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紅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 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臨床研究指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若不對其進行及時治療,極易反復發(fā)作,引起肝癌、肝硬化等惡性疾病[1]。近年來有報道指出,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續(xù)存在是導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反復發(fā)作的重要原因,因此對此類患者進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2]。本次研究為探討采用干擾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的臨床效果,隨機選取本院近年來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并分別對其進行傳統(tǒng)保肝治療和干擾素α-1b治療,并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乙肝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器官病變、失代償性肝硬化及重疊和混合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前均為接受免疫調節(jié)藥物和抗病毒藥物治療。其中,觀察組48例,29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21~57歲,平均(37.2±6.9)歲;對照組48 例,27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23~59歲,平均(37.5±6.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并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行常規(guī)保肝治療,給予患者門冬氨酸鉀鎂、甘草酸二銨、凱西萊及還原型谷胱甘肽等。觀察組患者采用干擾素進行治療:給予患者重組基因干擾素α-1b(由深圳科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5 mu/ 支),每日1支進行肌肉注射,持續(xù)注射15 d,之后改為每隔1 d肌肉注射一次,持續(xù)治療3 個月。
①肝功能:對兩組患者治療結束時其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進行檢測記錄;②血清標志物:對兩組患者的HBV-DNA、HBeAg陰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該次研究中,采用熒光定量PCR法對HBVDNA水平進行檢測,相關試劑由中國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參考水平為1×103 copies/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血清HBeAg水平進行檢測;采用速率法對ALT、AST水平進行檢測,其中,ALT參考水平為10~40 u/L,AST參考值為10~40 u/L。
該次研究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并對其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并對其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對比結果見表1,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觀察組患者治療結束時其HBVDNA陰轉率、HBeAg陰轉率及HBeAg血清陰轉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結束時其ALT水平為(41.4±5.7)u/L,AST水平平均為(35.7±4.3)u/ L;對照組患者治療結束時其ALT水平平均為(159.5±11.3)u/L,ALT水平為(129.5±7.4)u/L,觀察組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其ALT、AST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P<0.05)。
表1 兩組患者血清標志物陰轉情況對比結果 例
調查指出,目前我國約1.2億以上的人口均攜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其中,25%左右存在明顯的臨床癥狀[3]。目前,臨床普遍認為有效的清除病毒,促進肝臟炎癥壞死的減輕,防止肝癌及肝硬化的發(fā)生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難點及重點。當前,大部分學者均認為抗病毒治療是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治療方法,其中,近年來,有報道指出,干擾素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方面具有較為滿意的效 果[4]。
臨床試驗證實,干擾素α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干擾素通過同細胞表面受體進行結合,誘導細胞合成并分泌多種抗病毒蛋白,并對細胞內病毒的繁殖進行抑制,從而促使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免疫功能的提升,加強淋巴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力。傳統(tǒng)保肝治療主要為通過藥物治療以促進肝功能的改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從而促進病毒水平的降低。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干擾素進行抗病毒治療,對照組患者則行傳統(tǒng)保肝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其HBV-DNA轉陰率、HBeAg轉陰率及HBeAg血清轉陰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同傳統(tǒng)保肝治療相比,干擾素對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更加顯著的抗病毒治療,其具體作用機制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探討。
相關資料指出,干擾素作為一種常用抗病毒藥物,不僅能夠調節(jié)免疫、抗病毒,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抗肝纖維化作用。部分報道認為,肝細胞損傷是造成肝纖維化的主要因素,機體在感染肝炎病毒后,免疫系統(tǒng)活化,合成并分泌大量細胞因子,從而誘導肝細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從而引起肝出現(xiàn)纖維化[5]。因此,有學者認為,采用干擾素對病毒性肝炎進行治療,可有效抑制慢性病毒性肝炎所引起的肝纖維化,從而降低肝癌、肝硬化的發(fā)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其ALT、AST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助于促進患者肝功能的好轉,對于防止其病情繼續(xù)惡化,引發(fā)肝硬化、肝癌等惡性疾病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干擾素治療病毒性肝炎,能夠有效促進血清病毒水平的降低,有利于促進患者肝功能的好轉,具有十分積極的臨床意義,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李明慧,謝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擾素α治療不良反應臨床處理專家共識[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4(11):1106-1111.
[2]張文彬,王欣怡,劉金霞.聚乙二醇干擾素致老年女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抑郁癥狀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1):1495-1496.
[3]牟建立.干擾素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0):1269-1271.
[4]劉雪梅,朱躍科,劉海霞,等.干擾素治療老年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3):3033-3035.
[5]孫冉,余祖江.干擾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機制[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0(22):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