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一中 劉 丁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講、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低,學生厭學。
那么,怎樣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呢?筆者認為,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自己與其他同學相互交流就可以掌握的知識,老師就不要再講了,只需從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問題加以引導,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更進一步即可,變“課堂”為“學堂”。筆者在過去的一年多的時間內嘗試使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現將有關實施的原則、方法等做具體的介紹。
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組建學習小組,要使各個小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證各小組開展公平競爭。小組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由5~6人組成;分組時要求小組成員在性別、個性特征、才能傾向、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異,以便學習時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和優(yōu)勢。
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行為表現、發(fā)展?jié)摿?、學習成績等),將全班學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個層次。依照每組6人的原則,每組都有兩名A層次的同學(兩個人優(yōu)勢學科不沖突)、兩名B層次的同學(兩個人優(yōu)勢學科不沖突)和2名C層次的同學組成。同時注意學生的性格因素對學習的影響,活潑型學生與內向型學生結合,以增強小組的活力。
前后是相同程度的“學習對子”,左右是不同程度的“幫扶對子”。每三天小組整體由前到后、由左到右調整座位。
組長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組長應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他應當是本組的學習骨干和積極分子,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第二,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第三,愿意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幫助。
組長即是小組的核心,又是老師教學的幫手。組長要給組員分配學習任務,檢查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所分配的任務是有差別的;其次,在課堂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中,組長不但要幫助其他同學,還要組織本組同學積極討論,每個組員都要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三,組長還要在課堂上及時提醒組員注意力集中。
在對組長進行培訓后,布置下節(jié)課堂講解的內容,要求組長提前做題,然后分配給組員要講的習題。老師組織各組討論,小組討論控制在25—30分鐘。要注意每位組員必須完成自己的任務,積極發(fā)言,并且學會傾聽。組長追問答錯的同學進行鞏固。運用小黑板進行演算、討論、展示。老師巡視了解各組討論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個別問題直接解決,普遍問題統(tǒng)一解決。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主要有兩種:組內互助和組間互助。其中,組內互助又可分為“小組討論型”和“一對一型”。
前面所述“組內異質”的概念,即組內學生是有差異的,所以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學習的可能性。通過“小組討論型”的合作形式,每個組員積極參與,共同分擔學習任務,問題變得比較容易解決。大家在共同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反省自己的不足。即使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投入,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對于每個學生,其前后是程度相同的“學習對子”,左右是程度不同的“幫扶對子”,這樣就自然形成了在組內的“一對一型”合作形式。這種形式較“小組討論型”有更靈活、更方便的特點。特別是在課后,這種形式更具優(yōu)勢。
由于各組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同,但優(yōu)勢科目不同,所以會出現在同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各組討論問題的深度、廣度不同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老師引領,將某個組的討論方法、過程及結果作為樣板展示給其他組,并加以點評;二是通過老師的牽線,讓某個組的組員到其他組傳經送寶,這就是組間互助。
通過一年多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成績提高顯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教學模式對優(yōu)生和后進生幫助更大。
剛開始,一些優(yōu)生不愿意給其他同學講,認為是浪費時間而且對自己的提高幫助不大。筆者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其明白真正學懂的標志是用自己的語言將知識表達出來而且還要經得起別人的質問。幾次合作討論后,這些優(yōu)生變得越來越主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即鞏固了自己的基礎,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提高了很多,成績也突破了原有的瓶頸。
對于后進生來說,終于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有了幫助自己學習的小老師。自己的問題即使在討論中沒有解決,但很容易讓老師知道,于是迎刃而解。
任何課堂教學模式都不可能是萬能的,沒有一種教學模式可以取代其他模式的地位,關鍵在于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應視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選擇,有時可以優(yōu)化組合。
比如,當本節(jié)課的內容難度相當大,而且學生又沒有任何相關經驗時,怎么實現“小組合作學習”?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所以,選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有原則。
第一,可行性原則。選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做到內容可行。有些內容適合,如習題課、復習課。因為在這種類型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相關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通過討論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二,適度性原則。“小組合作學習”分配給學生討論的時間要適度,時間的分配可根據教學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老師一定要留有時間進行解惑和點評,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點睛之筆就在于老師的解惑和點評上。解惑是將各組討論過程中暴露的問題解答清楚,點評是對各組討論的成果及合作精神加以肯定。
第三,任務驅動的原則。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任務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課堂。課前組長分配任務,課中老師在不斷巡視的過程中發(fā)現新問題、布置新任務,課后學生有梳理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的任務?!靶〗M合作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老師的作用則是穿針引線的引領作用,而任務就是針和線。
總之,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接受“合作學習”這一新鮮事物,并且主動嘗試,當我們有了一定經驗后再做出辯證地、客觀地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