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靈堅
(臺州初級中學,浙江 臺州 317000)
?
新課改條件下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及問題
朱靈堅
(臺州初級中學,浙江臺州317000)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的改革,愈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校應注重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將評價結果和學生的畢業(yè)升學結合在一起,很好地推動新課改的進行,幫助學生改進成長方式。目前,某些學校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式不完善,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效果和質量,甚至影響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對中學生發(fā)展狀況綜合組織評價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綜合素質評價是一種新的評價制度,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能夠充分體現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理念,幫助學生個性的全面進步和發(fā)展。最近幾年,各地都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轉變人們的評價價值取向,更新人們的育人觀念。
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激發(fā)了教師的人本意識,將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理念體現出來。評價的方法、內容及相關的目標呈現出全息化、多元化和發(fā)展性。評價主體由以往的教師單一評價,轉為互評和自評的結合,重視多方互動和參與的進行;評價內容更全面,不但考慮到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還重視學生的特長及個體差異;評價方式及評價觀念的轉變,不但會指導教師,還會指導家庭教育和學生的發(fā)展。以往學校、家長及教師往往比較重視學生分數和學校的升學率,而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及情感因素的發(fā)展不甚重視。開展綜合評價后,學校、家長和教師已經逐步由以往關注學生分數的提高,轉為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推動了素質教育的進行,讓教育更和諧。
綜合素質評價直接體現素質教育,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含人文、藝術及科學等一些國民基本素養(yǎng)。在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時,評價方式愈加民主化和人文化,開放性也更強。評價對象和評價者本身是平等的,通過自評、他評及互評,能夠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生生互幫互學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教師、學生相處更和諧。在這種氛圍中,學校的風貌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不良現象會逐步消失,學生的自律意識會不斷提高,師生關系明顯改善,新課改及新評價的實施讓教育更和諧。
(三)激發(fā)學生潛力,改進學生的成長方式。
在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分數增加,而且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種導向給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綜合素質評價內容會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影響學生的行動和行為[1]。學校應因勢利導,舉辦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及體育節(jié),給學生潛能開發(fā)和能力提高奠定基礎。學生應該根據教師的建議和評價及時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和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方式,不斷地提高和發(fā)展自己?,F在很多中學生都認為自身成長的動力是綜合素質評價及導向的引領。
(四)綜合素質評價推動了新課改的進行。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與學生的升學及畢業(yè)有直接關系,推動了中考及高考改革的進行,改變了以往過度重視分數的傳統。進行綜合素質評價能夠推動中學新課改更全面地進行,深化了課程改革[2]。
評價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本身是一項比較系統和復雜的工程,通過審視新課改和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可以發(fā)現,其存在的問題和困惑還比較多。
(一)相關理論研究不夠透徹。
對于綜合素質,現在還沒有公認的定義,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時,往往將一些測試和考試中不包含的課程,并與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有直接關系的內容作為認定依據,而目前學術界對于綜合素質還沒有統一認識[3],因此就現在而言,綜合素質的概念不夠嚴謹。基本理論研究的不到位,導致實踐過程中指標體系及綜合素質評價維度差別比較大,存在的問題也較多。
1.存在標準窄化和異化的情況。
很多地方并沒有全面了解決定學生成長的相關因素,而是將一些形式上的內容作為指標,比如在進行道德品質相關評價時,若是學生見到教師沒有主動打招呼,便會被認為不尊重教師。這樣認定,雖然出發(fā)點比較好,但是取得的效果比較差[4]。在教育中,很多內容不能夠被量化,若是量化不科學很容易導致評價異化的出現,無法客觀地反映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
2.內容比較模糊,指向性較差。
很多地方在進行評價指標設計時,無法客觀地評價學生,可操作性較差,若是沒有將那些客觀指標比如心理健康及學習動機等內容添加到指標體系中,必然會給評價質量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選擇指標和評價維度時,其差異反映出評價者沒有全面了解綜合素質。若是綜合素質評價的標準和內容不夠科學,很容易出現操作無法到位、結果不科學的情況,給綜合素質評價的質量形成影響。
(二)沒有很好地轉變觀念,評價目的迷失。
目前,很多學校的相關領導和教師并沒有全面認識到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性,片面認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只是為了招生、選拔學生,導致很多學校在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時,僅僅關注學生的終結性評價,并不重視學生的形成性評價。這種方式本身便是舍本逐末,沒有發(fā)揮綜合素質評價的引導作用,對選拔人才非常不利,反映出這些學校對綜合素質評價沒有真正認識到位。
(三)評價方法不夠成熟,相關依據不夠。
人的因素是多元素和多維度的,其構成比較復雜。在評價學生個體綜合素質時,特別是評價學生心理、思想等素質時,手段還不夠有效和科學。目前,某些學校在選擇綜合素質評價方法時,往往是主觀評定,通過評語和量化評分進行。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是效果卻沒有保證。而且評價時,教師和學生都會感覺相關材料不過完整和齊全,甚至材料虛假,評價過程依據欠缺。在評價學生綜合素質時,最重要的依據便是學生平時的一些表現,這需要評價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積累和觀察。若是學生數量比較多,教師觀察便會比較困難,甚至可能會流于形式,從而影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質量。
(四)體系不夠完整,呈現出形式主義的傾向。
綜合素質評價最大的障礙是制度的不健全,最明顯的便是我國的中考制度和高考制度。除了進行文化考試外,其余的評價體系不夠完整和科學,并且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和招生錄取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與招生制度沒有直接關系。某些學校在衡量學生時,還是按照以往的標準和分數進行判斷。學校要發(fā)展,獲得更多的生源必須重視自身升學率的提高,若是制度阻礙了升學率,學校便不愿接受。同樣若是綜合素質評價給升學率造成影響,教師、家長和學校都不會支持。這直接導致很多學校的綜合素質評價都流于形式,某些教師在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時比較消極。
(五)操作比較繁瑣,缺乏專業(yè)引領。
新課改推動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學生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評價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水平和素質會給效果造成直接的影響。當評價實施時,某些教師認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相關方法比較復雜,評價工作較多,壓力較大,原因在于,綜合素質評價的相關方法和內容比較特殊,教師在教學外還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現在很多教師的水平無法滿足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需要。所以,必須對教師進行專業(yè)的培訓并做好師德教育,將國外的先進評價理論轉變成為符合我國國情并且可操作性比較強的方法。由于上述措施的欠缺,直接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難以落實,無法將綜合素質評價的價值體現出來。
(六)支持性環(huán)境欠缺,評價結果不夠有用。
進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時,支持性環(huán)境欠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時,體制性障礙依舊存在,很多存在的問題都沒有有效解決,社會不良風氣也給素質教育帶來影響,使教育面臨的比較多的社會問題,比如誠信度差、師德欠缺等,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性和公平性受到影響。其次,社會還無法給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提供支持,學生缺乏參加公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場所,很多公益性設施沒有向學生開放等,給制度改革造成很大的影響。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比較復雜,給中學的教學理念造成影響,考驗了教育者的責任意識。以上述及問題,目前解決盡管還比較困難,但是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采取什么樣的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岳霞.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理念下中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與培養(yǎng)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2,(09):134-135.
[2]董裕華.新課改背景下綜合素質評價的困境與對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2,(04):35-39.
[3]李彰有.走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困境之淺見[J].教育與考試,2009,(02):41-45.
[4]吳熙龍.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成效及問題審視[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0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