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財
(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默勒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青海祁連 810400)
犢牛的飼喂技術(shù)
崔元財
(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默勒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青海祁連 810400)
犢牛是指出生到兩月齡的牛。根據(jù)犢牛的哺乳情況可分為初生犢牛、哺乳犢牛和斷奶犢牛。在這三個階段犢牛生長發(fā)育是牛整個生命過程中最為迅速的時期。因此,要認真做好犢牛的飼喂。一般在犢牛出生1.5~2 h即可喂乳。如果母牛沒有初乳或者乳量較少時,可用人工乳代替。配方是:牛奶250 g,食鹽10 g,雞蛋3只與新鮮魚肝油15~20 g充分混合,加溫到38~40℃時飼喂。
犢牛;初乳;質(zhì)量;數(shù)量;飼喂
初乳是母牛產(chǎn)后在5~7 d分泌的乳汁。初乳中含有多種抵抗疾病的免疫物質(zhì)和維生素,其中蛋白質(zhì)含量比長乳多4~5倍,脂肪含量多一倍左右,維生素A、胡蘿卜素和各種礦物質(zhì)含量也很豐富,是初生犢牛不可缺少的食物,對其生長發(fā)育有特殊的功能。因此,為使犢牛獲得較多的營養(yǎng),一般在犢牛出生1.5~2 h即應喂初乳,一般可灌服1~2 kg初乳(奶瓶灌服)[1]。
飼喂新生犢牛的初乳必須是健康的、二胎以上的奶牛所產(chǎn)的初乳,并使用初乳比重計對初乳檢測,合格的才能飼喂。
1.1初乳的質(zhì)量檢測
在初乳測定儀上標有綠色、黃色和紅色刻度,按照初乳測定儀懸浮在初乳中的水平面表示初乳中免疫蛋白的含量,綠色為最佳,黃色尚可,而紅色最差。優(yōu)質(zhì)初乳免疫球的蛋白含量>50 mg/mL,一般肉眼觀察到的是乳黃色澤、高濃稠性。
帶血、乳房炎牛的初乳不能用;頭胎?;蛭逄ヒ陨系慕?jīng)產(chǎn)牛的初乳不能用;產(chǎn)前漏奶或產(chǎn)犢前擠奶的牛初乳減少;干奶期超過90日的初乳也不合格。巴氏消毒初乳,免疫抗體蛋白IgG水平減少25%。
犢牛對39℃的初乳或牛奶的吸收率最高,我們采用55~62℃恒溫解凍法,解凍時間要短,10 min左右,可通過捏碎加速解凍。在高峰期,也可采用70~80℃高溫解凍,但需要快速攪拌以保證均勻受熱,以防止受熱過度蛋白變性。另外,冷凍初乳時不能使用上口徑小的奶瓶或其它保存初乳器,這會使加熱不便,容易導致蛋白質(zhì)變性或解凍時間過長。
1.2牛初乳的保存方法
牛初乳保存的方法有三種,即自然發(fā)酵法、加酸發(fā)酵法和冷凍保存法,其中以自然發(fā)酵法和加酸發(fā)酵法最為簡便易行,應用也最廣。
1.2.1自然發(fā)酵法將擠出的初乳用紗布過濾后倒入清潔的塑料桶內(nèi),蓋上桶蓋,放在室內(nèi)陰涼處,任其自然發(fā)酵。由于初乳黏度大,應用干凈的木棒每天攪動1~2次,以防凝固。10~15℃室溫條件下,4~6 d可發(fā)酵好;15~20℃只需2~3 d。發(fā)酵好的初乳,如果保管好可用30~40 d。保存期間,每天都要用干凈木棒攪動2次,過期或有異味的初乳不能喂給犢牛。
1.2.2加酸發(fā)酵法當氣溫超過20℃時,可在初乳中加入1%的丙酸,也可加入0.1%福爾馬林,以防養(yǎng)分損失和腐敗。加酸后攪拌均勻,封閉讓其自然發(fā)酵,2~3 d即可發(fā)酵好,利用天數(shù)與自然發(fā)酵法相同。發(fā)酵好的初乳呈豆腐腦狀,顏色微黃,有乳酸香味,酸度為80~130T度。
1.3初乳量及灌服時間
1.3.1灌服時間初生犢牛最好在出生半小時內(nèi)吃到吃到初乳,最晚不能超過1 h,此時初生犢牛對初乳的吸收速率以出生后0~6 h為最高,否則將使犢牛的胃腸道處于堿性環(huán)境中,有益菌的生長繁殖活動便會因為有害菌類的抑制而陷于被動,無法生長繁殖,犢牛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病幾率也就大大增加。
第一次飼喂初乳的分量按犢牛初生重的十分之一計算,例如,犢牛初生重為20 kg,則初次飼喂初乳量為2 kg;犢牛初生重為30 kg,則飼喂3 kg,當犢牛初生重大于40 kg時,初次初乳飼喂量均為4 kg,24 h之內(nèi)飼喂5 kg。以后每天飼喂三次,每次飼喂量不能超過犢牛體重的10%,連續(xù)飼喂3 d。
1.3.2灌服方法使用專門的奶瓶(奶嘴上有十字開口)。將手上涂上點奶汁,將手指伸在奶中讓犢牛吸吮,然后將奶嘴塞入犢牛嘴里,輕輕擠奶瓶,使奶從十字開口流到犢牛嘴里,如此反復幾次,犢牛便可自行吸奶。如果犢牛呼吸正常,吸吮反應很弱,不能自行飲用時,可以采用食管飼喂器飼喂。注意消毒和輕柔操作,不要插入氣管。飼喂管的長度為口道肩胛骨后緣的長度[2]。
犢牛出生4日齡后進行人工誘食,當誘食成功后變成犢牛自由采食開食料,斷奶時開食料采食量達到0.7~1 kg。開食料應選擇適口性好,營養(yǎng)全價,易消化,含有豐富的可消化有效纖維的飼料,能滿足犢牛快速生長的需要,添加的酵母培養(yǎng)物可以減少犢牛腹瀉的發(fā)生,并且還有抗蟲藥物。
2.1供給優(yōu)質(zhì)的植物性飼料
2.1.1補喂干草犢牛從7~10日齡開始訓練其采食干草,在牛槽或草原上,任其自由采食干草,這樣可促進瘤胃發(fā)育,防止舔食異物。
2.1.2補喂精料犢牛出生1周后開始訓練其采食精料。初喂時,可將精料磨成細粉并與食鹽、礦物質(zhì)飼料混合涂擦牛的口周圍,使其感受味道和氣味,教其舔食。最初每天每頭喂干粉料10~20g,數(shù)日后可增至80~100 g。待適應一段時間后,再飼喂混合濕拌料,可以提高適口性,增加采食量。濕拌料的給量隨日齡漸增,1月齡每天每頭250~300g,2月齡可達700g以上。
2.1.3補喂青綠多汁飼料犢牛生后20 d開始,補飼青綠多汁飼料,最初每天每頭20~25 g,以后逐漸增加,到2月齡時可喂到1~1.5 kg。
2.1.4青貯飼料從犢牛2月齡開始喂給優(yōu)質(zhì)青貯飼料,最初每天每頭100~150 g,3月齡時可喂到1.5~2.0 kg,4~6月齡時增至4~5 kg。
2.2供應充足的飲水
在犢牛出生后1周即開始訓練其飲水(水中加適量奶借以引誘),以補充奶中水分的不足。最初需飲36~37℃的溫開水,10~15 d后改飲常溫水,1月齡后可在運動場飲水池自由飲水,但水溫不應低于15℃。
2.3加喂抗生素
為預防下痢等消化道疾病,可飼喂添加抗生素的飼料。如每天補喂金霉素10 000 IU,30 d后停喂,犢牛的日增重可提高6%~7%,下痢發(fā)生率大大降低,在衛(wèi)生較差的情況下,效果更為明顯。
[1]楊雪峰.奶牛初乳中的功能性組分[J].飼料工業(yè),2004,(5):12-15.
[2]江波濤,黃玉賢,孟淑珍,等.乳過氧化物酶體系對原料奶保鮮作用的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4,(2):47.
(編輯:晏兵兵)
S823
B
1006-799X(2016)17-0101-01
崔元財(1991-),男(藏族),青海祁連人,技術(shù)員,主要從事動物疾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