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開縣教師進修學校 廖紀元
遇見·未見
?重慶市開縣教師進修學校 廖紀元
“師傅,這篇課文該教什么嘛?”“師傅,我發(fā)了篇文章在你郵箱,抽空給我修改一下喲!”“師傅,給我推薦幾本好雜志吧!”……每當一聲聲“師傅”在我耳邊響起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我未曾謀面的“導師”來。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雜志上讀到了周一貫先生有關“研讀”的系列文章,這讓迷茫中的我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走出“問讀”圈的路徑。之后每個月,我都會將雜志借來,抽時間到幾公里外的場鎮(zhèn)上將文章復印下來,作為資料保存。我每天都反復研讀周先生的“研讀”文章,仔細領會,然后在課堂中進行嘗試,我的課堂形態(tài)因此變化很大。這是我第一次“遇見”周一貫老師,我深深地喜歡上了他的文章,將他當成了心中的師傅。
后來,我給周一貫先生寫了一封信,咨詢他的專著有哪些。在那個年代,別說村小,即便是中心校,也沒有網絡。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山村里,很少走出大山,書信成了唯一能聯(lián)系周先生的途徑。沒想到,周先生很快就給我回信了,信中介紹了他的部分專著。我通過郵局先后郵購了周先生的《語文教學優(yōu)課論》《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研究性閱讀教學探索》《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教學經典設計》《小學語文優(yōu)課精彩片段評點》等專著。周先生的著作深入淺出,好讀、好學、好用,我總是不斷地從中汲取營養(yǎng),然后實踐于自己的課堂,在實踐中又生出許多感悟,也試著將它們寫出來,學習“筆耕”。
2004年,我從村小考調到了縣城一所小學任教。到了縣城,視野開闊多了,信息順暢多了,但我研讀周先生的作品和學習“筆耕”的習慣沒有變。學校訂閱的專業(yè)雜志比較多,我是每期必讀,只要遇到周先生的文章,讀后一定要復印下來進行保存?,F在,我的書柜里已有厚厚的幾大摞了,這是我的“財富”。在周先生的“指點”下,我的課堂更實在了,我的研究更“語文”了,也有不少“豆腐塊”見諸報刊雜志了。我沒機會當面聆聽周先生的教誨,但我又無時無刻不在接受他的指導。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導師。周先生的弟子無不頗有建樹,名震一方,周先生都不知道還有我這么一個愚笨的編外弟子存在呢。
周先生在紹興進修校工作時,辦了一個名師研修班,沒幾年,該班的學員都成名成家了。能跟隨周先生學習,是我神往的事。2006年,我調到縣進修校工作,也想給年輕的教師搭建成長與發(fā)展的平臺,也想模仿周先生辦一個類似的名師研修班??上в捎谧陨砟芰鸵恍┢渌?,此事最終成為泡影,這也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和永遠的不甘。
雖“遇見”,卻“未見”;雖“未見”,卻早已“遇見”,周先生的學識、人品、精神無聲潤澤著我,影響著我。遙祝我心中的導師——周一貫先生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