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王讜的《唐語林·德行》中記有崔樞的一件事,很值得玩味。
崔樞在進(jìn)京應(yīng)試前,曾在汴州客居半年,與一個海外來的商人同住。這期間,商人得了病,且越來越重。有一天,他對崔樞說:“幸蒙你照顧,不過,我這病是難好了。如果我死了,你能將我的后事料理好嗎?”崔樞答應(yīng)了。商人說:“我有一寶珠,持著它能蹈火赴水,是寶中之寶,想冒昧送給你。”
崔樞接受了。但商人死后,崔樞自忖:“我為何要拿人家的奇珍異寶呢?”于是,待身邊無人之時,他將寶珠放入了商人的靈柩。
一年后,崔樞正在游學(xué),忽有官府衙吏來抓捕他。原來,那海外商人的妻子來尋夫,并追查寶珠的下落,她一口咬定,必是崔樞拿了寶珠。來到府衙,崔樞說:“如果墳?zāi)共槐槐I挖,寶珠必在棺木中。”官府派人開棺,果然找到了寶珠。汴州軍政長官王彥謨?yōu)榇迾械墓?jié)操所折服,欲請他做幕僚。崔樞沒有答應(yīng)。第二年,崔樞考中了進(jìn)士,后官至秘書監(jiān)。
崔樞將助人、不貪戀他人財物視為為人之本分,并能安分守己,故不僅躲過了牢獄之災(zāi),也留下了千古美名。
《遼陽縣志》中記載有清朝遼陽才子王爾烈的軼事,也是“安分才能有福分”的一個明證。
王爾烈曾給嘉慶皇帝當(dāng)過老師,他正直無私,深受皇帝信賴,皇帝總派他到各地當(dāng)主考官。
王爾烈從江南主考回來,趕上嘉慶帝登基。嘉慶召見了王爾烈,詢問了主考情況后,又問王爾烈說:“愛卿家境如何?”王爾烈回答說:“幾畝薄田,一望春風(fēng)一望雨;數(shù)間草房,半倉農(nóng)器半倉書。”
嘉慶帝聽了,便對王爾烈說道:“愛卿為官一貫清廉,朕早就知道。如今朕派你去安徽銅山鑄錢,你去上幾年,光景就會錯不了了。”
王爾烈領(lǐng)旨啟程,一去就是3年。一日奉詔回京城,嘉慶帝宣其上殿?;实垡詾椋鯛柫诣T錢3年,一定發(fā)了大財,家境一定與早先不同了。遂問:“愛卿,這幾年怎么樣?足可歡度余年了吧?”
王爾烈聽出了言外之意,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從袖中掏出3枚銅錢,交給皇帝。嘉慶仔細(xì)一看,這3枚磨得溜光锃亮的銅錢,分別是“當(dāng)十錢”“五銖錢”“嘉慶國寶”,是鑄錢之樣錢。王爾烈這才回答說:“老臣除了這3枚銅錢外,依然是兩袖清風(fēng),一無所存啊!”
嘉慶派人調(diào)查后得知,王爾烈的確沒有貪污分毫。嘉慶十分感動,便封其為“老實王”。
后來,王爾烈告老還鄉(xiāng),一支浩浩蕩蕩的驢馱子大隊從京城出發(fā)。看熱鬧的人議論:“王爾烈滿載而歸了!”“什么‘老實王!全是假的!”……這話傳到嘉慶那里,他立馬下令截查,又召來王爾烈,當(dāng)著朝臣們問他:“馱子隊所載何物?”王爾烈回答:“不過是皇上的賞賜。”嘉慶說:“你告老還鄉(xiāng),我所賜不過千兩白銀呀,還用得上大隊驢馱載嗎?”王爾烈只得請求檢查。經(jīng)查,驢馱子載的全是破磚爛瓦。眾人瞠目結(jié)舌。細(xì)問之下,王爾烈才說:“臣家里只有3間茅屋,回去無棲身之地。我撿了些修皇宮剩下的廢棄磚瓦,馱回去蓋房子?!?/p>
嘉慶很感動,下令在遼陽為王爾烈修了一座翰林府。而王爾烈把正廳做了義學(xué)館,自己只住偏房。
貪污腐敗發(fā)生后,總有“職位害人”的說法。其實,職位本身哪有那么大的魔力,只是在職者沒有抵制住誘惑而找出的借口罷了。鑄錢按說是個“害人”的肥缺,但王爾烈經(jīng)手了那么多錢財,依然守著自己的本分,而安于本分,便有了福分。
(摘自2015年10月31日《中國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