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曉 麗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
明代莊子學研究綜述
牟 曉 麗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明代莊子學是斷代莊學史研究中比較薄弱的一環(huán),前人對明代莊子學的研究較少。綜述前人在明代莊子學方向上進行的研究,為學者繼續(xù)深入研究明代莊學提供參考。
明代;莊子學;道家
《莊子》是我國先秦杰出的哲學著作,由于其思想博大精深,文筆奇詭變幻,古今文士每每歡賞之際,對《莊子》進行多方闡釋,以致有關研究著作層出不窮。每一部莊子闡釋學著作都反映了時代的學術思潮。同時,闡釋者自身的學術視野和學術追求也使得對莊子的闡釋各具特色。據(jù)學者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統(tǒng)計,自漢唐至近現(xiàn)代,《莊子》一書的詮釋注解著作多達一千多種①。針對這些解莊之作,熊錢基先生指出:“關于《老子》《莊子》的研究,我們稱之為‘老學’‘莊學’,或者‘老莊學’。包括老子、莊子其人其書的再研究,歷代對《老子》《莊子》的改造和詮釋,《老子》《莊子》的現(xiàn)代價值,等等?!独献印贰肚f子》的思想對諸子百家有很大的影響,《老子》《莊子》及其注釋在道教經典中分量不小,無論在道家或道教的研究中,都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雹陔S事,朱伯崑、湯一介、鐘肇鵬等先生也表示了一致同意。近年來,隨著莊學研究走向深入化,學者們對莊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都推進了一個新高度。如華東師范大學的方勇先生為莊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主持編纂了《子藏》叢書,其《莊子》一目中收錄影印了歷代重要莊子學善本書,為學者研究莊子學提供了方便。
進行莊學斷代研究有利于我們更深入了解莊子的思想,同時也了解前人對《莊子》這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利用狀況。明代莊子學在繼承魏晉、唐宋莊子學研究的基礎上別開生面,有創(chuàng)新有發(fā)展,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莊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是莊學史研究中最為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1.1 明代莊子學研究階段
從明朝莊學的歷史背景上看,明初莊學研究處于低潮時期。這是因為明朝統(tǒng)治者雖然表面上推崇道教方術,實際上只是借其為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科舉考試采取八股取士制度,再加上明初嚴酷的文化政策,讓莊學發(fā)展進入了灰色地帶。隨著明中葉商品經濟的繁榮、政府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減弱以及心學的發(fā)展,莊子學研究進入了繁盛期。據(jù)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著錄,正德前的莊學研究著作僅寥寥幾部,大部分著作完成于明中葉及明末。明朝莊學研究著作總數(shù)也大大超過前朝。雖然其中不乏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朱得之《莊子通義》這樣的精品之作,但是明人空疏抄襲的學風加上書坊印書的利益驅動使得這些著作中濫竽充數(shù)之作頗多。
1.2 明代莊子學研究特色
綜觀明代莊子學著作,明朝莊子學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第一,這些著作基本上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色彩。單純的以儒解莊、以佛解莊、以道解莊著作不存在,而且學者在融合三教解莊的時候思維更縝密,論證更周全,不再是簡單的比附和挪用概念術語解莊,而是深入探討內在理路,融會貫通。第二,受到明代心學思潮的影響,這些解莊著作都注重對心性的探討。如朱得之以“良知”“良能”“理一分殊”等思想解莊。第三,這些著作都關注了《莊子》文章的辨?zhèn)?。無論是贊同蘇軾的《讓王》以下四篇為偽作,還是駁斥這一觀點,都各自進行了嚴密的論證,其中不乏有新意的見解,深化了人們對《莊子》文本的認識。第四,明末遺民的“孔子托孤”說是莊子學史上一項獨特的內容,可以說是莊子“無用之用”的一次現(xiàn)實演練。莊屈合論也是一大亮點。第五,大量的明代莊子學著作是對前人注釋的匯集和補訂,其中焦竑的《莊子翼》匯集前人注釋49種,更是繼褚伯秀《義海纂微》后匯集前人注釋最多的一部著作。第六,有大量的偽書、抄襲之書需要學者重新進行考據(jù)和整理。
目前所見有關明代莊子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4年朗擎霄出版《莊子學案》③,其中《歷代莊子學述評》一章,對先秦至民國的莊子學史進行了簡介和評論。其中第六節(jié)即“明代之莊學述評”,其對明代重要的莊學研究者朱得之、陸西星、釋德清、方以智、沈一貫、焦竑、陶望齡、文德翼、黃洪憲、金兆清、宋濂的著作收錄序言并對其書進行簡要評論。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莊子學研究成果較少。崔大華《莊學研究》④下編第九章考察了莊子思想與宋明理學發(fā)展過程中的雙向互動影響,其較多探討的是宋代理學家對莊子學思想的吸取和改造,對明代心學與莊子學關系探討則較少。
進入二十一世紀,熊鐵基主編的《中國莊學史》⑤是中國莊學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其下卷第七章論述明代的莊學。該章首先分析了明代思想文化特點、學術特點及明代莊子學研究的總體特色,然后對明代重要的莊學研究者及其著作進行了個案分析,主要包括:宋濂、楊慎的《莊子》研究,陸西星及其《南華真經副墨》,釋性通及其《南華發(fā)覆》,釋德清及其《莊子內篇注》,沈一貫及其《莊子通》,焦竑及其《莊子翼》,朱得之及其《莊子通義》,潘基慶及其《南華經集注》,程以寧及其《南華真經注疏》,李贄、傅山的《莊子》研究,方以智的莊子學研究。其中既包括學者的生平簡介和莊子學思想概要,也對其著作的體例、內容、特色進行了扼要的分析。書末附錄一《歷代莊學文獻提要》擇要收錄明代莊子學文獻45本,對快速了解明代莊子學文獻全貌有極大幫助。不過限于篇幅和通論的性質,《中國莊學史》明代莊子學部分內容有限,尚有部分重要明代莊子學文獻未予提及,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008年,方勇出版了《莊子學史》⑥。此書第五編為“明代莊子學”。其首先對明代莊子學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過程進行了概述,然后對重要的學者、著述進行了簡介。值得肯定的是,該書較之熊鐵基的《中國莊學史》收錄更為詳盡,熊鐵基版收錄的學者著述方勇版都有收錄并且介紹更為詳細,同時對明初薛瑄的莊子學思想、《永樂大典》中所反映的莊子學、陳深及其《莊子品節(jié)》、李光縉及其《南華膚解》、李騰芳及其《說莊》、陳治安及其《南華真經本義》、周拱臣及其《南華真經影史》、程以寧及其《南華真經注疏》設置專節(jié)介紹。此外,方勇還對有特色的莊子學學派進行了分類介紹,如專辟一章介紹心學家的莊子學、前后七子的莊子學、唐宋派的莊子學、竟陵派的莊子學、佛道二教學者的莊子學、明代遺民的莊子學以及總結了明代戲曲、小說領域的莊子學,可謂搜羅備至,洋洋大觀,全面介紹了明代莊子學的發(fā)展。該書由于卷帙浩繁,難免有蕪雜不清的弊病,同時在明代莊學文獻的選擇上有失當之處。如有學者指出,方勇先生在論述李光縉《南華膚解》時所采用的陳懿典《南華真經三注大全》中的文字雖然署名為李光縉,實際上盜用自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胼拇》篇的解題。這種不加考證、文字引用的失當,有礙于我們了解學者真實的莊子學思想,也警示后來學者增強對明代莊子學文獻的辨別和考證。
3.1 明代莊子學研究學位論文
山東大學2009年白憲娟博士的論文《明代莊子接受研究》,從接受美學角度展開《莊子》在明代由文本到作品轉化的研究,舍棄明人對《莊子》義理闡釋的研究,而著眼于明人在對《莊子》進行文章學評點時所作出的審美評價。該論文以時間為線索,分為明初期、明后期。明代初期以劉基、高啟為個案研究,內容側重于考察明前期詩文領域內的《莊子》接受研究。明后期《莊子》接受研究則分析了以陳獻章、李贄為代表的心學家對《莊子》的接受,以及王世貞為代表的“復古派”與袁宏道為代表的“性靈派” 對兩派《莊子》的接受,并對明末重要注本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進行了分析。該論文思路新穎,資料翔實,論證準確,惜限于角度問題,對明代莊學未能做俯瞰概覽式研究,不能反映明代莊子學全貌。
四川大學2009年劉海濤博士的論文《明代莊子學研究》是一篇極有分量的明代莊學研究論文。該論文以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為基本參考資料,對明代莊子學文獻做了大量的考證、補遺與辨?zhèn)喂ぷ?,基本劃定了明代莊子學研究的書目范圍,為學者研究明代莊子學文獻提供了準確的參考資料,掃清了文獻上的障礙。同時,作者還探討了明代莊子學在正德前衰敗的原因并分析了明代莊學在正嘉復蘇的特點,論析了明代隆慶后莊子學以佛解莊的潮流。最后論文分別對陸西星的《南華真經副墨》、袁宏道的《廣莊》、憨山德清的《莊子內七篇注》做個案式的分析。論文末章探討了明代莊子學在清代的影響及其終結緣由。
此外,博士和碩士論文中一部分內容涉及明代莊子學或者針對具體的明代莊子學學者和著作做個案分析的這部分論文篇目較多,研究也更為深入細致,是我們研究明代莊子學重要的參考文獻。如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周群華博士論文《〈莊子〉散文評點研究》第二章探討了明代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和釋德清《莊子內篇注》中對莊子散文行文特點的文評;2011年北京大學白靜的博士論文《焦竑思想研究》中的第一章《焦竑的道家思想》中的第二節(jié)“《莊子翼》研究”等等,茲不贅述。
3.2 明代莊子學研究單篇論文
一些單篇論文,對明代莊子學的相關內容和問題進行了探討。如業(yè)師張洪興先生的《論明代中后期莊子學的勃興及其表現(xiàn)特征》一文,探討了明代后期莊子學勃興的原因,并以儒解莊、以佛解莊、以文解莊、以道解莊,在闡釋指向上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征。同時,由于受社會浮躁風氣、出版商“射利”、心學末流之影響,明代中后期的莊子學也呈現(xiàn)出虛浮之風氣,有空疏、剽竊之弊。李波《明代桐城〈莊子〉研究》一文,從地域角度探討了桐城學者以儒解莊、以《易》解莊的獨特的學術文化特色。同時桐城學者方以智、錢澄之等明末遺民借《莊子》研究來表達故國之思、愛國之情,使明代桐城莊子學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為莊子學增添了新內容。劉海濤《明代制義風格與〈莊子〉考》探討了明代正嘉時期隨著陽明心學的興起,在科舉制義文風轉變之際,包括《莊子》在內的古文辭及釋老之言均進入了科舉制義,這使莊子學從前中期的沉寂中復蘇過來,并迅速地繁榮起來,與此同時書坊中出現(xiàn)了大量以應考試之需的品評《莊子》的刻本,這些粗制的陋本又使晚明追奇獵艷的文風愈演愈烈。同作者的論文《叢林論〈莊〉與明代學風》探討了《莊子》由明代前中期叢林對其的冷落到晚期叢林佛化《莊子》,為叢林所用的現(xiàn)象,以及此現(xiàn)象與晚明搜奇獵艷的學風的互相影響;另外一篇論文《〈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莊學著述析論》認為清人對明代莊子學的態(tài)度由前中期的推崇轉為徹底的批判與否定,這種轉變的轉折點即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王瑞的論文《審美個性:莊子與明代浪漫主義》強調莊子與明代浪漫主義的審美個性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反對理性的哲學主流而強調感性,都反對刻意為善的美學主流而強調真、自然,相較于由人組成的社會,他們都更關注個體的人。 但是二者在審美個性中也有本質不同,莊子強調“以人合天”,而明代浪漫主義文學則把人本身提升到了第一位。此外,研究明代學者及莊子學著述的單篇論文還有:王紅蕾《憨山德清注莊動機與年代考》、李曦《釋德清〈莊子內篇注〉研究》、黃紅兵《釋德清和釋性通二人的莊學思想及其比較》及《朱得之的莊學思想研究》、劉蘊嬌《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對〈莊子〉文學的評點》,等等。
通過以上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看到,明代莊子學研究成果較少,是斷代莊子學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明代莊子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值得我們重視之處在于:對基礎文獻的考訂與辨?zhèn)?,對明代莊學做整體性的宏觀把握,探究明代莊學對清代莊學的影響,探究大量學術價值不高的莊學文獻中所包含的眾多文化現(xiàn)象,以及對各種《莊子》著述的闡釋上仍有大量的研究空間,等等。
注釋:
①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3.
②熊鐵基.道家道教文化書系·總序[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③郎擎霄.莊子學案[M].上海:上海書店,1992.
④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⑤熊鐵基,等.中國莊學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⑥方勇.莊子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方勇.莊子診評[M].成都:巴蜀書社.2007.
[3]方勇.莊子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熊鐵基,等.中國莊學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增華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56
2016-01-05
牟曉麗(1987—),女,吉林德惠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I206.2
A
1674-6341(2016)06-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