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佳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權利與權力問題探究
施佳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是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的兩大基本要素,而二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則是檢驗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的重要標準之一。近年來,由于公民權利意識淡薄、對國家權力的制約體制不足、對公民權利的限制存在問題等一系列原因使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平衡性。正確認識并處理好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使之協(xié)調發(fā)展已成為我國建設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
[關鍵詞]公民權利;國家權力;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
一、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
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和諧關系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前提條件,雖然二者在內容、行使主體、強制性等方面均存在差異,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本質是一致的。
(一)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相互依存
第一,國家權力源于公民權利。國家是公民讓渡部分權利后而組織起來的暴力機器,因此,國家權力并非其天然所有,而是由公民權利讓渡而來。[1]對于這一點,無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還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已達成共識,一致認為:國家只是權力的代行者,而人民才是權力的終極所有者。因此,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
第二,公民權利需要國家權力來確認和保障。雖然天賦人權理論倡導公民的權利是與生俱有的,不需要國家等外在力量賦予,但是公民權利的最終落實還是要靠國家權力。這表現(xiàn)為:首先,國家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成文的法律,從而將公民權利的意愿上升為國家的意志;然后,國家行政機關將制定出的法律嚴格執(zhí)行到現(xiàn)實生活中;最后,當公民權利遭受侵犯或發(fā)生爭議時,由國家司法機關為其提供最后的救濟途徑。
(二)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相互轉化
一方面,公民權利向國家權力轉化。由于個人力量的有限,公民無法保護自身的權利,無法解決權利行使過程中遇到的障礙,也無法給自己受損害的權益以有效的救濟,因此,單靠公民自身力量是無法將自己的應然權利轉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然權利的。所以,公民將自己的部分權利讓渡出來,組成國家機構,由國家權力保障其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
另一方面,國家權力也逐漸向公民權利轉化。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權利本位和自由意識日益深入人心,逐漸縮小國家權力的范圍已成為國家和人民的共識,因此,消除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矛盾也終將成為現(xiàn)實。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就要在逐步縮小國家權力范圍的同時,不斷擴大公民權利的范圍。[2]
(三)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相互制約
首先,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這種制約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其一,既然國家權力來源于公民權利,則公民可以以主權者的身份通過行使選舉權、罷免權等權利,對國家權力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3]其二,公民當初讓渡給國家的權利,只是一部分必須依靠集體行使的權利,而那些以個體方式即可行使的權利和對自身自由、尊嚴極其重要的權利,公民都予以保留,而這些保留的權利也可以用來制約國家權力。對于這種制約,在一般情況下,國家權力對于公民的私權利領域,負有不可侵犯的消極義務;在特殊情況下,當公民權利受到國家權力侵犯時,可以通過法定的救濟手段來制約國家權力。
其次,國家權力限制公民權利。公民個人的權利往往是根據(jù)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使的,而每個公民都有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傾向,長此以往,國家往往會出現(xiàn)無政府狀態(tài)。因此,有必要對公民之間的權利劃定界限,當公民權利逾越這個界限,對其他公民的權利造成侵害或者對社會整體利益產(chǎn)生危害時,國家權力可以將其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從而可以使被扭曲的社會利益分配方式回歸正確的道路,使被破壞的社會秩序回歸良好的狀態(tài)?!叭巳松杂?,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4](P12)就是對公民權利受限制的最好闡釋。
二、我國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在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的問題
保護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也是建設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根本目標。但由于公民權利意識淡薄、對國家權力的制約體制不足、對公民權利的限制存在問題等一系列原因,使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在對抗過程中的不平衡性顯得尤為明顯。
(一)公民權利意識淡薄
我國歷史上長期處于封建專制王權的統(tǒng)治之下,專制統(tǒng)治對法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封建的法制歷程中,民刑不分是當時法律體系的主要特征。直到近代,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開始傳入中國,這時中國才開始對權利和權力的觀念有了區(qū)分,諸法合體的法律體制才被打破,國內開始逐步重視私法的發(fā)展,法律權利的觀念逐漸在社會中傳播。[5]但由于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以及社會經(jīng)濟的落后,權利意識沒有明顯提高,廣大民眾仍然習慣于官權統(tǒng)治之下。新中國建立后的半個世紀以來,公民的權利意識雖有了很大覺醒,但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傳統(tǒng)的封建意識依然存在于人的思維深處,因此,公民對自身權利行使、救濟等方面的意識仍需要提高。
(二)對國家權力的制約體制不足
國家權力得以良好的執(zhí)行,公民監(jiān)督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雖然我國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有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監(jiān)督的權利,但是我國憲法、法律并未對公權力機關侵犯公民監(jiān)督權所應承擔的不利法律后果作出規(guī)定。這也就導致了公民享有的憲法上的監(jiān)督權實際上并不具有可執(zhí)行的法律效力。再加之,公民這種監(jiān)督權的行使,要在公權力機關行政公開的情況下進行,但是我國政府目前顯然沒有這個自信去公開政務,而我國也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強制公權力機關公開政務,因此,公民監(jiān)督權的行使只能流于形式。
另外,以權力監(jiān)督權力也是對權力進行制約的非常關鍵的部分。我國已經(jīng)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法律監(jiān)督體系,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以及行政機關內部的自我監(jiān)督等。[6]而在上述監(jiān)督中,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jiān)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國司法權受行政權力的干預太大,受地方政府部門的制約太多。當事人將案件起訴到法院,法院很多時候為了配合當?shù)卣墓ぷ鞫鴮讣苤T外,或即便受理了,也總是以各種理由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判其敗訴。這樣一來,司法控制權力和保障權利的作用將大打折扣,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功能也就無從體現(xiàn)。
(三)對公民權利的限制存在問題
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會存在沖突,這就導致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可能會侵犯他人權利和國家利益,因此,國家權力就有必要對公民權利進行限制。理論上,國家權力主要從實體和程序兩方面對公民權利進行限制。但在限制的過程中,國家權力既要注意對公民實體權利進行合法限制;更要注意其在限制公民權利時的合法程序,防止國家權力限制公民權利的隨意性。[5]但在實踐中,由于我國一貫的“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和做法,使得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進行限制的程序不夠全面、細致,違反程序的行為時有發(fā)生,這就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所看到的公民權利受到國家權力侵害的事件,導致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限制存在不合理、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公民權利并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
三、實現(xiàn)我國權利與權力平衡協(xié)調發(fā)展的對策
在建設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相對抗時往往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而如何正確處理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既能將二者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又能在相沖突時最大限度地保護權利,遏制權力,這已經(jīng)是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7]
(一)培養(yǎng)公民的權利意識
第一,樹立主人翁意識。2015年舉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將每年的12月4日作為國家憲法日,這無疑是將憲法從原來高高在上的根本法的地位轉化為貼近人民生活的根本的行為準則之法,由此可見,憲法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而不斷通過采取各種形式,例如召開座談會、通過媒體進行宣傳、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學習憲法、法律相關內容等,進行以憲法為核心的普法教育,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國家權力的真正主人是人民,從而逐漸培養(yǎng)起人民的主人翁意識。[8]
第二,樹立監(jiān)督意識。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既然人民是國家權力的所有者、是國家權力的主人,那人民當然有權對國家權力的行使進行監(jiān)督,因此,人民要自主地樹立起對國家權力進行監(jiān)督的意識。對于行政機關,人民可以監(jiān)督其在管理行政事物和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是否嚴格依照憲法、法律等規(guī)定辦事;對于司法機關,人民可以監(jiān)督其在司法工作中是否嚴格遵守法律,確保司法公正。[9]
第三,樹立守法意識。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國家權力行使不當會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反之,公民權利過于膨脹也會影響國家權力的行使,最終會損害公民的正當權益,因此,對公民權利的行使進行限制就顯得尤為必要,而這種限制,主要是通過法律中規(guī)定的公民對自己違法行為的后果的承擔來實現(xiàn)。由此可見,通過學習憲法原則,掌握憲法精神,嚴格遵守法律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公民才能牢牢地樹立起守法意識。
(二)構建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
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是規(guī)范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關鍵,也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中尤為重要的一步,而構建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一方面必須要加強公民的監(jiān)督,另一方面必須要以權力制約權力。
首先,以權利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為保障公民權利能夠有效地監(jiān)督國家權力,必須要處理好兩個問題。第一,公民享有有效的監(jiān)督權。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權監(jiān)督國家權力的行使,但公民的監(jiān)督權沒有真正的法律效力,因此,法律應當對國家權力不履行某種義務、濫用權力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予以規(guī)定,以保證公民的監(jiān)督權具有實際的法律效力。[5]第二,建立必要的信息公開機制。因為缺少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所以很多公權力機關不公開或者不及時公開政府信息,使得公民權利難以對其進行監(jiān)督。對此,國家法律必須要對公權力機關及時公開政府信息的義務作出明確規(guī)定,并對其拒絕履行義務的法律后果也要予以明確。[3]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民能夠了解公權力運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而可以隨時對其進行監(jiān)督。
其次,以權力制約權力的運行。在權力制約權力的體系中,司法權制約行政權尤為重要,然而,針對目前我國司法權的行使難以擺脫行政權干預的現(xiàn)狀,新《行政訴訟法》的出臺或許會帶來一線轉機,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立案難、審判難、執(zhí)行難問題。但筆者認為,這些都不是解決司法權獨立的“命門”所在,顯然,問題的關鍵是行政審判體制已不適應法治社會建設的需要。當前,我國的行政庭設立在人民法院內部,并且四級法院都設有行政庭,而行政一審案件基本上都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這就導致了當前行政訴訟案件少、掣肘多、成效差的問題。
目前,我國學者已經(jīng)認識到這個問題,并且提出了眾多改革審判制度的方案,而筆者認為最可行的方案是進行提級管轄。所謂提級管轄,就是在保持四級法院系統(tǒng)不變的基礎上,對行政案件管轄法院的級別予以提高:即基層人民法院不再審理任何行政案件,大多數(shù)行政案件原則上都由中級人民法院進行一審,少數(shù)行政案件由高級人民法院進行一審。行政案件的一審權提到中級人民法院后,可以有效地減少地方政府的干預,在行政相對人與法官互不統(tǒng)屬的情況下,干預起來也比較困難。即使一審有所干預,二審到了高級人民法院,情況又會好很多,干預的現(xiàn)象會大大減少。這樣一來,能在最大程度上確保司法權的獨立行使,也能使司法權真正起到制約行政權的作用。
(三)健全合理限制公民權利的法律體系
在我國,要想實現(xiàn)國家權力合理地限制公民權利,就必須要建立健全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使國家權力牢牢地鎖在“法律的籠子里”。而這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法律在實行“權力清單”制度的基礎上,規(guī)定必要的制裁措施。這就要求公權力的行使不僅要嚴格遵循“法無明文規(guī)定即禁止”的原則,即必須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行使,不能超越法律的授權范圍而濫用權力,而且對所有越權行為,都必須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法律在規(guī)定國家權力可以作為的范圍時,也要對國家權力的不當行使規(guī)定制裁措施,這樣能全面約束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進行合理限制時的行為。
另一方面,國家權力的行使也必須要嚴格遵循程序原則。目前,我國國家權力在對公民權利的限制方面,仍有一些“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對國家權力行使時所作的程序性規(guī)定較少,這就大大增加了國家權力侵犯公民權利的可能性。因此,我國法律體系應當對國家權力行使的程序作出規(guī)定,這樣不僅可以維護國家權力的正當性和權威性,而且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原新利.淺談憲法的核心矛盾——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J].社科縱橫,2002,(6).
[2]王濤.論保障公民權利與制約國家權力[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5).
[3]曾勝男.論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1,(32).
[4]盧梭.何兆武.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王武祥,吳俊明.論我國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及完善途徑[J].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3).
[6]侯健.三種權力制約機制及其比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7]惠毅,鄧巍.論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關系[J].西北大學學報,2007,(1).
[8]張曉琴.論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保障[J].寧夏大學學報,2009,(2).
[9]王鵬程,萬春梅.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的渠道[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9).
責任編輯:張慶
Right and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Law Society Construction
SHI Jia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Civil right and the state power are two basic elements for law society construction,whil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is one of the standards for testing the society with rule of law. In recent years,there is a trend of imbalance between the two due to the problems that are caused by low awareness of civil right,inadequate constraining system over state right,and constraints on civil right. To make it develop cooperatively i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for China to construct a modern law society.
Key words:civil rights;the state power;rel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5-10-11
[作者簡介]施佳(1990-),女,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
[文章編號]1004—5856(2016)06—0067—04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