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淺談如何利用思品課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內(nèi)涵大致有兩點:一是個體與社會的契合和諧,有良好的適應能力;二是自身心理機能的健康發(fā)展。我在近幾年的小學思品教育實踐中,將之細化成智力正常、熱愛學習、有一定思想覺悟、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個性健全、自我悅納等5個方面,并結合我的少先隊教育實踐工作,進行針對性運作,取得了一些成績與實效。
課堂上我力求使學生智力達到或高于同齡人的一般水平,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思考問題不脫離要求。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操作能力發(fā)育正常。
實際教育顯示,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存有差異,表現(xiàn)為 “兩極分化”,優(yōu)等生智力發(fā)展順利,后進生則顯出遲鈍。我在思品課教學中采用了 “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因材施教,倡導“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jù)后進生感知速度慢,視覺與運動協(xié)調(diào)差,記憶力保持差的一般特點,進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降低要求,讓他們 “跳起來摘果子”,并耐心鞏固,不是一蹴而就。同時,千方百計調(diào)動一切有利于智力發(fā)展的積極因素,如表揚、關愛、教給記憶與觀察的方法、爭取家長的支持配合等。此外,思品課上我還經(jīng)常開展“問題小辯論”、“亮絕活”等活動,開發(fā)學生智力。對個別智力障礙學生,同樣付之以極大熱情,根據(jù)原有基礎和智力實際,編寫個別教案和教學計劃,抓反復、反復抓,力爭使其大腦由開 “小竅”到開 “大竅”。
為了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能按時、按質(zhì)、按量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熱愛學習,喜歡取得好成績并為此而付出努力。思品課上,我首要做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渴求知識的興趣。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nèi)部動力,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自覺的把自己的學習同長大了做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聯(lián)系起來,由此產(chǎn)生責任感,并以極大的熱情、堅強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努力去刻苦鉆研、克服困難。這方面的教育,我常用典型引路、主題討論、寫信交流等形式進行。在課上某些同學認為學習是為了多賺錢,當 “大腕”。我在課上開展了一次以 “長大的我”為主題的討論,通過同學們的你辨我論,我論你辨,最終得出 “做一個心中有他人的人”的共識。
思品課教學中,我注意運用電教媒體、體態(tài)語言、編課本劇、創(chuàng)設情境等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探索出 “課端激趣——課中持趣——課尾延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愉悅、輕松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從而熱愛學習思品學科知識,樂于完成學習任務,使思品教學順利達標。當然也有個別厭學者,其個性心理表現(xiàn)為情緒沮喪、缺乏自信心、思想方法絕對化。對厭學者我采用 “手拉手,交朋友”的方式,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生,讓他們接納我,從而樂于聽我 “傳道、授業(yè)、解惑”。我還和問題學生 “通信”,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遵守紀律,愛護公物,能注意以集體的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愿意學習先進。使學生自我意識、思想覺悟初步發(fā)展。
小學生具有一定思想覺悟,涉及到生理、環(huán)境、教育及實踐活動等諸多因素,相關于家庭、學校、社會各個領域。依據(jù)小學思品課的道德要求和規(guī)范,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勤奮學習、遵守紀律、助人為樂、艱苦樸素等行為習慣及表現(xiàn),都是良好的品德。教育者要從小啟迪學生思想,凈化孩子心靈,基本途徑就是啟動思品教學,進行正面引導,同時尋求教材中思想教育的滲透點,實現(xiàn) “教書”與 “育人”的辯證統(tǒng)一。
根據(jù)小學生心理健康在思想覺悟形式上的要求,我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了 “三自三好”教育,“三自”即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評價;“三好”即做好學生、好孩子、好少年。紀律是為了維護集體利益,并保證工作和學習的正常進行而制定出的要求每個成員遵守的規(guī)定、條文。每接手一班的思品課,我都要組織、引導學生們制定出 《班級管理細則》,以約束和規(guī)范學生思想和行為,并定期評價,表揚為主。對缺點和問題采用和善的態(tài)度、懇切的話語給以關懷和指點。在思品課的紀律教育上,不但要求學生在校做個 “好學生”,還要求他們在家做個 “好孩子”,在社會上做個 “好少年”。
指導學生能團結同學,相互幫助,能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喜歡和同學游戲,并遵守游戲規(guī)則。引導孩子們合群,熱情,不挑撥是非,不搞小團體。避免獨生子女常見的自我中心、任性、愛占上風等習性。
同一個班集體內(nèi)的同學,雖然學習活動整天在一起,但由于興趣愛好、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的不同,人際之間存在著親切與疏遠、競爭與合作、友好與對立的現(xiàn)象,這些都是同學之間心理上距離遠近的表現(xiàn),都具有情感色彩。在思品課中,我特別注意學生之間的非正常人際關系,其主要表現(xiàn)有4種:一種是組成小團體友伴群,一種是男女生彼此對立,一種是相互妒忌,一種是對任課老師存在“敵意”。不妨擇其第一種略加例談。
群體有正常與非正常之分,非正常群體是班級的消極因素,其成員多為思想或?qū)W習上的 “問題者”。我在執(zhí)教去年畢業(yè)班的時候,班上曾有一些同學迷上了流行歌曲,上課時小聲唱,下課后大聲唱、群體唱,聚集在一起不加選擇的學唱流行歌曲,并自詡為某某派歌手。對此,我沒有過多的批評與渲染,而是向他們透露了一個秘密——利用一節(jié)思品課,搞一次卡拉OK大家唱,看誰唱的好,眾“歌手”皆摩拳擦掌。我又提出要求,必須選唱 《春天在哪里》、《讓我們蕩起雙槳》等十余首歌曲。一些學生告訴我,“歌手”們都在練唱我推薦的歌曲,準備一展歌喉。比賽那天,全班擊掌叫好,我也為之喝彩!接下來,我放了一段流行歌曲,學生聽不懂唱的是啥名堂,都嘩然而捂住耳朵,“歌手”們面面相覷,自然明白了我的用意。我慎重的給他們授了獎,并送上一句 “讓鼓勵人向上的歌聲伴你們學習、成長!”的贈言。其余3種非正常心態(tài)也靠我的 “說功”和“妙計”調(diào)節(jié)成功。
從本質(zhì)上教育學生能悅納自己和別人,待人誠懇正直,愛護集體,有上進心。
個性是指一個人在其先天素質(zhì)上,通過后天的實踐活動所形成起來的,而又不同于別人的,比較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點。小學生健全個性的形成是關于生物因素、環(huán)境因素、實踐活動和自我教育,是其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針對獨生子女教育難這一社會公認的突出問題,我在思品課教學中有選擇的確定5個方面的“教育點”,即艱苦樸素、關心他人、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熱愛勞動,這5個方面正是他們身上所欠缺的,需要教育者為之矯正的共同傾向。如:挑吃挑穿、不愛惜物品、不尊重長輩、任性、懶散、一切一我為中心,聽不見別人的意見與建議、執(zhí)拗、逞強等。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個性,還不能忽視上進心的錘煉,要引導他們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與生活上的一切。上進心的保持要持之以恒,不能因一時的困難與挫折而停滯不前、消極泄氣、偃旗息鼓、甚至自暴自棄。要教育學生永遠揚帆向前,做學習與生活的主人。我在各班都設立了 “悄悄話信箱”,并在全校舉辦了“我的煩惱”征文,把握學生心態(tài),教育學生悅納自己、真誠待人。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的教育生涯中不斷的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她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痹谛W生個性發(fā)展中固然需要協(xié)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但思品教師本身責無旁貸。今后,我將加倍努力,為了孩子們的成長,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yè),付出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
陳寶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