主編的《福柯文選》三卷本,包括《聲名狼藉者的生活》《什么是批判》和《自我技術》,這也是大陸比較全面的??挛倪x。

        布爾迪厄的“習性”“資本”“場域”等理論、概念早已為中國學人耳熟能詳,2015年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區(qū)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劉暉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10月)終于被翻譯成中文。所謂“區(qū)分”,也就是我們以往習慣使用的“區(qū)隔”,人們常常用趣味來解釋這種區(qū)分,但在書中,布爾迪厄正是要揭露這種趣味形成的階級等因素。也就是說,趣味是一種對人的階級分類,但它卻掩蓋了社會不平等的起源,使這種不平等穿上了合法的外衣。

        在《瓦爾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評》([英]特里·伊格爾頓著,郭國良、陸漢臻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5月)一書中,伊格爾頓有意效仿本雅明的寫作方式,沒有把它寫成一個“有機整體”,而是將犀利的筆鋒直指本雅明的靈魂深處。他不僅對本雅明的巴羅克寓言、作為文化客體的商品、彌賽亞式革命等中心主題做了獨到解讀,還將本雅明與艾略特、利維斯、布萊希特等人的觀點相對照,重新思考了革命批判的諸多問題和可能性,強調了藝術的政治作用。此外,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繼續(xù)出版“思想家和思想導讀叢書”,包括《導讀德曼》([英]馬丁·麥克奎蘭(MartinMcQuillan)著,孔銳才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6月)、《導讀巴特》([英]格雷厄姆·艾倫(Graham Alien)著,楊曉文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等,這些都是我們走近學術大師的向導。

        一些經典的理論著作也得到了再解讀?!妒鼙姷脑佻F:法蘭克福批判理論中的大眾、精英和公民》(王健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6月)試圖打破以往法蘭克福學派受眾理論的刻板印象,再現真實的受眾歷史,叩問平等的傳播何以可能。作者認為從大眾到精英再到公民,法蘭克福學派理論中的受眾形象經過了一個世紀的嬗變,顯示出受眾位置趨向于平等的歷史軌跡,也顯示了傳播學從以傳播者為中心向受眾為中心的轉變。

        2015年,學者們對現代性及后現代主義問題的理論研究仍然集中在對哈貝馬斯、哈桑、鮑德里亞等大家的闡釋?!吨貥嫼侠淼纳钍澜纾汗愸R斯的現代性理論研究》(彭國華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指出:現代性理論是哈貝馬斯哲學、社會學研究的主旨所在,其核心是交往合理性何以可能的問題。另外,《致命的策略》([法]讓·波德里亞著,戴阿寶、劉翔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和《后現代轉向———后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美]伊哈布·哈桑著,劉象愚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也都涉及了現代性的討論。前者是晚期波德里亞的核心著作,也是該時期他唯一系統化、邏輯化地闡發(fā)其思想的著作。而后現代主義批評第一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后現代轉向》一書中對整個后現代主義從誕生到發(fā)展的過程進行了梳理。

        記憶研究同樣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學術領域。《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德]揚·阿斯曼著,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是記憶研究的經典之作。在《文化記憶》一書中,揚·阿斯曼以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概念為基礎,強調并詳細闡述了記憶的文化維度,把集體記憶分為交往記憶和文化記憶兩部分:交往記憶是小范圍內的個體層面交流的記憶,而文化記憶則是由特定的社會機構借助文字、圖畫、紀念碑、博物館、節(jié)日、儀式等形式創(chuàng)建的集體記憶。文化記憶最為重要的內容包括涉及一個民族、國家等的創(chuàng)始神話和奠基史,涉及身份認同問題。作者考察了古埃及、以色列、希臘三個文明中有關過去的集體圖像構成、集體記憶對民族身份認同的作用等,精彩的個案分析也凸顯了作者深厚的歷史分析功力。

        二、權力與知識:文化現象分析

        談到具體的文化研究,2015年度的重點是媒介傳播、性別、城市空間、青少年亞文化等領域,文化研究所關注的依然是這些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后的權力機制。

        傳播·消費·大眾文化

        文化研究究竟是研究什么文化或什么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回答說: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和主流文化、主導文化之間的持續(xù)性張力使大眾文化成為了各種權力的斗爭場域。

        在《大眾文化研究———從審美批評到價值觀視野》(蔣述卓、陶東風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一書中,陶東風教授就學者對待大眾文化的兩種態(tài)度進行了梳理、分析。他認為,中國的大眾文化價值觀存在兩種范式,一種受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影響,基本上對大眾文化價值觀持一種否定態(tài)度;另一種則從中國現代化、世俗化角度予以大眾文化肯定的態(tài)度,但其中復雜的過程仍需厘清梳理。優(yōu)秀的大眾文化離不開精良的制作技術,但價值觀才是其核心和靈魂。該書正是從以往的“雅俗”審美之爭轉向對大眾文化的價值觀層面進行研究。

        2015年度的網絡游戲、搖滾音樂等譯介和研究讓人耳目一新。如《電腦游戲:文本、敘事與游戲》([英]戴安娜·卡爾、大衛(wèi)·白金漢、安德魯·伯恩、加雷思·肖特著,從治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一書關注的就是文化研究領域中的新興領域———電腦游戲。通讀下來,我們會發(fā)現作者們并非想在有限的篇幅里對電腦游戲做全方位分析,其側重點還是在于游戲本身。研究涉及了游戲中的敘事、性別、粉絲文化等問題,這也顛覆了以往對游戲的僵化印象?!稉u滾危機》(王黔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7月)是一本嚴肅的關于搖滾音樂史的本土學術專著,該書是在西方學者的中國搖滾研究的基礎之上,針對其中沒有闡述清楚的問題和有錯誤解釋的環(huán)節(jié)來研究和撰寫的。作者通過大量的定性數據和定量數據,詳細考察了中國搖滾在20世紀80年代到2000年的發(fā)展狀況。作者指出,搖滾音樂不是一種靜態(tài)的音樂流派,而是一個爭論的場域,搖滾音樂既要適應社會的變化,但同時也是一種促進社會變革的活性劑。

        研究大眾文化,不得不注意到消費社會的大背景?!断M文化語境下的中國電影改編》(周仲謀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4月)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改編中的娛樂化、世俗化現象的全面考察,探討了消費文化語境下電影改編觀念的嬗變及其誤區(qū)。這本書也為當前電影改編尤其是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走出“過度娛樂化”困境提供了借鑒。除了具體大眾文化現象的研究,許多學者還從全球化的角度來思考了大眾文化的影響:文化帝國主義是不是真的存在?大眾文化會不會變成一種新的殖民手段?《論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統治的政治經濟學》([德]伯爾尼德·哈姆(BerndHamm)、[加]拉塞爾·斯曼戴奇(RussellSmandych)主編,曹新宇、張樊英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一書共19個章節(jié),作者們具有不同的興趣領域和地理背景,他們從不同角度證明了文化帝國主義,與當今美國試圖進行的全球統治背后的政治經濟目標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被美國化的英國———娛樂帝國時代現代主義的興起》([美]吉納維芙·阿布拉瓦內爾著,藍胤淇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5月)則聚焦于英國的“美國化”這段歷史。書中用“美托邦”一詞來概括這段歷史,旨在說明這段歷史的矛盾性。作者通過對大量的史料梳理和分析,揭示了20世紀上半葉英國人直面美國文化入侵而生發(fā)的焦慮和擔憂。

        《觀文化,看政治———印度后殖民時代的電視、女性和國家》([美]普爾尼馬·曼克卡爾著,商務印書館2015年6月)一書則將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印度。作者的研究視角很獨特,她想考察的是作為國有大眾媒體的印度國家電視臺究竟在國家、婦女、身份認同和公民意識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該書這種運用民族志方法,對許多具體電視臺節(jié)目、肥皂劇及受眾反應做了細致跟蹤調查研究,很有說服力。

        微文化是當下中國的文化研究的新的增長點?!丁拔r代”的文化與藝術》(汪民安、蓋琪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6月)是2014年5月“微時代的文化與藝術”學術研討會(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等聯合舉辦)的會議論文合集,涵蓋了從虛擬的文學、影視藝術到現實的生活與傳媒各個方面。該書的出版既重現了會議上的精彩學術碰撞,也將會激發(fā)更多人對“微文化”的關注,尤其是其中的新技術、產業(yè)化、民主建構等問題。

        各種媒介滲透生活,尤其是網絡、電子媒介等,生活所呈現的碎片化特征也引起不少人的擔憂。尼爾·波茲曼之前就在《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等書中對諸多電子媒介提出了批評。吳曉恩的《逃離電子文化的陷阱:尼爾·波茲曼媒介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6月)正是立足當下中國媒介、娛樂等情景,從波茲曼的教育學、語言學和媒介學三個研究領域入手,追溯了波茲曼媒介學思想的起源和發(fā)展。

        視覺·空間·城市·新工人

        2015年度中國學術界對視覺文化的研究熱情未曾減弱,特別是影視劇、文學、繪畫等研究領域。《窺視與奇觀》(張斌寧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主要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對新時期以來中國的電影里出現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階段性影像特征予以考察。作者的分析獨特之處在于注意到了窺視的合法化這一點,從而將國家宏大時代敘事和視覺凝視聯系了起來,這在對《廬山戀》《小花》等電影的分析中多有體現。《視覺文化與視覺藝術符號學》(段煉著,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研究的視覺文化與視覺藝術之圖像與符號的學術專著,旨在為藝術史研究提供一個新視角。通讀全書,我們會發(fā)現這是一本極具個人見解的著作,作者刻意避免了過多西方理論的梳理,而是立足于對具體作品的具體分析。我們也可以發(fā)現作者的“本土化焦慮”,他正是想通過這種“原創(chuàng)性”的嘗試來消除此種焦慮。不同于上面兩本書集中于電影及藝術作品領域,陳旭紅在《視覺文化與新的生活圖景的構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0月)一書中極力將視覺泛化并將其運用到整個生活圖景的研究當中去。全書立場鮮明,作者既看到視覺文化所具有的解放色彩,又看到了它的遮蔽性。

        時間和空間是人們感受世界的重要維度,但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一度被認為是中性的,是人們無法改變的,地理學家出身的戴維·哈維則強調人們對時空的理解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將空間引入了文化領域,對人啟發(fā)很大。《文化研究》(第21輯)(陶東風、周憲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6月)的第一個專題就是對哈維的地理與空間理論的探討,具體內容涉及哈維空間理論的關鍵詞、空間批評的物質層面和歷史-地理唯物論三方面。《文化研究》(第22輯)(陶東風、周憲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7月)的專題二為城市文化研究,幾篇論文的共通點都是城市文化空間的具體個案的分析。

        張一瑋的《空間與記憶———中國影院文化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研究的是電影的傳達場所———電影院。在作者看來,中國電影院不僅因建筑空間、映演活動、文化消費與地方文化語境的結合而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更由于百年之間中國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和城市生活等領域的獨特實踐而成為記錄文化變遷的空間?!督ㄖc現代性批判》([比利時]希爾德·海嫩著,盧永毅、周鳴浩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4月)討論了現代性、棲居和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者的研究起點是觀察到現代性文化理論和現代建筑運動存在斷裂鴻溝,該書正是填補此鴻溝的嘗試。那么,建筑學和現代性究竟該如何聯結?針對此問題,作者分章節(jié)詳細介紹了很多建筑學家、哲學家的觀點。總的來說,全書脈絡清晰,引用觀點富于啟發(fā)性,無論對建筑學還是現代性研究來說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如果說建筑是我們所處的外在空間,那么汪民安教授的這本《論家用電器》(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則將對空間權力的思考帶進了家庭的內部,而且是家電上面來。這本書不同于其他的鴻篇巨制,全書采用文化隨筆的形式,篇幅短小、生動。該書的最大貢獻在于作者反思了當下家庭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倫理學的研究視角,直接將目光轉向空間的權力。這樣,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洗衣機、電冰箱、收音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在作者看來都成了家庭空間權力的生產途徑。作者正是從他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汲取當代西方相關理論,為我們呈現了這一篇篇家電小品,宛如飯后甜點。

        城市發(fā)展帶來了很多問題,諸如各種“城市病”、貧富差距等,許多學者也試圖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法。徐國源主編的《文化詩學與城市審美———空間性媒介化與城市造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將城市的出路寄希望于文學審美。該書立足于城市化社會背景下作為物質性和象征性交織的城市空間,深入城市日常生活層面,突出城市與文學、媒介相互結構與建構的研究視角。但是,不難發(fā)現該書對當下城市消費文化保留一種較為悲觀的態(tài)度,而寄希望于文學審美,這會不會又是另一種烏托邦呢?與這種文學審美式拯救不同的是,《再造城民:舊城改造與都市運動中的國家與個人》(施蕓卿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6月)更愿意從歷史出發(fā)探詢了“城”和“民”、國家和個人的關系。

        以往,我們在研究城市文化的時候過多將注意力放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忽視了鄉(xiāng)村的研究,也忽略了城鄉(xiāng)之間的流動者———新工人群體,也就是農民工。呂途是國內積極關注新工人群體的代表學者,她主要從文化層面來描繪該群體的生活及探詢出路。她的《中國新工人:文化與命運》(呂途著,法律出版社2015年1月)一書是繼2013年的《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法律出版社)之后的又一力作。不同于《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對打工者工作狀況所做的詳盡描述,《中國新工人:文化與命運》重在從打工者的生命故事描述走向一種對個體和社會文化狀態(tài)的分析。不過,一以貫之的訪談、調查使整本書充滿活力。正是基于威廉斯和湯普森的“文化”觀點,作者不僅關注了新工人群體的工作狀況,還將筆觸伸展到了他們的生活層面,諸如住房、婚戀觀、子女教育、消費觀、業(yè)余生活等方面。作者寫作目的不僅在于喚起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也旨在喚醒該群體的自我認知。作者最后主要描述了相關的新工人文化實踐,一方面讓大家看到了新工人的能動性,一方面也呼吁更多的行動實踐參與進來。

        新媒介·青年亞文化·性別

        無論是最初芝加哥學派對“越軌文化”及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關注,還是后來的備受伯明翰學派關心的摩登族、光頭仔、朋克等,青年亞文化一直都是爭議最多也最為喧鬧的場域之一。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英國伯明翰學派的研究重心轉向了青年亞文化,斯圖亞特·霍爾和托尼·杰斐遜主編的《通過儀式的抵抗:戰(zhàn)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孟登迎、胡疆鋒、王蕙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2月)正是這一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該書英文版自出版30多年來,被重印達15次之多,可見其對文化研究和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影響?!锻ㄟ^儀式的抵抗》被翻譯成中文,這是中國亞文化理論譯介中的一件大事。全書主要分成四部分,涵蓋理論、民族志研究、方法等。在該書的新版序言中,霍爾等人在新的語境下就該書的研究初衷及招致的批評都做了系統闡釋。

        《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4)》(馬中紅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一書堪稱中國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鏡子,我們可以通過它窺見2014年度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整體面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亞文化研究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越來越關注本土文化現象的復雜性,并且在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中不斷開拓新的話題。

        此外,人們越來越關注媒介和青少年亞文化的關系?!懂敶W絡流行文化解析》(陳萬懷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6月)闡釋了當前的網絡流行文化以及以青年為主題的網絡亞文化的關系。日本學者大冢英志的這本《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是了解“御宅族”和動漫文化不能錯過的參考書目?!缎∏逍拢何乃嚺c生活》(張檸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一書則通過對文學、電影、音樂、繪畫四種形態(tài)的文藝進行考察,來展現所謂“小清新”的文化特質。

        如果說以上幾本書是針對新媒介大背景中的某個具體文化現象來談的,那么《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馬中紅、陳霖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一書就是關于新媒介和青年文化的總論。該書的研究范圍覆蓋了從黑客到極客、從Cosplay到“御宅”、從網絡同人到配音圈字幕組等面貌各異的亞文化形態(tài),但究其本質則可以提煉出由媒介技術推動形成的三大文化“轉向”:其一是空間轉向,主要強調網絡媒介對亞文化的生成、影響作用。其二是地位轉向,網絡化的青年亞文化此前承受來自主流文化的污名在自媒體的日益壯大中逐漸消解了。其三是表征和訴求的轉向,青年人可能放棄“弒父”式的傳統抵抗,而選擇“適彼樂土”即啟動文化斷裂??傊瑥男旅浇橐暯浅霭l(fā)也是一種建構富有中國個性的青年亞文化理論,是突破以往對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話語依賴所做的一種嘗試。

        性別作為權力的一個維度,學者們的研究也從未有過停歇。女性主義思潮崛起后,女性從男性的附屬或對立面被解放出來,女性的主體地位重新被思考。在當代西方女性研究的推動下,性別在當今學界和公共領域內的可見性越來越明顯,成了一門顯學,并在近幾十年里發(fā)展迅速,帶動了有關男性和男性氣質的研究。

        還記得《簡·愛》中閣樓上的那個瘋女人嗎?也許眾人的目光都停留在了簡·愛身上,而美國女學者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芭卻使“瘋女人”的形象復活了,她們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出版于1979年,享有“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圣經》”之稱?!隘偱恕毙蜗蟮陌l(fā)現,直接生成了一套女性主義文學的批評話語。2015年2月,這本書終于有了中譯本:《閣樓上的瘋女人》([美]桑德拉·吉爾伯特、[美]蘇珊·古芭著,楊莉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該書的出彩之處正得益于她們巧妙地將女性主義批判蘊含于文學批評中,形成了詩學審美與社會歷史兩大維度的統一。兩位作者自稱“學術界的瘋女人”,她們很勇敢,敢于走下閣樓、走上講臺,將自己對于19世紀西方女性文學的見解和盤托出。整部書除了存在驚人之論,也給人一種誠懇的、體恤的、自尊的感動。

        《酷讀中國社會》(魏偉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不同于狹義的同性戀研究,作者的寫作出發(fā)點就是要將主流“酷兒化”。本書的最大特色則在于密切關注中國當下最為主流的研究話題,比如城市更新、央視春晚、社會老齡化等問題。

        與以上兩本書的視角不同,《性別之路:瑞文·康奈爾的男性氣質理論探索》(詹俊峰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一書將男性氣質的批評方法由女性主義和酷兒理論轉向以康奈爾的男性氣質理論為基礎的平臺,為提倡建構多元化的男性氣質和促進性別平等,提供了便利的指導工具和實踐方法。無獨有偶,《男權的神話》([美]沃倫·法雷爾著,孫金紅譯,世界圖書出版社2015年9月)也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西方女權主義的觀點。該書的核心觀點是:男權神話和女權主義并非互為對立面,這個世界是由兩性共同主宰的。

        知識·權力·學科再思考

        梳理2015年度的很多著作,我們會發(fā)現對權力的批判仍然是一條主要線索。諸如《文學世界共和國》([法]帕斯卡爾·卡薩諾瓦著,陳新麗、趙妮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從世界文學整體觀出發(fā),發(fā)現文學中的“中心”“邊緣”與現實世界中的不平衡現象,進而探討民族文學在全球結構中的身份化問題?!对娕c政治:20世紀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劇》(姜進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5月)也不僅僅是研究一部越劇史那么簡單,書中包含著太多值得討論的問題:女性與公共空間、性別政治、傳統與現代、國家與市場、方言文化的繁榮與國語的霸權、娛樂的低俗與自我凈化、娛樂產業(yè)化與藝術國家化、女星與現代女性形象、觀眾對明星的追捧與騷擾等,至今仍極具現實意義。

        《政治權力與美學:民國以來的新式教育研究》(黃曉東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6月)的研究對象為民國以來以課堂教學和教材為中心的新詩教育。作者主要通過政治文化、權力話語的視角,來研究教材中的新詩文本如何入選、被闡釋以及教材如何對新詩的發(fā)展史進行敘述?!秾徝勒位旱聡憩F主義問題》(曹衛(wèi)東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從文學藝術角度入手,解讀了表現主義藝術如何成為納粹上臺的推力。本書在詳述這一運動的思想史圖景之外,首次甄選翻譯了該運動中的經典文獻,深度還原思想史現場,帶動讀者對政治、藝術等永恒問題進行反思。

        此外,文化研究的學科定位或者教學問題也在《熱風學術(第九輯)》(王曉明、蔡翔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中有所討論。該書的“熱風·論壇”部分選錄的相關論文圍繞文化研究的教學問題展開,這實際上也是在南開大學召開的第二屆熱風青年學術論壇上的發(fā)言主題。文化研究在中國的傳播勢如破竹,但主要依靠的還是大學這樣的學術再生產機制,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就是當下從事教育工作的學者們要思考的問題了。

        回顧2015年的文化研究圖書,我們也可以發(fā)現文化研究的走向:經典理論繼續(xù)被廣泛譯介,中國本土的理論建構仍缺乏建樹;根植本土的文化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同時也表現出理論在本土化過程中的焦慮。這一年的文化研究著述再次表明:文化研究始終不只是一種知識傳統,而是要結合中國本土的政治、知識話語來積極介入現實。只有實現本土化,不斷深化和開拓研究空間,文化研究才能生產出有用的知識,才能歷久彌新,文化研究的力道也會給中國社會刻下更深的痕跡。

        [本文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項目“文化研究發(fā)展年度報告”項目號(13JBGP031)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亞文化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抽象話:網絡語言新興亞文化探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日本不卡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人妻av午夜综合福利视频|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亚洲区在线| 亚洲精品熟女乱色一区|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色天使综合婷婷国产日韩av| 中文字幕av在线一二三区| 97人妻无码免费专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 国产av精品麻豆网址| 免费少妇a级毛片人成网| 久久久久久久98亚洲精品| 最新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精品|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一二三四中文字幕日韩乱码| 97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亚洲最大在线精品| 亚洲伊人av综合福利|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草莓| 中文字幕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和拘做受全程看视频| 亚洲v日本v欧美v综合v| 中文字幕日本五十路熟女|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