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潔 陶晶
新型抗精神病藥用于兒童分裂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探討
秦潔 陶晶
目的 探討奧氮平、利培酮以及喹硫平三種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在兒童分裂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抽選兒童分裂癥患者94例,3組患者根據(jù)其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奧氮平組(32例)、利培酮組(31例)以及喹硫平組(31例),使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測定3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使用副反應量表(TESS)測定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 奧氮平組患者治療效果最好,利培酮組患者次之,喹硫平組患者治療最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利培酮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低、喹硫平組次之、奧氮平組最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奧氮平等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兒童分裂癥患者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但患者不良反應仍然需要做好對癥處理。
兒童分裂癥;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
兒童精神分裂癥簡稱為兒童分裂癥,是當前較為常見的而一種兒童精神疾病類型,其病發(fā)率相較成年人精神分裂癥較低,同時在男女比例上相比差異也無顯著性,但是仍然會對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家庭幸福均造成巨大影響,及早治療是提高兒童分裂癥治療效果的關鍵[1]。本次研究將探討探討奧氮平、利培酮以及喹硫平三種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在兒童分裂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選九江市第五人民醫(yī)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兒童分裂癥患者94例,3組患者根據(jù)其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奧氮平組(32例)、利培酮組(31例)以及喹硫平組(31例),其中奧氮平組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7~18歲,平均(12.4±3.1)歲。病程1~24個月,平均(11.7±1.8)個月,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中陽性癥狀(24.1±6.6)分、陰性癥狀(22.7±6.7)分;利培酮組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7~18歲,平均(12.2±3.2)歲。病程1~23個月,平均(11.5±1.8)個月,PANSS評分中陽性癥狀(24.5±6.6)分、陰性癥狀(22.6±6.4)分;喹硫平組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6~18歲,平均(11.6±3.5)歲。病程2~24個月,平均(11.9±1.8)個月,PANSS評分中陽性癥狀(24.8±6.8)分、陰性癥狀(22.5±6.2)分。3組患者均符合以下抽選標準[2]:(1)患者診斷結果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3];(2)患者年齡均≤18歲、≥6歲;(3)患者從未使用過任何抗精神病藥物或者曾經接受過抗精神病系統(tǒng)治療但治療時間≤4周;(4)本次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同時排除以下標準患者[4]:(1)攜帶有嚴重心臟、肝臟、腎臟等臟器功能障礙患者;(2)攜帶有癲癇、多發(fā)性硬化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3)由于顱腦損傷等導致患者精神分裂癥者;(4)有精神發(fā)育遲緩癥狀、全身發(fā)育障礙患者;(5)無法完成所有療程治療的患者。對比3組患者臨床資料,其在年齡、性別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奧氮平(常州華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030512,規(guī)格:5mg×7s×4板)組患者初始用藥劑量均為2.5~5mg/次,1次/d,患者于飯后30min服用。而后根據(jù)患者耐藥性逐漸增加用藥劑量至5~15mg/次,1次/d;利培酮(浙江華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2330,規(guī)格:1mg×20s)組患者初始用藥劑量均為0.5~1mg/次,1次/d,患者持續(xù)治療7d后逐漸將用藥劑量增加至2~4mg/次,1次/d,而后始終以該劑量維持治療;喹硫平(湖南洞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10117,規(guī)格:200mg×30s)組患者初始用藥劑量均為50~200mg/次,1次/d,根據(jù)患者用藥耐受性逐漸增加用藥劑量至400~800mg/次,1次/d。
3組患者治療期間嚴禁服用其他任何與抗精神病治療相關的藥物類型,包括抗抑郁、抗狂躁、靜心藥物等,有必要者可以給予苯二氮卓類鎮(zhèn)靜藥物以保持正常作息,若患者出現(xiàn)錐外體系不良反應時應及時給予心得安藥物對癥治療。3組患者均以4周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5-6](1)結合患者病情記錄使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測定3組患者在治療第2、4、8周時的治療效果,取其得分平均值:有效:1~3分;無效:4~7分;(2)使用副反應量表(TESS)測定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測定3組患者肝腎功能、心電圖以及血常規(guī)是否存在異常現(xiàn)象。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為SPSS16.0,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奧氮平組患者治療效果為有效28例,無效4例,治療有效率87.5%;利培酮組患者治療效果為有效22例,無效9例,治療有效率71.0%;喹硫平組患者治療效果為有效19例,無效12例,治療有效率61.3%。奧氮平組患者治療效果最好,利培酮組患者次之,喹硫平組患者治療最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奧氮平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嗜睡6例,乏力5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4.4%;利培酮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困倦2例,嗜睡2例,輕度肌張力障礙1例,動作遲緩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9.4%;喹硫平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嗜睡5例,體質量增加4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9.0%。利培酮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低、喹硫平組次之、奧氮平組最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兒童分裂癥患者的病發(fā)原因包括家族遺傳、心理社會、自身性格以及器質性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等多種原因,患者表現(xiàn)出明顯的情感、言語、思維、感知、運動以及行為障礙,部分病發(fā)年齡較低的患者甚至還會出現(xiàn)智能障礙,對患者健康生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當前臨床針對兒童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為主,聯(lián)合心理治療、教育訓練、營養(yǎng)補充、軀體發(fā)育等諸多措施,力求達到全面綜合治療的目的。
兒童分裂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常用藥物包括奮乃靜、舒必利、氯氮平、甲硫噠嗪、哌咪清等多種類型。然而上述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在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一直存在著服用不方便、鎮(zhèn)靜程度過度、容易影響患者認知功能、引發(fā)遲發(fā)性運動障礙等缺點。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包括阿立哌唑、魯拉西酮、比托哌汀、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等多種藥物類型,其相較于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具有更加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在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上明顯下降,極少有患者出現(xiàn)錐外體系不良反應。以奧氮平為例,其對人體中多巴胺D、α-腎上腺素、組胺H等多種受體均有良好的親和力,奧氮平能有效與上述受體結合并發(fā)揮膽堿能拮抗作用,有選擇性的降低人體腦邊緣系統(tǒng)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持續(xù)放電現(xiàn)象,達到改善患者精神癥狀的目的。有關研究也顯示[7],奧氮平等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在治療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時療效佳、安全性好,患者不良反應主要以體質量增加、心悸乏力、頭昏頭暈等為主,對患者智力成長不會產生不良影響,且如果患者用藥劑量得到有效控制,則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會明顯下降。
綜上所述,奧氮平等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兒童分裂癥患者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但患者不良反應仍然需要做好對癥處理。
[1] 趙立瓊,徐曙,林漢,等.抗精神病藥物聯(lián)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兒童精神分裂癥37例[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0,38(8):53-55.
[2] 吳小立,文飛,鐘智勇,等.阿立哌唑對首發(fā)急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風險的探討[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1,16(5):563-567.
[3] 李含秋,王西林,梁迎春,等.新型抗精神病藥在兒童分裂癥中的臨床應用[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1,17(18):2297-2299.
[4] 楊云斌,張彥疆,周朝當.傳統(tǒng)及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腦電圖異常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29):151-152.
[5] 成為榮,陸水平.四種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急性期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3(6):416-418.
[6] 張玉海.抗精神病藥合并帕羅西汀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0,16(31):95-96.
[7] 楊建紅,鄭毅,姜長青,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首發(fā)兒童精神分裂癥心電圖QT問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141-11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093
江西 330006 江西省兒童醫(yī)院神經內 (秦潔) 332000 九江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