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清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突出“語用”的地位已經是當下語文教師的一種共識。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語用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課文內容與生活實踐形影相隨
全語言之父肯·古德曼先生曾說:“語言學習的歷程要回歸到真實的世界中,通過孩子在生活中實踐運用語言的機會全方位地學習運用語言?!闭n內知識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使學生學以致用。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jié)》這課時,文中描寫元宵節(jié)花燈的各式各樣,“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紗燈,有的是冰燈,還有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為了讓學生領悟作者采用的排比的修辭手法“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想平時課外活動時,學生都做了些什么活動,學生思路被打開了,他們一想到平時的活動場景,紛紛舉手,暢所欲言。
生:課外活動真熱鬧,同學們來到操場上,有的在踢球,有的在輕松地跑步,有的在聚精會神地練白鶴拳操,有的在玩跳皮筋,還有的在興奮地玩三步回老家的游戲……
我還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發(fā)現(xiàn)天空中白云的各種姿態(tài),學生豁然開朗,其中有一位學生說得很好:蔚藍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姿態(tài)萬千,有的像吃草的小羊,有的像奔跑的馬,有的像起伏的山峰,有的像噴水的小象,還有的像發(fā)怒的雄獅……真是目不暇接。這就給學生一個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的平臺。理解與運用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吸收、內化課文獨特的表達方式,并漸漸地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養(yǎng)分”。
二、發(fā)揮想象與填補空白相得益彰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文學作品并不是傾匡倒匣地說的,說出來的只是一部分罷了,還有一部分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理解與感悟?!币虼私處熥寣W生深入解讀文本后,要引導學生發(fā)揮合理想象,適時填補文中的空白。比如在教學《圓圓的沙?!愤@篇課文時,文中寫沙粒下定決心想變成珍珠成為有用之才,同伴們不但不理解,反而嘲笑圓圓的沙粒。教師捕捉空白點讓學生想象。
師:同伴們議論紛紛:“啊呀,從今以后,它再也看不見美麗的陽光、奇妙的海景,聽不到滾滾的濤聲了!”,“它簡直是把自己關進了牢獄,太可怕了……”沙粒們除了這樣議論,還會怎樣議論,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幫省略號想想……
生:同伴們可能說:“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有明媚的陽光,爭奇斗艷的花朵,青翠欲滴的樹葉,它再也看不見了?!?/p>
生:同伴們會說:“外邊多么自由,想干什么就去做,可它卻要痛苦地呆在蚌殼里,真不會享受?!?/p>
生:同伴們可能會說:“它太傻了,把自己關在監(jiān)獄里,它太可憐了!”
……
師:同伴們七嘴八舌地議論它,而這顆圓圓的沙粒卻絲毫沒有動搖,更說明了沙粒堅定的信念。文中第九自然段僅有省略號,顯示了歲月的漫長,讓我們想想: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沙粒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它會遇到什么困難呢?
生: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沙粒是孤獨寂寞的。沒有人陪它聊天,它有時真想爬出來和同伴們敘敘舊,但一想到自己的目標:變成一顆珍珠,它鼓勵自己一定要堅持到底。
生:當和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沙粒是多么想出來曬曬太陽,可是一想到自己想變成為一顆珍珠,它就沒有離開蚌殼一步……
生: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沙粒會遇到許多困難,海上狂風暴雨,蚌殼被海浪打翻,沙粒暈頭轉向,但它沒有退縮。
學生通過發(fā)揮想象,活躍了思維,填補了文中空白,深入理解了文中主旨:只有朝著預定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努力,才能實現(xiàn)美好的愿望。
比如在教學《出塞》這篇課文時,學習“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詩,我啟發(fā)學生:一輪明月高掛天空,那些背井離鄉(xiāng)、長途跋涉的士兵,面對這樣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么呢?
生:他們可能在想著家鄉(xiāng)白發(fā)蒼蒼的雙親。
生:他們可能在想:家鄉(xiāng)啊,我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呢?
生:他們可能在想著兒子現(xiàn)在長得多高了,他能認得我嗎……
師:身在邊關,心在家鄉(xiāng)。那么戍邊戰(zhàn)士的雙親,他們望著一輪明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出示練習:白發(fā)蒼蒼的雙親,拄著拐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搖)
生:他們會想:我的兒子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和我們團聚呢?
生:白發(fā)蒼蒼的雙親,拄著拐杖,站在村頭,淚流滿面,他們在心里默默祈禱:但愿兒子能平安歸來。
……
學生通過練習明白了: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傷痛,增加了對無休止戰(zhàn)爭的悲憤。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習作打好基礎。
三、隨文練筆與段落仿寫同構共生
汪潮教授在《中國語文讀寫結合研究》一文中指出:“由讀到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讀,有現(xiàn)成的文章;寫,卻是從無到有,得靠自己組織文章。怎樣簡化復雜的過程,降低難度,使初學者易學樂學呢?仿寫無疑是最基本的方式。”同詞語一樣,段落也是語言單位,是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揮段落在語言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
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小鎮(zhèn)的早晨》的第三自然段——小鎮(zhèn)的早晨又是熱鬧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歡鬧的海洋里。路不寬,人很多,你會不由自主地隨著人群向前走。沿街擺滿了各種蔬菜、水果和土特產。那剛從地里拔下來的小白菜、油菜,還帶著晶瑩的露珠,鮮嫩嫩的;那剛從河里捕來的大魚小蝦,又蹦又跳,水靈靈的;還有雪白的小羊、長毛兔、大鵝……真叫人目不暇接。賣東西的人一張張淳樸的臉上帶著微笑,熱情地向走近的人介紹著自己的產品。這是十分典型的總分結構段落,教學時我重在引導學生體會段落首句的總起作用,揣摩這一寫法和行文形式的層次性與條理性。接著,我讓學生聯(lián)系身邊的事情,寫早讀時同學們的學習情況。課件出示中心句:早晨,同學們在教室里認真地學習。請同學們圍繞這句總起句,模仿課文的總分結構,試著寫一寫。
學生奮筆疾書,一會兒工夫就妙筆成章:早晨,同學們在教室里認真地學習。有的正聚精會神地讀書;有的正全神貫注地思考問題;有的正專心致志地寫字;還有的正一心一意地看課外書……
學生用真切的語言仿課文段落的描寫方法,自由地表達,張揚個性,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彩畫面與語言表達相伴相生
美的畫面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表達,多看可以為多說提供素材和示范,讓精彩畫面與語言表達相伴相生。
在教學《荷塘舊事》一文中第四自然段“白天,塘面在陽光下泛著綠光,在微風中漾著綠浪;綠色的荷葉鋪在水面上,綠葉中點綴著許多粉紅的荷苞和荷花,嬌嫩而潔凈的荷花顫動著,像披著青紗跳舞的少女”時,我播放圖片讓學生欣賞白天的荷花,并配上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出淤泥而不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學生欣賞完圖片,想到自己看過的荷塘美景,迫不及待地提筆寫道:荷塘中覆蓋著大片大片的荷花,有的白如雪,有的粉似霞,還有的紅像火……看離我最近的這朵,雪白的花瓣一層層綻放,像舞女跳舞時旋轉的裙擺,被簇擁在中間的是嫩黃的蓮蓬,好像在香甜地酣睡著。荷花亭亭玉立,使我想起了《愛蓮說》中的“予獨愛蓮之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教師只有對“語用”訓練多一些預設,對語言表達知識多一點研究,提升自身水平,才能真正落實“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