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輝
在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語文課到底怎么上?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具有十幾年教學生涯的我,對此心中一片茫然,不好作答,因為“教無定法”。我總結這些年來的教學經驗,分析教學得失,認為以下幾方面是一堂好語文課所必不可少的。
一、設計好導入語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導入新課是一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的藝術。教師應精心設計好開場白,把學生的注意力由“下課”較快轉移到“上課”中,并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順利地進入本節(jié)課內容的教學。下面是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兩個例子:
1.用實物輔以提問,導入新課。
如教學《犟龜》時,我拿來事先準備好的教具:一個裝半盆水的臉盆、一只烏龜。首先,我提出問題:誰給大家介紹這種動物叫什么?學生情緒高漲,異口同聲地回答:烏龜。接著我把烏龜放入盆中,并讓學生觀察它有哪些特點?幾十雙眼睛一下子都關注在水盆里。學生的回答如下:烏龜會游泳、會潛伏水中、會翻跟斗…… 答案各種各樣,此時我開始把話引入正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烏龜在盆中很不聽話,老想著從盆里爬出來,雖一次又一次都失敗了,但它并不放棄機會。從這里我們還可看出它具有什么特點呢?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老師,這只烏龜它不怕失敗,有韌性,持之以恒,堅持到底。聽到這樣回答,我心里很高興,趕緊導入本篇課文:對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犟龜》中烏龜?shù)奶攸c——犟。下面我們看課文……
2.用音樂導入新課。
在學習小說《空城計》時,我先播放楊洪基演唱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雄壯有力、氣勢恢宏的旋律一下子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甚至有幾個學生跟著唱起來。欣賞完歌曲,我說:“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下面誰愿意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故事的內容……”于是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教學中。
二、借助豐富情感,演奏“主題曲”
導入新課后,教師就進入課堂內容的教學。但有一點值得注意,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它不僅是知識的認知活動,更是豐富的情感活動。特級教師于漪在談語文教學時強調:民族的睿智沉淀在民族的語言中,教母語也是在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是課堂上的表演藝術家,必須具有“興奮豪邁之情,崇敬贊美之情,辛酸痛苦之情,憎惡憤慨之情……”這樣才能把課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哀愁、《孔乙己》的悲涼、《南京大屠殺》的憤怒、《水調歌頭》的豪放,一一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有所感悟,如此學生就能更深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并在習作中將這種感情釋放出來。
例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我設置了師生互動的話題: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么?林沖的性格有哪些特點?有怎樣的發(fā)展變化?為了讓學生了解林沖思想性格的發(fā)展歷程,我介紹了高俅、林沖的為人,以及他倆之間的矛盾沖突,用激憤的語言講述林沖的“冤”和“怨”,使學生的思緒很快進入預設的思維空間,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引領到主人公的那種“有冤無處訴”的悲憤絕望感情氛圍之中,使大多數(shù)學生揣摩“官逼民反”的主題。就在這個時候,“計劃外”的異動出現(xiàn)了:部分學生對林沖表示不解,林沖本是京城八十萬禁軍教頭,竟然對高俅一再忍讓;有的學生甚至指責林沖辱沒“豹子頭”的綽號……對此,我先肯定了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合理性,然后同他們一起探究林沖性格的成因:作為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教頭,難免對統(tǒng)治者心存幻想,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難免一再想忍辱為安。使學生了解到委曲求全、逆來順受才是林沖原來性格的主流,沒有高俅一伙的一逼再逼,林沖是不會主動同官府決裂的。正是因為這樣,林沖之反,就更能凸顯主題。
通過這樣師生的情感互動,師生對“官逼民反”的主題體會就更深刻。
三、適當訓練,奏好“尾聲曲”
語文課堂不是教師唱獨角戲,不是教師“滿堂灌”,教師應把較多時間留給學生,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新課講解后,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習題讓學生當堂練習,這樣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可讓學生“溫故知新”。例如我在授完《駱駝尋寶記》,給學生出了一道思考題:駱駝在尋到寶貝之后,你認為它會如何利用自己千辛萬苦找來的寶貝?從此以后,沙漠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幾分鐘后,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答案千奇百怪,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大大提高。教授完《憶讀書》,我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作者冰心一生看過很多書,這些書籍給她許多知識和人生道理,學生除了在課內學到了文章外,在課外肯定也看過許多,現(xiàn)在請大家把自己看過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名及它的內容概括寫出來,并在后面寫上讀后的感受。接下來,我讓學生在班里交流各自所寫內容。通過這場交流活動,大家互相促進、互相補充,有的聽到以前沒看到的,有的則提高了以前沒有的課外閱讀興趣。又如教授完《孔乙己》課,我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孔乙己后續(xù)》,讓學生猜測,想象孔乙己最后的結局究竟怎樣。學生在續(xù)寫時就會以自己的感覺、知覺再次地觸摸孔乙己的全部不幸———那屢遭嘲諷的尷尬;那在成人世界中的孤獨凄涼;那只能在孩群中找到的些許寬慰……如此,學生就能與孔乙己一同身受其苦,心感其悲,才會對孔乙己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性格感同身受,才能更深刻地了解悲劇的根源,最后學生對孔乙己的同情、批判等情感才能被激活,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教無定法,學無定律”。語文老師可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學生學到知識,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堂好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