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的五種取向

        2016-03-17 03:36:41周祖城
        管理學報 2016年7期
        關鍵詞:解釋性描述性規(guī)范性

        周祖城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

        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的五種取向

        周祖城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針對企業(yè)社會責任存在的5個問題,借鑒一般研究分類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有關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的5種研究取向,即定義性研究、規(guī)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和應對性研究。每種研究取向有各自的研究任務和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它們同等重要,不可或缺,且相互聯(lián)系。

        企業(yè)社會責任; 研究問題; 研究取向

        1 問題提出

        自21世紀初開始,企業(yè)社會責任問題逐漸引起我國學術界的重視。然而,要對過去十余年我國學術界所做的研究進行全面回顧與評述,并由此發(fā)現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研究的重點,進而為下一步更深入地開展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研究,都有必要回答圍繞企業(yè)社會責任需要做哪些方面的研究的問題,這對于該領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確定圍繞企業(yè)社會責任需要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因為如果不清楚需要做哪些研究,就無法確切地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由此,應該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做出盡可能全面的回顧與評述。

        其實,不只是全面地回顧與評述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時需要知道應該做哪些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在開展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時,同樣需要明確這一點,因為如果不知道該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就可能忽視某些研究,進而影響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全面認識;如果不能對需要做的研究做明確的分類,就不可能清楚地知道各類研究的特定任務及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進而把研究引向深入;如果不知道企業(yè)社會責任各類研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就不可能清楚地認識到自身所做的研究在全部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可能會自以為是,低估或輕視其他方面的研究。

        然而,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對究竟應該有哪些類型的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尚缺乏共識,甚至可以說,應該有哪些類型的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這個問題本身尚未得到學術界應有的關注。

        回答應該有哪些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類型,自然會想到從一般的研究分類中尋找思路和方法。有幾種常見的研究分類:①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如紐曼[1]從研究結果的消費群體不同來區(qū)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基礎研究的主要消費者是學術共同體,而應用研究的消費者是實際工作者和決策者。這一分類可以涵蓋所有的研究,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當然也可以這樣來分類,但缺點是過于籠統(tǒng),例如,以這樣的分類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進行回顧與評述,對未來研究的指導作用會比較有限。②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如巴比[2]根據研究目的不同,把社會科學研究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這一分類對是什么的研究類型做了具體的劃分,但是,在這一分類中,不包括對應該如何的研究,即不包括規(guī)范性研究,而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不僅需要是什么的研究,還需要應該如何的研究。③規(guī)范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前者旨在回答應當如何,后者關心的是事實如何[3]。這一分類的突出優(yōu)點是,承認社會現象既需要規(guī)范性研究,又需要描述性研究。但是,這一分類沒有包括定義性研究。④規(guī)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元研究。如蒂洛等[4]指出,道德研究有兩種主要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科學的或描述的方法;第二種方法是哲學方法。后者進一步可以分為規(guī)范倫理學和元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的目的是建立一種緊密聯(lián)系的道德體系。元倫理學側重于分析,它的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探討道德術語的涵義;二是考察道德推理的邏輯和倫理規(guī)范的證明。這一分類明確地把定義性研究包含在研究之中。但是,這里所說的描述性研究只是對狀況的描述,不包括變量之間關系的解釋性研究,另外,這一分類也不包括應對性研究。

        總之,上述分類有各自的獨特價值,對思考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分類有啟迪作用。如果以既要全面又要具體的標準來衡量,這些分類則存在一定的局限:有的全面,但不夠具體;有的具體,但不夠全面,無法涵蓋所有的研究。

        本研究首先擬從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目的出發(fā),提出一種新的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分類,即5種研究取向,然后逐一討論各種研究取向的任務及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并簡要闡述這一分類對學術界和研究者的啟示。

        2 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的目的及取向

        在布斯等[6]看來,研究就是搜集資料,回答問題以解決難題。這里說的研究是廣義理解的研究,而不單單指科學研究。人們通常說的科學研究包含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一般不包括倫理學研究中所說的規(guī)范性研究。其實,規(guī)范性問題同樣需要“鉆研探求”,同樣需要研究。

        研究的目的是什么?DEWEY[7]指出,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類需要。OKASHA[8]指出,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把科學知識應用于技術,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在一般意義上,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揭示事物或者概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或者建立相關的理論。由此觀之,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的目的,一是為了認識企業(yè)社會責任內在涵義,從眾多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實踐中分析相關的現象,進而尋求內在的規(guī)律;二是為了有效利用這些規(guī)律,改善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進而改善人類的生活。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研究者可以倒推出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①為了改善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需要知道如何才能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②為了使得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舉措是有效的,需要知道什么會影響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以及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會給企業(yè)和社會帶來什么結果;③為了使得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舉措更有針對性,需要知道理解、促進、踐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狀況(包括社會各界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認識的狀況,社會各界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等)如何;④為了使得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舉措沒有偏離正確的方向,需要知道企業(yè)應當履行什么社會責任;⑤為了知道什么會影響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以及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會給企業(yè)和社會帶來什么結果,為了知道理解、促進、踐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狀況,為了知道什么是企業(yè)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需要知道企業(yè)社會責任概念是什么。

        這就引出了圍繞企業(yè)社會責任需要研究的五大問題:什么是企業(yè)社會責任;企業(yè)應當履行什么社會責任;理解、促進、踐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狀況如何;什么會影響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以及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會影響什么;如何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

        與上述五大問題相對應,有5種研究取向:定義性研究回答定義是什么的問題;規(guī)范性研究回答應當是什么的問題;描述性研究回答事實是什么的問題;解釋性研究回答有何影響關系的問題;應對性研究回答如何采取行動的問題。

        3 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的五種取向及其核心問題

        3.1定義性研究

        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定義性研究是關于什么是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研究。

        無論是規(guī)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還是應對性研究,都離不開清晰的概念界定。惟此,才能運用它來進行正確的判斷和推理,且進行正確思維[9]。舉例說,有人把企業(yè)社會責任等同于做慈善,有人則認為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核心是避免不道德行為。然而,企業(yè)是否有避免不道德行為的責任與是否有做慈善的責任的依據是有差異的,描述履行避免不道德行為責任的狀況的測量工具與描述履行慈善責任的狀況的測量工具顯然不同,影響避免不道德行為的因素與影響做慈善的因素也不盡相同,促進減少不道德行為的舉措與促進慈善的舉措無疑也不一樣。

        然而,一方面,企業(yè)社會責任概念不僅不夠明確,而且可以說相當模糊。早在1972年,VOTAW[10]就指出,“不同的人對CSR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指法律責任,有人指道德責任,有人理解為對所做的事承擔責任,有人把它等同于做慈善,有人指有社會意識,有人視其為企業(yè)在社會中存在的合法性,還有人把它看成是對經營者提出的高于普通公民的行為要求” 。GARRIGA等[11]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內外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廣泛開展,可是其定義并沒有因此變得清晰起來,混亂的狀況并沒有比過去好多少” 。另一方面,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需要包括企業(yè)界、學術界、政府、公眾等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如果人們雖然說的都是企業(yè)社會責任,但實際想要表達的卻是不同的東西,就不可能形成合力。由此,概念明確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和實踐來說,尤為重要。

        定義性研究的代表作包括CARROLL[12]、FREDERICK[13]和AGUINIS等[14]的文章。CARROLL[12]認為,企業(yè)社會責任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對企業(yè)提出的經濟、法律、道德和自行處理的期望”。FREDERICK[13]區(qū)分了CSR1和CSR2,CSR1是指企業(yè)社會責任,CSR2是指企業(yè)社會響應。他認為企業(yè)社會責任是一個哲學或倫理概念,而企業(yè)社會響應是行動導向的管理概念。AGUINIS等[14]區(qū)分了嵌入式企業(yè)社會責任和外圍式企業(yè)社會責任,前者指與企業(yè)戰(zhàn)略及日常經營活動相結合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后者則指與企業(yè)戰(zhàn)略及日常經營活動相分離的企業(yè)社會責任。

        定義性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包括:①什么是企業(yè)社會責任;什么是企業(yè);什么是社會;什么是責任。②可以把企業(yè)社會責任分為哪些類型;分類依據是什么。③企業(yè)社會責任與其他相關概念如企業(yè)經濟責任、企業(yè)法律責任、企業(yè)道德責任、企業(yè)慈善、企業(yè)公民行為、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企業(yè)責任、企業(yè)社會響應、企業(yè)社會業(yè)績等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是什么。

        3.2規(guī)范性研究

        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規(guī)范性研究是關于企業(yè)應當履行什么社會責任的研究。它回答的是“應當如何”而不是“事實如何”,而且是涉及價值判斷的“應當如何”。

        從倫理角度看,可以將人類行為劃分為兩類:倫理相關行為和倫理無關行為。倫理相關行為是指受一定意識支配且涉及有害或有利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是有道德意義、可以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倫理無關行為是指不受一定的意識支配或不涉及有害或有利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是無道德意義、不能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15]。只要是倫理相關行為,就可以進行倫理評價,就需要研究什么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值得贊賞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這是規(guī)范性研究要做的事情。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是倫理相關行為,不僅如此,責任本身就是倫理學范疇。

        規(guī)范性研究的代表作包括FRIEDMAN[16]、MINTZBERG[17]和GOODPASTER[18]的文章。FRIEDMAN[16]認為,“企業(yè)有且只有一種社會責任,即在游戲規(guī)則(公開的、自由的、沒有詭計與欺詐的競爭)范圍內,為增加利潤而運用資源、開展活動”。雖然其觀點飽受詬病,但不可否認,他做的是應當與否的分析。MINTZBERG[17]認為,企業(yè)應當履行社會責任,理由有3個:①公司戰(zhàn)略決策不可避免地有社會和經濟影響,雖然公司不可能也不應該解決所有社會問題,但由于其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就應該承擔道德責任;②在戰(zhàn)略決策中,總是存在自行處理的空間,即行為者是有自由的;③法律是有局限的。GOODPASTER[18]認為把經營與倫理對立起來,只考慮經營不考慮倫理和只考慮倫理不考慮經營都是不對的,應該把倫理維度考慮到企業(yè)經營決策之中。

        規(guī)范性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包括:①企業(yè)是否是合適的社會責任主體。②企業(yè)應當對誰負責。③企業(yè)應當對利益相關者履行什么責任,包括應當對投資者、員工、顧客、供應商、競爭者、政府、社區(qū)和環(huán)境履行什么責任;企業(yè)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是否應當有優(yōu)先次序,依據是什么。④是否應當劃定企業(yè)社會責任的邊界,怎么劃定。⑤是否應當區(qū)分底線責任和超越底線責任,底線責任和超越底線責任的內涵是什么。⑥為什么說負責任的行為是負責任的以及不負責任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⑦不同企業(yè)(如不同性質、不同規(guī)模、不同行業(y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企業(yè))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是否不同。

        3.3描述性研究

        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描述性研究是關于理解、促進、踐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狀況的研究。描述性研究不僅研究當下的狀況,還可以研究過去的狀況。

        經常聽到有人問,中國企業(yè)的社會責任表現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有人說變好了,有人說變差了,有人說沒有什么變化。通常,人們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做出判斷,這樣做出的判斷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未嘗不可,但要嚴肅地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依賴于科學的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包括CLARKSON[19]、BASU等[20]、MATTEN等[21]的文章。CLARKSON[19]主張,企業(yè)社會業(yè)績應該從利益相關者主題的角度來衡量,他列舉了公司、員工、股東、消費者、供應商和公共利益相關者等六大類49小類利益相關者主題。BASU等[20]提出了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意義建構模型,包含認知的(企業(yè)所想的)、語言的(企業(yè)所說的)、行動的(企業(yè)所做的)3個維度,為衡量當前的和未來的企業(yè)社會責任狀況提供了有價值的方法。MATTEN等[21]通過區(qū)分隱性的社會責任和顯性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分析了歐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

        描述性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包括:①社會各界(包括企業(yè))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認知如何;②社會各界(包括企業(yè))是否以及如何談論企業(yè)社會責任;③社會各界(包括企業(yè))采取了何種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措施,這些措施的成效如何;④有哪些典型的不負責任的企業(yè)行為;⑤有哪些典型的值得贊賞的負責任的企業(yè)行為;⑥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現實動機是什么;⑦企業(yè)行為對利益相關者、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了什么實際影響;⑧不同企業(yè)(如不同性質、不同規(guī)模、不同行業(y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企業(yè))實際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有何差異?

        3.4解釋性研究

        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解釋性研究是關于什么會影響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以及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會影響什么的研究。

        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前因變量、結果變量、中介機制、調節(jié)機制揭示得越清楚,就越可能為設計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舉措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在管理學界,這類研究最為常見。事實上,AGUINIS等[22]于2012年在Journal of Management上發(fā)表的文章中,回顧與評述的就只是這類研究。

        解釋性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包括SEN等[23]、CAMPBELL[24]、JONES等[25]的文章。SEN等[23]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產品質量、社會責任領域、消費者對社會責任的支持以及對社會責任和企業(yè)能力(生產和交付產品與服務的能力)關系的看法,是影響消費者對社會責任做出反應的關鍵調節(jié)變量。CAMPBELL[24]基于制度理論提出了公司可能從事負責任行為的條件,具體地說,他提出了8個命題,例如,如果有明確的嚴格實施的有關負責任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當這些法律法規(guī)是通過公司、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談判、協(xié)商后制訂的,則公司更可能負責任地行事。JONES等[25]研究了企業(yè)社會績效對求職者的吸引力的中介機制,基于信號理論,求職者從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中獲得信息,認為在一家企業(yè)社會績效高的企業(yè)中工作,會產生自豪感、價值觀匹配,公司也會負責任地對待員工的期望,進而對這樣的公司產生好感。

        解釋性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包括:①社會層面的什么因素會影響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影響機制是什么;②企業(yè)層面的什么因素會影響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影響機制是什么;③個人層面的什么因素會影響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影響機制是什么;④社會、組織、個體層面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對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產生影響;⑤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對社會有什么影響,影響機制是什么;⑥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對利益相關者(投資者、員工、顧客、供應商、競爭者、政府、社區(qū)、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影響機制是什么;⑦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對企業(yè)的財務績效和非財務績效有什么影響,影響機制是什么。

        3.5應對性研究

        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應對性研究是關于如何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研究。

        如前所述,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的目的是要不斷改善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進而改善人類的生活,應對性研究是直接服務于這一目的的。

        應對性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有PORTER等[26,27]、MAON等[28]的文章。PORTER等[26]指出,企業(yè)與社會相互依存意味著企業(yè)決策和社會政策必須遵循共同的價值原則,換言之,決策必須對雙方都有利。實施戰(zhàn)略性企業(yè)社會責任的途徑包括由內而外、由外而內、整合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給價值主張創(chuàng)造一種社會含義。PORTER等[27]提出了創(chuàng)造共享價值的思想,共享價值是指能夠增強企業(yè)的競爭力,同時改善企業(yè)所處的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的各項政策和經營舉措。企業(yè)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來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主要途徑有3種:重新構想產品與市場、重新界定價值鏈的生產率、促進當地集群的發(fā)展。MAON等[28]提出了一個規(guī)劃與實施企業(yè)社會責任的9步驟框架:在企業(yè)內提升對CSR的意識、評估企業(yè)在社會環(huán)境下的目的、為CSR確定一個工作定義和愿景、評估當前CSR狀態(tài)、發(fā)展一個綜合的CSR戰(zhàn)略計劃、實施這個綜合CSR戰(zhàn)略計劃、保持內部和外部溝通、評價與CSR相關的戰(zhàn)略與溝通,以及使CSR政策制度化。

        應對性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包括:①為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社會、企業(yè)、個人各自應當發(fā)揮什么作用,包括市場、政府、公民社會、企業(yè)自身、企業(yè)成員應當發(fā)揮什么作用;②為促進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社會、企業(yè)、個人各自需要怎么做,包括社會如何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輿論、教育、技術等手段為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創(chuàng)造條件;企業(yè)怎樣把企業(yè)社會責任與企業(yè)戰(zhàn)略、企業(yè)文化、企業(yè)制度結合起來,怎樣把企業(yè)社會責任與企業(yè)活動(研究與開發(fā)、采購、生產、銷售、物流、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結合起來;企業(yè)成員如何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意愿和能力。

        4 結論與啟示

        關于企業(yè)社會責任,有五大問題需要研究;相應地,有5種研究取向,但它們之間不是單一的包含關系、并列關系或遞進關系,而是由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目的所統(tǒng)領的(或者說服務于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目的的)5類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是:①定義性研究可以為規(guī)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應對性研究指明對象和范圍;②規(guī)范性研究可以為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應對性研究指明方向和邊界;③描述性研究可以為規(guī)范性研究提供依據,為解釋性研究、應對性研究指明著力點;④解釋性研究可以為規(guī)范性研究提供依據,為應對性研究指明途徑和方法;⑤應對性研究需要綜合運用定義性研究、規(guī)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的成果。

        每種研究取向有各自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進行分類,有利于聚焦于各類研究的核心問題,找到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每種研究取向所應采用的研究方法不盡相同,定義性研究主要采用邏輯分析方法;規(guī)范性研究主要采用倫理學分析方法;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應對性研究主要采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進行分類,有利于用適合相關研究類型的方法進行研究,以提升研究質量。

        對學術界和相關管理部門而言,既然5種研究取向對于實現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目的同等重要,不可或缺,那么企業(yè)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學科或領域,各類研究需要同步推進,忽視或輕視任何一類研究都會影響該學科或領域的健康發(fā)展,削弱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無疑,促進該學科或領域發(fā)展的計劃以及對該學科或領域進展的回顧與展望也應從這5個方面入手去做。

        對研究者來說,對所有五大問題都做深入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聚焦于其中一個或少數幾個問題是現實的選擇。然而,一個人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對所有問題做深入研究,不等于說不需要了解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需要解決的五大問題及相應的5種研究取向,畢竟這些問題和研究是相互聯(lián)系的,如果不了解它們,就不能認清自己所研究的問題及所從事的研究在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大可能從其他取向的研究中得到啟示以促進自身的研究。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5種研究類型的劃分不僅僅適用于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其實,對所有有意識的且對他人有利害影響的人類活動現象都是適用的,只是研究的核心問題有所不同罷了。

        [1] 紐曼 W L.社會研究方法(第5版)[M].郝大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巴比 E. 社會研究方法(第11版)[M].邱澤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3] SCHRECK P,AAKEN D,DONALDSON T. Positive Economics and the Normativistic Fallacy: Bridging the Two Sides of CSR[J].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13,23 (2): 297~329

        [4] 蒂洛 J P,克拉斯曼 K W. 倫理學與生活(第9版)[M].程立顯,劉建,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5]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第6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6] 布斯 W C,卡洛姆 G G,威廉姆斯 J M.研究是一門藝術[M].陳美霞,徐畢卿,許甘霖,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7] DEWEY J. 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M]. New York: Holt,1927

        [8] OKASHA S.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9]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邏輯學教研室.形式邏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0] VOTAW D. Genius Became Rare: A Comment on the Doctrin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2,15 (2): 25~31

        [11] GARRIGA E,MELE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 Mapping the Territor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3(1): 51~71

        [12] 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 497~505

        [13] FREDERICK W C. From CSR1 to CSR2: The Maturing of Business and Society Thought[J]. Business and Society,1994,33 (2): 150~164

        [14] AGUINIS H,GLAVAS A. Embedded versus Peripher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J].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3,6(4):314~332

        [15] 周祖城.企業(yè)倫理學(第3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6] FRIEDMAN M.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 New York Times Magazine,2006,32(6):173~178

        [17] MINTZBERG H. The Case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83,4(2): 3~15

        [18] GOODPASTER K E. Business Ethics and Stakeholder Analysis[J].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1991,1 (1): 53~73

        [19] CLARKSON M B E.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 92~117

        [20] BASU K,PALAZZO 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Process Model of Sense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 (1): 122~136

        [21] MATTEN D,MOON J. Implicit and Explicit CS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 Comparative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 (2): 404~424

        [22] AGUINIS H,GLAVAS A.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38(4): 932~968

        [23] SEN S,BHATTACHARYA C B. 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 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 (2): 225~243

        [24] CAMPBELL J L. 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 946~967

        [25] JONES D A,WILLNESS C R,MADEY S. Why Are Job Seekers Attracted by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Experimental and Field Tests of Three Signal-Based Mechanis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57 (2): 383~404

        [26] PORTER M E,KRAMER M R. Strategy &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12):78~92

        [27] PORTER M E,KRAMER M R. Creating Shared Valu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1,89(1):62~77

        [28] MAON F,LINDGREEN A,SWAEN V.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Grounded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7(1):71~89

        (編輯丘斯邁)

        Five Orientation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ZHOU Zuche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Focusing on the five types of question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rawing on 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neral stud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orientation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i.e., defining research, normative research, descriptive research, interpretative research, and responding research. Having its own research tasks and cor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each type of research is equally significant, indispensable and interrelat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questions; research orientation

        2015-12-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172125)

        C93

        A

        1672-884X(2016)07-1045-06

        周祖城(1963~),男,浙江諸暨人。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200030)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企業(yè)倫理學、企業(yè)社會責任、組織行為學和企業(yè)文化。E-mail: zczhou@sjtu.edu.cn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2-884x.2016.07.012

        猜你喜歡
        解釋性描述性規(guī)范性
        著力構建可解釋性模型
        科學導報(2025年3期)2025-02-08 00:00:00
        虛構人名的內涵意義分析*——描述性理論面臨的挑戰(zhàn)和反駁
        外語學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8
        論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釋性控權”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16
        自然資源部第三批已廢止或者失效的規(guī)范性文件目錄
        礦產勘查(2020年7期)2020-01-06 02:03:17
        作為非規(guī)范性學科的法教義學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0:38
        融媒體時代解釋性報道的發(fā)展之路
        傳播力研究(2017年5期)2017-03-28 09:08:30
        淺析獨立主格結構在大學英語四六級段落翻譯中的運用
        考試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19:39:34
        我國知識產權判例的規(guī)范性探討
        知識產權(2016年1期)2016-12-01 06:56:38
        非解釋性憲法適用論
        一種基于英文網頁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91九色最新国产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久久| 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 丝袜av乱码字幕三级人妻|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游戏|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一本二本|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二区| 潮喷失禁大喷水aⅴ无码| 一本色道av久久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不卡| 亚洲素人av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区| 午夜色大片在线观看| 尤物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少妇高潮免费视频| 蜜桃18禁成人午夜免费网站| 亚洲色在线v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伊人狼人激情综合影院|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少妇饥渴xxhd麻豆xxhd骆驼|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一级老熟女免费黄色片| 国产又粗又黄又爽的大片|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涩涩|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ⅴa|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电影| 亚洲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国产内射合集颜射| 日本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人妻av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