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會東縣鉛鋅鎮(zhèn)岔河小學 李榮柱
今年的11月13日對我來說是一個印象深刻的日子,在這一天,我有幸參加大橋區(qū)域中心校送課下鄉(xiāng)活動。在觀摩課上聽了周大輝老師的作文課——體驗式作文教學。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節(jié)印象深刻的作文課。下面結(jié)合周老師的課堂,就作文教學談幾點個人的思考。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比如有人會說作文課要讓學生自由的表達個性。所以作文課只要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有東西可寫就行了。作文課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尋找寫作內(nèi)容,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有米就成炊”何況我們的學生未必人人都是巧婦。作文課“找米”容易,“成炊”難。就拿這堂體驗作文課來說,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親身感受、體驗在過程中自己的緊張、期待、疑惑、豁然……又如何寫好這些不同的的情感呢?這恰恰是我們要教的,也是這堂作文課的本職工作。
我們來看周老師的這堂課,他也一直在幫學生“找米”,周老師假借“天才試卷”,巧妙地完成了幫助學生“找米”的過程。上課開始周老師告訴學生要在課堂上進行一次特殊的考試,通過這次考試來檢測學生自己是不是天才。時間只有3分鐘,要完成20道題。當學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質(zhì)上的準備后,周老師鄭重地把天才試卷發(fā)了下去,然后學生開始認真的答題。3分鐘后,周老師開始詢問學生的完成情況,學生完成的題數(shù)不等,但就是沒有一個學生全部做完了這份天才試卷。這時周老師開始帶領學生讀題。第三題是“請你認真把后面的題讀完”,周老師問“你們把題都讀完了嗎?”“沒有?!庇谑侵芾蠋熥尨蠹以侔押竺娴念}都讀一遍。當讀完到第20題時,所有的同學都發(fā)出了驚嘆聲。原來第20題是“如果你已經(jīng)讀到20題時,請你只完成前面兩道題”。這時周老師開始引導學生回憶從老師上課開始說要考試時,自己的心情是怎樣的,緊張、期盼、激動……看到試卷的題時,心里有什么樣的想法。當老師叫你停筆時,你的心情怎樣,想了些什么,是失望、傷心……當老師讓你們讀完題的時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是懊惱、責備、失落……最后讓學生把考試過程寫下來。整個“找米”過程貫穿始終。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周老師把作文的寫作技巧和方法滲透進去,了無痕跡。他不是像我們的作文課“先找米,然后讓學生自己成粥”而是“邊找米,邊成粥”。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指出了寫人寫事同樣可以抓住語言、動作、心理等多角度進行細節(jié)刻畫的寫作技巧。把找米與成粥,融為一體。
通過“一件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細節(jié)”等作文的基本要求和寫作技巧,周老師不是硬塞給學生,而是融合在學生選材、構思、習作實踐和評析中,這種“無痕的寫作技巧”的教學方法,真是高超。
寫作文需要技巧,作文課就應該教會學生寫作的技巧。
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都認可的。但是寫作技巧如何教的問題,就各有各的說法。有人喜歡“邊讀邊寫”的讀寫結(jié)合;有人欣賞“作后點評”的技法教學。我們都知道讀寫結(jié)合是以模仿范文為主體,過于機械,遏制了學生的個性與寫作的自由。作后點評也就是不上作前指導課,但不上作前指導,課堂里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會寫的學生吧,他們怎么辦?要知道小學生是很難通過老師點評某一個同學的作文來獲得啟發(fā),而自覺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實際上作前指導和作后點評都非常的重要,兩者是相輔相成、前后呼應。這個前后呼應的過程,就是學生習作能力有效提升的過程。沒有“作前指導”學生不得其方法;沒有“作后講評”學生不領悟其法。
那如何把這兩者有效的結(jié)合起來呢?從周老師的課堂和專題中可以看出,其實就是先出示自己寫的一篇范文,引導學生鑒賞范文,明白此次的目標。當然他并非直接地讓學生模仿范文的開頭、結(jié)尾和修辭方法。而是先引導學生怎樣寫好這次作文,因為在這之前學生對這堂特殊考試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之后周老師又引導學生來口頭評析這篇作文。這樣“事情、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感想、細節(jié)”等這些習作的寫作技巧就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載體,空洞的技巧就變成了一個個的實體文字。學生就能把學到的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因為周老師沒有嚴格地要求學生按照范文的格式來寫,反而引導學生一起從自身的體驗中,提煉了一些優(yōu)美的題目和范文中的寫法。所以范文沒有束縛學生的自由,而給了學生寫作的拐杖,慢慢的就會走了。
從周老師的作文教學可以看出,“范文”就是“方法和技巧”的載體。一篇好的范文,好過老師千言萬語的指導。不論“作前指導”還是“作后講評”,都離不開范文。否則,我們的所有方法,都會變得空洞、抽象。尤其是我們農(nóng)村的小學生的習作課,本身就是從不會到會的模仿過程,他們需要借助范文的引路,才能上路。當然,選好、用好范文,是需要我們老師用心琢磨的。
周老師在作文專題中也提到過,閱讀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是學生獲得范文的途徑之一。提倡“無活動不作文,無閱讀不作文”。因此,我認為學生可以從讀中學到“怎樣寫”,讀寫結(jié)合,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新編教材更注重于單元整合,從單元前的導語到課文,到語文園地中的作文訓練緊緊圍繞著單元的專題而安排,可以說是“前面有布置,中間有鋪墊,后面有落 實?!边@ 樣,對學 生 的習 作 訓 練 就 提 供 了有 利的條件,每學習一篇課文,引導學生對作者是如何進行布局謀篇的及寫作的特點和方法進行剖析。理解作者是如何巧妙選材把所描寫的對象寫具體而生動的。只要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就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汲取寫作的技巧。此外,在閱讀教學中還應加強朗讀與背誦的訓練,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并鼓勵學生大量地閱讀課外讀物,指導他們學會摘抄書中的優(yōu)美詞句和精彩片段。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大膽運用這些好詞好句相信學生的作文會有所進步的。
總之,作文教學要回到模仿經(jīng)典的道路上來,不要再沉迷于:寫前讓孩子“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新,寫后再拿刀對孩子的習作“千刀萬剮”的修理。但模仿,絕不是簡單機械的,而應用經(jīng)典的范文引領學生習作的起步,從而讓學生走上寫作的愉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