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竹敏
?
周紅的“文化評彈”
文/杜竹敏
本文開篇先拉回一個鏡頭——2014年10月末,秋意漸濃的上海,上海交響樂團演藝廳內,珠落玉盤的琵琶聲,將人們帶回了千年前楓葉荻花、江浸秋月的盛唐。這場名為“琵琶·紀”的演出匯集了1200年的薩摩琵琶、800載的南管和400年歷史的評彈琵琶。同樣,這場匯集了不同“文化聲音”的對話,也是“徐惠新周紅文化評彈”系列的第四次和觀眾見面。一票難求的演出盛況,現(xiàn)場演出者與觀眾的靈犀相通,無聲地證明著“文化評彈”的概念已經(jīng)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悄悄走入了現(xiàn)代觀眾的心里……
而談起這些年“文化評彈”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概念提出者之一,滬上首位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周紅感慨萬千……
臺上的周紅懷抱琵琶淺吟低唱,輕攏慢捻間充滿江南女子的溫婉柔情。然而,生活中的周紅卻是快人快語,盡顯時尚女性的干練?!澳惚M管寫”,她開門見山地對筆者說,“我不怕得罪人,也不怕被人罵?!钡拇_如此,這一晚,茶室略顯昏黃的燈光下,周紅將自己的經(jīng)歷娓娓道來,談恩師、搭檔、好友,談自己的困惑,受到的責難,也談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持——當然,談得最多的是“文化評彈”。語氣從容,毫無矯飾,讓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周紅,一個真愛評彈的周紅。
2012年,周紅的第一場文化評彈演出問世,取名“香遠益清”,取周敦頤《愛蓮說》之文意。在周紅看來,評彈和蓮花有許多相通之處——她出身草根,卻卓爾不群,有著高潔之美。周紅要做的,就是傳遞這種“美”。
在東方藝術中心的這場演出中,走進劇場,人們便感受到了與傳統(tǒng)書場截然不同的演出氛圍——一桌二椅被撤去了,代之以整堂典雅的明清家具。演出還采用了大屏幕,配合每出書目的不同而變化,但主題都是清雅的荷花。這些背景,每一幅都是周紅和合作者徐惠新精挑細選的。就連演出字幕的字體,周紅也是再三斟酌。這些細節(jié)看似瑣碎,卻傳達著周紅的制作理念:就是要做最雅致的評彈。這一切的變化,也帶來了演出環(huán)境的變化,不見了傳統(tǒng)書場的喧囂嘈雜,人們凝神屏氣,懷著虔誠的心來欣賞一種——文化。
這些“文化評彈”帶來的變化,更多的是一種外在形式。而靜靜坐下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變化的,不僅僅是舞臺呈現(xiàn)。文化評彈的演繹內容,似乎也和以前有些不一樣了?
評彈如何跟上時代?如何抓住年輕觀眾?是文化評彈想要解決的問題。在這方面,她和搭檔徐惠新已經(jīng)探索了多年。周紅說,如果沒有徐惠新,自己未必能堅持走到今天,或者,如果缺少了徐惠新的智慧,文化評彈也未必能達到今天的文化層次。對于這位兩度獲得“牡丹獎”文學獎的“多產才子”,周紅的贊賞之情溢于言表:“徐老師不僅是當下評彈屆的‘一支筆’,更是眾所公認的評彈界的‘創(chuàng)新先鋒’。他對傳統(tǒng)爛熟于心,又能準確抓住當代觀眾的興趣所在,將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結合起來。我們創(chuàng)作的一些新書目,比如《啼血杜鵑》,說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歷史故事,卻也有借古喻今的地方,故事是老的,觀念是新的,《杜十娘》《情探》,莫不如是。”從2013年“徐惠新周紅文化評彈鑒賞會”起,兩人的合作珠聯(lián)璧合。不僅創(chuàng)作新篇目,也對很多傳統(tǒng)書目做了審慎的改編。比如《聞雞起舞》,比如《杜十娘》,又比如《情探》?!拔覀儠鄰默F(xiàn)代人的審美、從人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傳統(tǒng),而不是依舊強調過去的階級評判概念?!?/p>
如今,“文化評彈”帶著荷花的悠遠清香,已漸漸滲透到很多人心中。在之后的幾場演出中,周紅和徐惠新還曾經(jīng)嘗試過將香道、花道一一引入演出之中。
“‘文化評彈’不僅僅是‘評彈文化’?!敝芗t說,“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它可以是影響生活方方面面的細節(jié)。傳統(tǒng)在氣質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我都愿意和它們進行一次對話。”周紅承認,這些大膽的嘗試,源于自己一直是個“不安分”的人。
“不安分”,可能是很多圈內人對周紅的評價,而周紅的這種“不安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評彈現(xiàn)狀的“不安”。兩年多前的一次評彈研討會上,一位國內知名文化學者談及對評彈的看法時說:“你們沒有本事就不要去創(chuàng)新,還不如把評彈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或許再等500年,會有一個有緣人發(fā)現(xiàn)她。”當時,坐在臺下的周紅心中冒出了三個字:“憑什么”?為什么只能等待?難道我們就不能做些什么嗎?周紅覺得自己不能“安分”。
這種“不安分”的心態(tài),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兩位恩師的教導。周紅是幸運的,無論是蒙師余瑞君還是余紅仙老師,兩位恩師都有一種開放的藝術心態(tài)?!八麄儚牟辉米约旱乃囆g觀點綁著我,而是希望我在習得傳統(tǒng)之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呈現(xiàn)方式。”周紅告訴筆者,余紅仙老師曾經(jīng)非常直接地對周紅說:“你的嗓子不如我,要是照著我的樣子唱,早晚是要唱死的?!?/p>
老師們?yōu)橹芗t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藝術心態(tài),然而,“找到自己的呈現(xiàn)方式”又談何容易!看似云淡風輕的周紅,也曾經(jīng)有過一段痛苦的經(jīng)歷——那段日子,整整十年! 從1998年到2008年,是周紅在書壇上風生水起的十年,演出頻繁,聲名漸著。然而,鮮花和掌聲背后,周紅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笆昀铮艺f的都是傳統(tǒng)篇目,像《描金鳳》《雙珠鳳》《珍珠塔》,走到哪里都受歡迎,可內心卻無比痛苦。因為,整整十年我的藝術幾乎沒有絲毫進步,相反,卻是在不斷地消耗、透支自己。”周紅一直堅持一種觀點,如果一位演員只是模仿、繼承前輩的唱腔藝術,而未能有自身突破的話,那么即使他的先天條件再好,至多到四五十歲,必然走下坡路。周紅也是這樣,那幾年里,嗓子動輒出問題,吃藥打針各種治療方式都成效不大,不得已聲帶開了刀,可是回到臺上,還是一唱就啞。周紅清楚地意識到,這樣下去,自己的藝術生命維持不了多久了。為此,周紅一直在尋找一種改變——唱法上的,更是理念上的。
有兩場演出,對后來“文化評彈”概念的誕生影響很大。一次是周紅觀賞譚盾的《水樂》演出,“當時周圍坐了很多音樂學院的專家,也有些人罵,但我覺得深受啟發(fā)——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卻可以用這種方式呈現(xiàn)。那么,評彈的呈現(xiàn)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改變,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一桌二椅呢?”還有一次是周紅自己在臺灣的演出經(jīng)歷。演出是由臺灣著名文化評論人林谷芳策劃的,匯集了兩岸各劇種的代表藝術家?!罢麍鲅莩鲋挥幸粋€內容——《紅樓夢》中的‘葬花吟’,用各種不同形式演唱。”周紅回憶說,當她一個人抱著琵琶走上舞臺時,臺下兩千觀眾,鴉雀無聲?!胺路鹫麄€劇場、整個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只有一個林黛玉”。這樣的感覺,是從未有過的。對比國內的書場,周紅說,很多老聽客其實是把書場當成一個交友的場所——你在臺上唱,他們在臺下聊天——有時候,我們在臺上唱得聲情并茂,臺下已經(jīng)開始打呼,那種挫敗感,是無法形容的。但是,臺灣的這場演出,讓周紅重新感受到了藝術的尊嚴、藝術家的尊嚴、文化的尊嚴。“文化評彈”四個字,漸漸在腦海中有了一個雛形。
出人意料的是,就是“文化評彈”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一經(jīng)提出就遭來眾多冷嘲熱諷:“難道只有她周紅有文化?我們都是沒文化的人?”有同行這樣諷刺。最高580的票價也成為非議的焦點:“周紅到底想干什么?像她這樣吊起來賣,到底還要不要為人民服務了?”
旁人的議論周紅可以當做耳邊風,可是好友們的關切提醒,卻不能不讓周紅思考。而當時評彈的普遍票價是5元,鄉(xiāng)音書場定價最高,聽一場也不過15元。周紅最默契的搭檔、“文化評彈”的合作者徐惠新問她:“你知道你的票價是原來的幾倍嗎?票子賣不掉怎么辦?”幾倍?周紅真的沒多大概念,她想的只是如何讓自己的“文化演出”值得起這個票價。當時,周紅自掏腰包拿出了11萬,心里做好了最壞的打算——11萬血本無歸,全部賠進去?!爸辽伲乙矅L試過了,死心了?!迸c此同時,周紅還有一個別人很難理解的“壞習慣”——絕不送票,無論領導好友,要看我的演出,請自己買票入場?!澳呐乱粡埰倍假u不掉,哪怕演出時面對一個空場子,我也不會送票,因為,那是對購票入場的觀眾的不尊重”。周紅很執(zhí)拗,但也很堅定。
抱著這樣決然的心態(tài),第一場演出正式拉開了帷幕。雖然之前雄心壯志,但周紅心中不無忐忑。演出現(xiàn)場,有一位外地的老師特地買了第一排的票來看。演出結束,周紅連夜打電話給老師,問的第一句話是:“您覺得580的票價值不值?”“值!太值得了!”老師激動地說。“我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事后,各方面的反饋也都證明了周紅的成功。最讓她感到開心的,是微博上一位80后白領聽客給她的留言。這位可愛的女孩告訴周紅,自己自小是個評彈愛好者,但在辦公室,她從來不敢說出自己的愛好。因為,在同齡人的眼中,聽評彈的都是那些七老八十的老頭老太,書場就是可以大聲喧嘩、隨便嗑瓜子的茶館店?!翱墒?,今天您讓我終于可以揚眉吐氣地在辦公室里說一句‘今晚我去聽文化評彈了。’您讓我覺得聽評彈特有腔調,您下次什么時候再演出?我要邀請同事一起來?!敝芗t說,她就是要讓評彈有“腔調”,讓聽評彈變成一件有檔次的事情?!捌鋵崳缭诮夥徘?,評彈的觀眾就分很多檔次,有價格低廉的大眾書場、茶館,也有高端的。我們的老先生出入仙樂斯這樣的書場,都是頭勢煞清、長衫簇新,一絲不茍的?!敝芗t說。今天,社會多元化了,演員為什么不能多元化?為什么到了今天,就不能做高端的評彈演出了?難道那些高端聽眾就不是人民大眾了?“我就是要通過影響一批有文化的聽眾,再借助他們的影響力,影響更多的聽眾?!?/p>
“香遠益清”的演出是一次嘗試,周紅做得很累,因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甚至在演出前,一邊化妝,一邊還在接洽票務的事情”。但即使如此,也有不少朋友通過各種形式給予周紅支持。演出時臺上擺放的整套的明式家具是一家紅木藝術館免費借的,館主和周紅是第一次認識,只是聽說周紅要搞文化評彈,立刻表示無條件支持。一開始,周紅有些擔憂:明式家具售價都高達數(shù)萬元,萬一運輸途中發(fā)生損壞怎么辦?沒想到對方爽氣地說:“弄壞了我們自己修,你不用擔心。”這句話讓周紅大為感動,原來,真的有那么多人,愿意為了文化而無私付出。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嘗試,隨著文化評彈的連續(xù)演出,關注的人越來越多,而合作者的道路也漸漸龐大起來。“我們的影響力是慢慢擴大的,觀眾群也一直在向年輕化發(fā)展,這是個好兆頭。不僅如此,有很多人主動和我聯(lián)系,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這其中,也絕大部分是年輕人。”現(xiàn)在,周紅、徐惠新身邊有了一群充滿熱情的“同道中人”。每每說起他們,周紅都會用兩個字形容:“可愛”。周紅依舊記得,“相思一水遙”的時候,導演俞鰻文連夜趴在東藝的舞臺上,用一顆顆紅豆裝飾第二天的演出地面?!八麄兯龅囊磺卸疾磺蠡貓螅皇菫榱宋覀児餐哪繕恕盐幕u彈做好?!?/p>
對于“文化評彈”,周紅徐惠新將它視做一顆珍貴的種子。“我們希望文化評彈不僅僅是曇花一現(xiàn),我們要堅持下去,慢慢地,把影響散發(fā)出去?!庇谑?,便有了2014年的“相思一水遙”,有了前不久的“琵琶·紀”。每一次演出,周紅都會有所突破,他們推出了演出???、明星片、郵票……也讓文化評彈的展示原來越全面。
周紅說,相比于2012年的那次突破,現(xiàn)在她更愿意采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廣文化評彈。每次都會多做一點點,有一點新的不同,慢慢地積累起來,便會有一種新的境界——這種優(yōu)雅端莊和從容不迫,或許也正是評彈最迷人的氣質。
周紅有很多朋友,尤其有很多“跨界”的好友。除了對她產生過很深影響的林谷芳教授外,臺灣的南管藝術家王心心、二胡名家馬曉暉、歌唱家王維倩,以及滬上知名主播文化人淳子、夢曉等都是她的好友。在周紅看來,藝術需要博采眾長,那些成名成家的老先生們,哪一個不是吸收了各種藝術之精華——麗調中有民歌小調的成分,薛調有舒伯特小夜曲的旋律?!拔沂且粋€眼高手低的人?!敝芗t說,她從不認為“眼高手低”是一個貶義詞?!把劢缫欢ㄒ撸吹玫?、看得懂好的東西,如果連看都看不到,還談什么創(chuàng)作呢?”2014年的“琵琶·紀”就是這樣一次跨界的演出。臺上三把琵琶——來自日本的薩摩琵琶鶴田派傳人巖佐鶴丈,中國臺灣的王心心,還有一位就是周紅。三把琵琶,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穿越1200年的歷史?!拔覀兒蛶r佐先生語言不通,但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彼此了解,這種靈犀相通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边@樣的經(jīng)歷讓周紅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只有當你看到了不同的東西之后,才有能力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從而去發(fā)展、去創(chuàng)新。
“如果自己不努力,誰都救不了你?!痹?jīng)有一次在臺灣,周紅去拜訪林谷芳先生,正巧有兩位臺灣的傳統(tǒng)藝術家也在,他們向林先生發(fā)牢騷,抱怨傳統(tǒng)文化不受重視,沒有官方的贊助。林先生當即回答了三個字——憑什么?憑什么別人一定有義務來幫助你?你的藝術一定是社會必須的嗎?“憑什么”這三個字給周紅觸動很大。“回家來我就想,建國之初,我們國家就有300多個劇種,現(xiàn)在剩下100多個,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名存實亡。但是社會依舊在前進,電影、電視、網(wǎng)絡不斷發(fā)展,誰都只會覺得文藝越來越豐富了。說好聽點,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但是事實是,如果有朝一日評彈真的死了,人們也不過嘆息幾聲,生活依舊繼續(xù)?!彼?,周紅說,與其一天到晚指望“救濟糧”,還不如想想自己該做什么,不要到我們這一代人謝幕的時候,被觀眾問一句“你們給子孫后代留下了點什么?!”
周紅一直很心儀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評彈氛圍。那時候的說書先生頭勢煞清、長衫瀟然,出入仙樂斯等高檔書場,風靡程度遠超今天的“長腿歐巴”。那時候的評彈,是上海灘最時尚的高雅藝術,是紳士名媛文化交流中最經(jīng)常提及的東西,讓“好聲音”“夢之聲”全都相形見絀。評彈優(yōu)雅從容,舉手投足皆是故事。而周紅要做的,就是將這種雅致的生活方式通過評彈再尋找回來?!霸u彈是傳統(tǒng),更是時尚。我們在臺上,一段書、一句唱、一個眼神,臺上的一枝花、一爐香,一盞清茶,都是有感情的,它們是一個整體?!彼裕芗t說,文化評彈,不僅僅是評彈文化或是曲藝的呈現(xiàn)方式,“她應該可以代表上海,是一種文化傳承,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這種“文化”“態(tài)度”,是永遠不會過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