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向紅
帶著語文去旅行
●余向紅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里安排了四個語文綜合性學習,分別是五年級上冊的《遨游漢字王國》,五年級下冊的《走進信息世界》,六年級上冊的《叩響詩歌的大門》,六年級下冊的《難忘小學生活》。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老師們或者以上公開課的形式來呈現(xiàn),或者直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來完成,或者讓學生當作家庭作業(yè)來完成,或者作為一次課外活動指導學生完成。不論哪種方式,都是把一個主題當成任務在課內(nèi)或課外短時間完成。
語文教材里設置綜合性學習是為了落實“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基本理念,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和評價這一學習內(nèi)容呢?相較于教材里的其他課文,開放性是綜合性學習的主要特點,學生是不是跳出了傳統(tǒng)的教材和課堂來學習語文,應該是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落實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另一個評價指標,我覺得是時間。
從目前語文教材里設置的四個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來看,《遨游漢字王國》和《叩響詩歌的大門》是比較好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而《走進信息世界》與《難忘小學生活》更適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而非語文綜合性學習。不論是哪個主題,我覺得都不是短時間、幾節(jié)課、一個活動就能夠完成的,因為短時間完成的是活動,不是綜合性學習。一次綜合性學習,至少應該貫穿于一個學期的始終。以《叩響詩歌的大門》為例,開學初,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本學期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要求;整個學期中,學生自主或合作進行詩歌閱讀、朗誦、理解、表演、賞析等方面的學習,教師則定期組織交流;學期結(jié)束時,教師組織一次圍繞詩歌的語文綜合性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唱、演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這樣組織,學生應該能真正聽到叩響詩歌大門的回聲。如果在幾節(jié)課的時間內(nèi)匆匆完成學習內(nèi)容,學生叩是叩了,但是真的叩響了嗎?真的有回聲嗎?我不敢肯定。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上,《56號教室的奇跡》的作者雷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雷夫堅持把莎士比亞的作品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他會在每學期開始時布置學生閱讀莎士比亞的某部作品,然后在一個學期中和學生一起閱讀、賞析、交流、理解這部作品,學期結(jié)束時跟學生一起把這部作品改編成一場舞臺劇并公開演出。這樣既展示、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讓學生形成了愛好閱讀的習慣,這種習慣對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
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單純是為了學習和掌握某種語文知識,而是要借這個知識的窗口,讓學生養(yǎng)成用“語文”的方式看世界、看生活的習慣。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急功近利和追求圓滿是不行的,有耐心、始終伴隨很重要。我的孩子在上大學,有一天他跟我說:“媽媽,你說一首詩多好多美時,我怎么就是感覺不到好在哪兒呢?”兒子的話引起了我的反思,不管是他學習的教材里,還是我給他買的、帶他讀的讀物里,詩歌始終有一席之地,他怎么就感受不到詩歌的美好呢?這一方面或許是天賦使然——確實有些人天生對文藝作品不敏感;另一方面顯然是學習不夠——他確實多次叩過詩歌的大門,但因為匆匆太匆匆,大概從來沒有聽到過回響。如果在他的學習生涯中,有一位雷夫這樣的老師,帶領他們開展一個學期《叩響詩歌的大門》這樣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對于詩歌之美,他還會這樣迷茫嗎?
我覺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是為了打破語文學習的藩蘺,即讓教師籍此帶領學生開展一次語文學習的長途旅行,而不是進行一次熱熱鬧鬧的春游,也不是走到哪兒算哪兒的流浪。一節(jié)指導課上得好壞,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如何,甚至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都不能作為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要因素,圍繞合適的主題、長時間的堅持、采用開放的語文學習形式和內(nèi)容才是最重要的。做到這三點,語言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就達到了吧!
(作者單位:紅安縣教研室)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