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亞,孫雪娥
(商洛學院 語言文化傳播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
生態(tài)翻譯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的啟示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研究
田亞亞,孫雪娥
(商洛學院 語言文化傳播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摘要: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絢麗多姿,是陜西省外宣的亮點之一,其翻譯研究能夠推動我國文化遺產在全球范圍的傳承和發(fā)展,維護中華民族文化身份,豐富世界語言文化。生態(tài)翻譯學以維護文化多樣性與語言多樣性為使命,可以有效地指導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翻譯研究與實踐。在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遵循生態(tài)翻譯學“平衡和諧”原則與“多維整合”原則處理原文本、選取翻譯策略與方法,從而實現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和諧共進、融合發(fā)展。
關鍵詞: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tài)翻譯學;平衡和諧;多維整合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以及與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我國的非遺博大精深、種類繁多,涉及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曲藝、傳統戲劇、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yī)藥、雜技與競技、民俗10大類[2]3。非遺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其文化身份的重要標志,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我國非遺的翻譯實踐與研究能夠傳播民族優(yōu)秀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維護國家文化身份與文化主權,推動世界文化和諧共進。
一、陜西省非遺翻譯現狀及重要性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省會西安為十三朝古都。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陜西省文化廳官網顯示:截至2015年底,陜西省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性項目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4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41項[3]。但是,通過文獻檢索、咨詢專家、市場調查得知,在翻譯實踐方面,陜西省非遺介紹的譯文零星地散見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20碟裝)》《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版)》以及“中國文化網(英文版)”等個別出版物或網站上。另外,有關陜西省非遺翻譯的研究幾乎為一片空白。翻譯實踐的不足與研究的欠缺成為陜西省文化精髓走向世界的絆腳石,嚴重制約著陜西省非遺的深度開發(fā),不利于發(fā)揮其文化、旅游與經濟效益。鑒于此,本文將在生態(tài)翻譯學的指導下探究陜西省非遺的英譯策略與方法,以期為陜西省非遺的翻譯實踐提供參考,同時為其他省市乃至全國的非遺翻譯實踐與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生態(tài)翻譯學的倫理原則
生態(tài)翻譯學誕生于21世紀初,其發(fā)展經歷了理論建構—實踐—全面發(fā)展—質疑等階段。2001年,生態(tài)翻譯學領域的領軍人物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一概念。他指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原文、源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4]73。2004年,胡庚申正式出版專著《翻譯適應選擇論》,從“適應”與“選擇”的視角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等作出描述和解釋,為生態(tài)翻譯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該書中,胡庚申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將翻譯定義為“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5]51。2008年,胡庚申發(fā)表《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專題論文,提出“生態(tài)翻譯學”這一概念;2009年正式宣稱翻譯的“生態(tài)學轉向”;2013年,胡庚申的專著《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問世,標志著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構架基本成型[6]。
生態(tài)翻譯學立足于翻譯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的同構隱喻,是一種生態(tài)學視角的翻譯研究,它以東方生態(tài)智慧為依歸,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為理念,以達爾文的“適應/選擇”理論為基礎。其研究對象為:翻譯生態(tài)(譯境)、文本生態(tài)(譯本)、翻譯群落生態(tài)(譯者)及其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其倫理原則包括:“平衡和諧”原則、“多維整合”原則、“多元共生”原則與“譯者責任”原則;其核心理念為:翻譯即生態(tài)平衡、翻譯即文本移植、翻譯即適應/選擇以及“譯者中心”等。[5]130簡言之,生態(tài)翻譯學的真諦在于保持源語與譯語文本生態(tài)的平衡;在于關注原文的生命能否在譯語環(huán)境中生存和長存;在于保持翻譯生態(tài)、文本生態(tài)以及翻譯群落生態(tài)的穩(wěn)定、和諧與平衡。作為跨學科譯學理論,生態(tài)翻譯學自誕生至今已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它為翻譯學研究拓寬了角度,為翻譯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三、生態(tài)翻譯學對陜西省非遺翻譯的啟示
非遺的翻譯屬于外宣翻譯,其主要目的在于將中國文化的精粹展示給外國讀者,樹立中華民族形象,豐富全球文化,實現不同語言文化的平等對話[7]65。生態(tài)翻譯學以維護語言多樣和文化多樣性為使命,對陜西省非遺的翻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研究將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平衡和諧”原則與“多維整合”原則角度探究陜西省非遺的翻譯。
(一)平衡和諧原則
平衡和諧是生態(tài)翻譯學的核心理念,主要體現在翻譯生態(tài)(譯境)平衡和諧、文本生態(tài)(譯本)平衡和諧、翻譯群落生態(tài)(譯者)平衡和諧三個方面。它既包括跨語言、跨文化的整合平衡,也包括內在、外在因素的整合平衡,還包括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的整合與平衡。翻譯生態(tài)指翻譯主體(參與翻譯活動的一切生命體,如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發(fā)起者等)之間及其與外界環(huán)境(包括與翻譯活動有關的自然經濟環(huán)境、語言文化環(huán)境、社會政治環(huán)境等)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5]88。翻譯生態(tài)平衡是翻譯活動開展的前提,沒有翻譯生態(tài)的平衡與和諧,成功的翻譯就無從談起。文本生態(tài)平衡和諧包含語言、文化與交際平衡三個方面。翻譯群落生態(tài)平衡和諧指翻譯活動中以譯者為代表的“諸者”,包括原文作者、譯文讀者、譯文審查者、翻譯贊助者、譯著出版者、編輯等人的妥協讓步、寬容變通、協調平衡。[5]92
在陜西省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首先回到原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分析原文本的語言特點、文化內涵、交際意圖、重點信息、翻譯難點、語言文化環(huán)境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文本內外因素,努力克服各種障礙準確理解原文。翻譯主體(尤其是譯者、原文作者與翻譯發(fā)起者)之間要充分溝通,確定譯文面向的讀者對象、翻譯的目的、翻譯的內容、翻譯應遵循的原則等宏觀層面需要考慮的因素。在準確理解了原文,明確了翻譯的基本要求后,譯者應在盡量保留原文文化特點與交際意圖的基礎上,順應譯語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遵守譯語語言規(guī)范以及社會政治權力制約,準確把握譯語讀者的認知能力、思維模式和實際需求,力爭在原文作者、翻譯發(fā)起者與讀者間尋求平衡點,實現“諸者”的融合與共鳴,實現翻譯生態(tài)的平衡和諧。
在選取陜西省非遺介紹文本的翻譯策略與方法時,譯者應牢記平衡和諧原則。為了防止譯語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解以及他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侵蝕,譯者不可為了一味迎合譯語讀者的認知理解水平而過度使用歸化的策略,也不可一味追求原文的異質特點而過度使用異化的策略。譯者應維護中華民族語言文化在世界語言文化體系中的身份和地位,綜合考慮原文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譯文生態(tài)環(huán)境,平衡原文作者、翻譯發(fā)起者、譯文讀者等翻譯主體的要求與需求[5]83,靈活使用異化或歸化的翻譯策略,力爭做到內容層面異化與語言層面歸化相結合,從而一方面保持非遺文本的文化特色,傳播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滿足譯語讀者求異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幫助譯語讀者理解、接受譯文,最終實現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平衡和諧。
(二)多維整合原則
多維整合原則指譯文的評判標準并非僅僅局限于忠實原文或迎合讀者需求,譯者要在保持文本生態(tài)的基礎上,整合平衡翻譯活動中的各個因素,努力實現譯文能在新的語言、文化、交際生態(tài)中“生存”和“長存”。多維整合主要體現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三維”轉換。[5]114
1.語言維
語言維的轉換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8]。英漢語言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別。漢語句子注重“意合”,注重隱形連貫,以神統形,比較少用甚至不用連接詞,讀者可根據潛在的邏輯關系理解句子的含義;英語注重“形合”,注重句子結構與形式,通常借助明顯的、規(guī)范的形態(tài)變化表現意義,借助連接手段表現句子的邏輯關系,以形顯意。另外,漢語中包含很多言簡意賅、內涵豐富、音調鏗鏘的四字結構,而英語中卻沒有類似的結構。[9]在對陜西省非遺代表性項目英譯時,譯者應把握漢英兩種語言形式上的差異,盡量做到兩種語言在詞語、句子、段落、篇章等不同層次上的自然轉換,實現譯語與源語同樣的“達意”與“傳神”。例如,以下兩例節(jié)選自《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中“西安鼓樂”與“安塞腰鼓”的漢英介紹:
例1西安鼓樂樂曲結構龐大、風格典雅、曲調優(yōu)美。曲與鼓、鐃混聲交響,相映成輝,曲鼓并作,氣勢磅礴。[2]29
譯文: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of Xi’an is characterized by grand structure,elegant style and beautiful melody,with the music and sounds of drums and cymbals blending together producing a magnificent effect.[2]29
例2安塞腰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大型鼓舞藝術,流行于陜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它的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鼓聲如雷,聲勢震撼,被稱為“天下第一鼓”。[2]52
譯文:Ansai waist drum dance is a unique,large-scale folk drum dance,which is popular in Ansai Count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haanxi Province.It can either be performed by several people or as many as 1 000 people together.Due to its thundering drums and grand spectacle,it is known as the“No.1 drum dance in the world”.[2]52
上述兩例中,原文各由兩個并列句組成,兩個句子間以及句子成分間幾乎沒有連接性詞語,但邏輯清晰、句意清楚,體現了漢語“竹”式結構的特點;原文中四字結構傳神達意、整齊悅目、文筆優(yōu)美、鏗鏘有力。在例1中,譯者將兩個漢語短句轉換成一個英語長句,將原文第一個句子處理成主句,借助介詞“with”將第二個句子處理成介詞短語,用作主句的伴隨狀語,體現了英語“樹”式結構的特點,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在例2中,譯者將原文的兩個漢語句子轉換成3個英語句子,并根據原文隱含的邏輯關系,借助關系代詞“which”,連詞“either...or...”以及介詞短語“due to”顯化句子成分間的邏輯關系,明晰句意。在翻譯四字結構時,譯者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與差異,將其轉化成形容詞加名詞的形式,符合英語讀者崇尚簡潔的審美情趣。
2.文化維
文化維的轉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在譯語中保留、闡釋源語的文化內涵。要實現源語與譯語文化維的轉換,譯者應認識到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應努力克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障礙,保護兩種語言的文化生態(tài)平衡和諧,確保信息的有效傳遞。[5]237陜西省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中包含大量地名、人名、節(jié)日名、藝術形式名等中國文化特色詞語,該類詞語植根于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文化內涵深厚,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表達,因此成為翻譯中的難點。翻譯該類詞語時,譯者應兼顧源語的文化特色與譯語的通順自然,充分考慮源語隱含的文化因素以及譯語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與認知水平,掌握好“異化”與“歸化”的融合點,靈活使用直譯、音譯、解釋性翻譯等翻譯方法。例如,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中,陜西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牛郎織女傳說”的部分介紹如下:
例3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用“鵲橋相會”來比喻夫妻或情人久別重逢。農歷七月初七也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而逐漸演變成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七夕節(jié)。[2]5
譯文:Today,Chinese people still use“meeting on the magpie bridge”to talk about the reunion with one’s spouse or lover after a long separation.Because of the legend of the cow herder and weaver girl,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traditional festival—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or what is commonly known as Chinese Valentine’s Day.[2]5
在例3中,中國文化典故“鵲橋相會”以及中國文化中的傳說人物“牛郎、織女”都采用了直譯的方法,譯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形象與文化內涵,能激發(fā)譯語讀者了解“鵲橋、牛郎、織女”的好奇心。試想一下,如果將“鵲橋、牛郎、織女”音譯為“Queqiao、Niulang、Zhinv”,那么譯語讀者只能簡單地了解一些漢語符號,即故事發(fā)生地以及主人公名字的漢語拼音,而不能了解其文化含義。因此,直譯的傳播效果優(yōu)于單純音譯的效果。上述詞語除了采取直譯的方法外,也可采用音譯加直譯的方法:“鵲橋”可翻譯為Queqiao,the magpie bridge;“牛郎”翻譯為Niulang,the cow herder;“織女”翻譯為Zhinv,the weaver girl。音譯加直譯的方法既可使譯文讀者了解原文中特有事物與人物的漢語名稱,又可使讀者了解其文化內涵,可謂一舉兩得。在例3中,中國傳統節(jié)日“七夕節(jié)”的翻譯采取了直譯加文內解釋的方法?!癉ouble Seventh Festival”為直譯,能夠表明該節(jié)日的時間,但不能夠傳達該節(jié)日的意義與文化內涵,“or what is commonly known as Chinese Valentine’s Day”屬于解釋性翻譯,譯者用譯語讀者所熟悉的節(jié)日來解釋源語中的特有文化,以補償譯文讀者對源語文化認識的缺失。直譯與解釋性翻譯的有效結合實現了源語與譯語文化生態(tài)的平衡與和諧。
再如,陜西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黃帝陵祭典”這一名稱可采用直譯的方法,譯為“sacrificial ceremonies at the Yellow Emperor’s Mausoleum”。通常情況下,人名多采用音譯的方法,但“黃帝”這一名稱富含文化內涵,宜采用直譯的方法。如若將“黃帝”音譯為Huangdi,那么譯文讀者只能大概了解到這是一個普通的人名,而不能獲得其他的信息。黃帝為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為五帝之首。因此,emperor (皇帝)一詞能準確體現其帝王的身份與地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黃色為高貴的顏色,為“帝王之色”。另外,黃帝名字的來歷與黃色也有密切關系。據《史記索隱》記載,黃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10]5。由此可見,yellow emperor可向譯文讀者傳達源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可實現文本高效交流的目的。
在翻譯陜西省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中的文化特色詞語時,直譯為首選的方法,它可以原汁原味地保持源語的文化特色,因此,原文能直譯時譯者應盡量采取直譯的方法。例如,“木蘭傳說”可直譯為“l(fā)egend of Hua Mulan”,“西安鼓樂”可直譯為“Xi’an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鳳翔泥塑”可直譯為“clay sculptures in Fengxiang county”,“鳳翔木板年畫”可直譯為“woodblock new year pictures in Fengxiang county”,“陜北說書”直譯為“story-t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安塞腰鼓”直譯為“waist drum dance in Ansai county”。但如果原文無法直譯,譯者可采用音譯、解釋性翻譯等方法。如“陜北秧歌”“商洛花鼓”和“秦腔”可采用音譯加解釋的翻譯方法,譯文分別為“yangge folk dance in Northern Shaanxi”“huagu opera of Shangluo”“Qinqiang opera”。
3.交際維
交際維的轉換指譯者除了在翻譯中實現語言與文化層面的轉換外,還應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8]3。非遺翻譯屬于外宣翻譯,其主要功能在于以最簡潔的語言向讀者傳遞原文本的重要內容[11]43。根據黃友義提出的外宣翻譯原則,中國外宣翻譯應貼近譯語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譯文應貼近受眾的思維習慣[12]27。從德國功能翻譯學派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萊斯(Katharina Reiss)提出的文本功能理論進行分析,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屬于“信息型”(expressive) 兼“感染型”(appellative)文本,其交際意圖在于介紹有關非遺藝術特色、藝術價值、傳承意義等的基本信息,對外宣傳中國文化精粹,維護中華民族文化身份;激發(fā)譯入語受眾購買非遺相關商品以及赴非遺相關景點或景區(qū)旅游的欲望,并喚起其非遺保護意識。由此可見,譯者應根據非遺漢語文本的交際意圖與功能,按照譯入語信息型與感染型文本的語言特點、譯入語受眾的信息需求、思維習慣、認知水平、接受心理等增補、刪減、調整、變通甚至改寫原文,即在語言層面上采取歸化的策略,力爭以簡潔明了、清晰易懂的語言向譯語讀者傳遞中國非遺的精髓。
通過對“陜西省非遺數據庫”“中國非遺網”與“中國非遺名錄數據庫”中有關陜西省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的文本分析得知:同一網站內同一類別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漢語介紹良莠不齊,隨意性較大?!瓣兾魇》沁z數據庫”對陜西省第一、第二批國家級非遺的每個代表性項目有系統、全面、清晰的介紹,但缺少第三批非遺項目的分項介紹?!爸袊沁z網”中有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分項介紹,但缺乏第二、第三批項目的分項介紹?!爸袊沁z名錄數據庫”中有關陜西省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介紹缺乏系統性與規(guī)范性:在同一類別且同一級別的代表性項目介紹中,有的文本篇幅較長,有的篇幅較短;有的內容全面、條理清晰,有的內容簡單、條理不清。例如,同為民間美術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鳳翔木板年畫”的介紹文本為2 624個字,包含“歷史溯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小標題,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然而有關“黃陵面花”的介紹僅為609個字,整篇介紹中無小標題,介紹以該藝術形式的“歷史典故”與相關“習俗”為重點,缺乏有關藝術特色與傳承意義的介紹。[13]
現以“中國非遺名錄數據庫”中“黃陵面花”的部分介紹為例分析譯者如何在翻譯的過程中實現交際維的轉換。
例4面花流傳在黃陵農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時,隨從介子推將自己的股肉割下獻給饑餓中的重耳。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取得政權后,大賞群臣,唯獨忘封介子推,介子推便偕母歸隱綿山(山西介休東南)。后來,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派人到處尋找,聽說他歸隱綿山,于是把環(huán)山土地,盡封給介子推而稱介山。之后,為找介子推又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會和母親一起出來,誰知母子竟燒死在山中。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他,在他死之日(即清明前一天)不動煙火而吃冷食,稱謂寒食。《鄴中記·附錄》載:“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梗來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痹诖嘶A上出現了面花。[13](共計280字)
網站中對于黃陵面花的介紹總計609個字,其中有關其溯源的介紹為280個字。黃陵面花名稱的由來僅為傳說,其是否與寒食節(jié)相關有待進一步考證。原文本中出現人名“晉文公重耳”“介子推”,地名“綿山”“介山”,食物稱謂“寒食”“醴酪”以及書名《鄴中記·附錄》,該類詞語帶有深厚的文化色彩,即便是中國讀者也未必了解其含義,更不用說外國讀者了。在翻譯該段漢語文本時,如若譯者不顧及原文本的交際意圖,忽略了譯語讀者為普通的讀者大眾,嚴格按照原文本逐詞逐句地翻譯,那么譯文將違背譯語語言規(guī)范,晦澀難懂,令譯語讀者望而生畏。黃陵面花的介紹應包含若干方面,與面花的制作工藝、藝術價值、傳承意義、相關風俗等相比,與其相關的歷史典故并非譯語讀者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在翻譯上述文本時,譯者可變通原文,篩選出最重要的信息,化繁為簡,然后進行縮譯。
總之,在將中國非遺介紹文本翻譯成英語或其他語言時,譯者應該關注譯文是否能夠傳達原文本的交際意圖或功能。譯者可參考譯入語國家非遺介紹平行文本的篇章結構特點與語言特點,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官方網站中非遺的英文介紹,準確把握譯語讀者的認知能力和實際需求,在原文作者、譯事發(fā)起者、譯文讀者等人的幫助下,修改、規(guī)范、統一、完善原文的內容與格式,然后再進行編譯或譯寫。翻譯完成后,譯者可將修改或完善后的原文反饋給相關人員或部門,供其更新原文本。這樣的過程體現了翻譯群落中“諸者”以及“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各個因素的關聯互動、相互影響與平衡和諧。
四、結語
生態(tài)翻譯學的翻譯原則為陜西省非遺翻譯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處于中心位置,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此,譯者在原文理解、翻譯內容選取、翻譯策略與方法選擇等方面應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化沖突為和諧,遵循“平衡和諧”與“多維轉換”的原則進行翻譯。譯者應盡量做到譯文在內容層面能夠真實傳遞源語的文化特色、重要信息與功能,能夠滿足讀者需求;同時又能在語言層面做到流暢自然,符合譯入語規(guī)范,從而促進中國文化精粹的有效傳播,實現不同文化的融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巴莫曲布嫫.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概念到實踐[J].民俗藝術,2008,(1):6-17.
[2]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編寫組.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
[3] 陜西省12個項目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EB/OL].(2014-12-08)[2015-10-15].http://www.sxwht.gov.cn/20141208/100012035.html.
[4] 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 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6] 苗福光,王莉娜.建構、質疑與未來:生態(tài)翻譯學之生態(tài)[J].上海翻譯,2014,(4):77-82.
[7] 陳芳蓉.文化多樣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譯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3,(3):64-69.
[8] 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1-5.
[9] 秦平新.英漢語言形式化差異與翻譯隱化處理[J].學術界,2010,(1):167-171.
[10] 許順湛.三皇五帝解讀[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8.
[11] 張麗紅,劉祥清.生態(tài)翻譯論對外宣翻譯的啟示[J].中國科技翻譯,2014,(2):43-46.
[12] 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13] 陜西省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DB/OL].[2015-10-15].http://fy.folkw.com/view.asp?id=1038.
【責任編輯賀晴】
The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from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Shaanxi Province
TIAN Ya-ya,SUN Xue-e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Abstract:Shaanxi province possesses rich and colorfu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which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Shaanxi’s foreign publicity.The translation study of Shaanx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can promote the spread and prote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s on the global scale,safeguard China’s cultural identity,and enrich the world languages and cultures.Eco-translatology aims at maintaining language diversity and culture diversity,so it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Shaanx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nd cultures,the translator can deal with original texts and adop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balance and harmony”principle and“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principle.
Key words:Shaanxi provin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co-translatology;balance and harmony;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10-0055-06
收稿日期:2015-12-21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科界2015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英語資源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相關性研究(2015Z102);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跨文化視閾下的商洛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研究(14JK1215);商洛學院商洛文化暨賈平凹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商洛旅游文本英譯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15SLWH07)
作者簡介:田亞亞(1981—),女,陜西商州人,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講師,翻譯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孫雪娥(1964—),女,陜西洛南人,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翻譯實踐研究。
【外語教學與語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