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第二中學 劉旭東
回首即將結束的學年,心里說不出的滋味,盡管努力期盼自己做到:回首往事,可以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事實總是和我的期盼差那么一點。
這一學年,對我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不僅搞一高二跨課。還接了高一的班主任。這一學年,在忙亂中,跌跌撞撞的一路走來,和不同的孩子們在一起,總是有不同的感受,感覺自己又成長了很多。經常受課堂上熱烈氣氛的影響,無論在高一還是高二,都會講很多課堂內容之外的東西,現(xiàn)在想想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充實的,孩子們內心也是有收獲的。
我接高二文科班歷史的時候,他們正好開必修三思想史的內容,這也是我本人比較感興趣的一部分。講到孔子和儒家思想,學生感覺思想史很枯燥,希望多講故事,可是高二的學生不能只是基礎史實的堆砌,我就結合了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加以發(fā)揮:提到《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先解釋了這兩句話的意思:君子能和各類人和諧相處,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小人習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tài)度。然后我就想到了儒家的中庸,易經的陰陽調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在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和諧不是簡單地屈從和隨波逐流,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承認別人的不同。之后我又舉例了我們的周恩來總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的精神,當年的“同”就是亞非國家之間有著共同的被壓迫被殖民的遭遇,“異”就是各國國情和意識形態(tài)不同。尤其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根本出發(fā)點是利益,要想有所聯(lián)合,就得“求同存異”。講完這些我又提到生活中一部分同學可以和各類人、周圍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承認不同同學的個別差異性,這是最難能可貴的。這樣的講解,學生不僅可以把古代思想史和近代外交政策聯(lián)系,更容易讓孩子們把課堂上晦澀難懂的思想史內容通俗化。就連平常不聽課的同學也抬起頭來,那一刻,我很開心,我知道孩子們確實在這一節(jié)課收獲了東西,也讓他們體會到歷史學習不是他們想象的那么枯燥。
課下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畢業(yè)十年,每天兢兢業(yè)業(yè),希望自己把每個歷史事件都能用最通俗的語言教給教會學生,很多時候急于求成,沒有承認學生智力水平和年齡、性格差異,對他們的認知水平過高或過低估計,導致教學效果總是出乎我意料。責怪自己的教學方式不好,自己的知識水平有限,面對結果耿耿于懷,“君子和而不同”,我在教學生的時候也在不斷反思自己,在知識上過度苛求孩子們,是不是就是正確的。每個人都有一顆向往美好的心,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只要他們有愛,有心,知識真的不是最主要的,不斷地成長才是走向成功的金鑰匙。“知易行難”,不管對于我還是孩子們,成長總是那么艱難,不斷地反思讓我與孩子們的相處日益和諧,或許我不是那個教出高徒的嚴師,可我體會了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快樂和充實,孩子們迫切需要的不僅有知識,也應該有一顆善良、體悟世界的心。在會考復習的過程中,我更堅信了這一點,孩子們都很努力的在復習,問題的人很多,還要了其它課讓我?guī)椭鷱土暁v史,可能他們的問題會很簡單,可能他們的收效和付出不成正比,可看到他們臉上洋溢的幸福和自信的笑容,我感到了深深的滿足。
我是教師,只是蕓蕓眾生中最普通的一個,我只是陪著孩子一同成長的那個伙伴。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一直堅持“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則,我們一起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