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璽 (重慶市渝中區(qū)文物保護管理所 400012)
重慶古城墻的現(xiàn)狀及保護利用
張 璽 (重慶市渝中區(qū)文物保護管理所 400012)
古城墻作為重慶的標志之一,對研究重慶古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由于城市建設破壞、管理不當、開發(fā)利用不合理等原因,古城墻保護情況堪憂。本文介紹了重慶古城墻的歷史、現(xiàn)狀,提出了保護利用的措施。
重慶古城墻;現(xiàn)狀;保護利用
古城墻是重慶城市發(fā)展的歷史見證,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重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載體。由于年久失修、自然腐蝕及城市建設等原因,古城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我們應該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保護和利用好古城墻這一文化遺產。
據(jù)《華陽國志·巴志》記載,重慶第一次筑城是在秦滅巴蜀后,秦將張儀修筑了土城墻。第二次筑城是三國時期,江州都督李嚴在舊城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筑。第三次筑城是南宋嘉熙年間,此時正逢蒙古大軍進攻,重慶知府彭大雅認為泥墻松散易垮、難以抵擋強敵,于是下令改用磚石砌墻、鞏固城防體系。據(jù)《宋史》記載,當時已建成洪崖、千廝、太平等五個城門。第四次筑城是明代初期,戴鼎在宋城的基礎上修筑,這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筑城。在經過四次筑城之后,重慶古城墻一環(huán)十七門的獨特開閉格局基本形成。
重慶現(xiàn)存的古城墻基本為明代所筑,距今已有640年的歷史。古城墻原周長8860余米,民國時期重慶市長潘文華因擴城修路拆除了許多城墻和城門。到如今共殘存17段城墻,累計總長為3168米,其中約有2568米現(xiàn)狀尚存,約600米埋在堡坎、墻基、房屋基礎之中。太平門、人和門在不久前剛被發(fā)掘,東水門、通遠門及城墻保存較好,已在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段殘存的城墻具體情況如下:
通遠門及城墻,全長約521米,保存較好,并沿城墻修筑城墻公園。部分城墻封在路基下,民生路處部分城墻已毀壞。
定遠門及城墻,全長約775米,保存較差,現(xiàn)存段位于若瑟堂背面和西來寺小區(qū)附近,露出部分城墻現(xiàn)狀為堡坎。淹沒部分城墻封在房屋基下,已毀部分被北區(qū)路段及沿街建筑覆蓋。
臨江門及城墻,全長約590米,保存較差,露出部分城墻現(xiàn)狀為堡坎,淹沒部分位于中山一路人行道及房屋基下方,已毀部分被北區(qū)路段及沿街建筑覆蓋。
洪崖門及城墻,全長約659米,保存較差,露出部分城墻被洪崖洞傳統(tǒng)街區(qū)封在堡坎內,淹沒部分位于中山一路人行道及房屋基下方,已毀部分被市政道路及城市建筑覆蓋。
千廝門及城墻,全長約349米,保存較差,露出部分處于凌亂的雜草之中,淹沒部分城墻封在朝千路路基之下,已毀部分為朝千路。
西水門及城墻,全長約135米,保存較差,大多封在路基、房基下,已毀部分為朝千路。
朝天門及城墻,全長約930米,保存較差,現(xiàn)存城墻位于長濱路10號院壩堡坎處,部分封在路基、房基下,部分淹沒于堡坎中,只殘留朝天門老碼頭的石梯。
翠微門及城墻,全長約607米,保存較好,僅北段被朝東路及朝天門新鞋城建筑覆蓋。
東水門及城墻,全長約416米,東水門城門保存完好,東水門傳統(tǒng)商業(yè)街至朝東路131號部分保存較好,僅小部分被當作墻基使用。
太安門及城墻,全長約721米,保存較差,現(xiàn)存部分處于凌亂的雜草之中,淹沒部分在望龍門纜車站房基及堡坎下,望龍門巷至石門坎段墻面被建筑遮擋。
太平門及城墻,全長約502米,保存較差,白象街至王家壩段部分殘留,海關巷至郵政局巷段被封在水泥堡坎內。
人和門及城墻,全長約153米,保存較差,九道門至郵政局巷段被封在路基和房屋墻壁內,局部城墻被房基遮擋。
儲奇門及城墻,全長約281米,保存較差,部分被封在房屋基下,或被市政道路及城市建筑覆蓋,儲奇門順城街留有部分殘留。
金紫門及城墻,全長約369米,保存較差,部分淹沒于解放西路小學南面堡坎下,已毀部分被市政道路及城市建筑覆蓋。
鳳凰門及城墻,全長約439米,保存較差,部分封在人行道及房基內。鳳凰臺至市水上公安局城墻段不連貫,已被人行道和房基切斷。
南紀門及城墻,全長約465米,保存較好,沿城墻修筑步行棧道。
金湯門及城墻,全長約477米,保存較差,露出部分處于凌亂的雜草之中,約100米被封在水廠的水泥壁坎內。
(一)修建遺址公園
通遠門、東水門、太平門、人和門城門及城墻保存相對較好,可結合巴蔓子將軍墓園,老鼓樓衙署遺址、巴縣衙門遺址以及長江一線的古代城墻城門,修建城墻遺址公園。按照“整舊如故”的原則,做到原式原樣修建,不走樣、不做假,力求恢復古城墻的真實面目。維修時還要特別注意重慶古城墻依山而建的特色,突出城墻的險峻,展示其獨特原始風貌,展現(xiàn)出重慶古城墻的巍峨氣勢。
(二)復建文化長廊
朝天門、臨江門、儲奇門、洪崖門、南紀門、千廝門等城門及城墻保護較差、大部分已經毀損,可根據(jù)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進行復原重建。種植花草,開辟休憩場所,設立民俗陳列室等,建設具有人文、生態(tài)特色,集文化、休閑為一體的古文化長廊。重點復建重慶最具標志性的城門朝天門,把它打造成水路入渝第一城門;洪崖門建成重慶古文化旅游核心城門,臨江門打造成重慶民俗文化展示平臺,千廝門、儲奇門、南紀門則建成沿江觀光夜景的古城墻代表。這六個城門及其貫通的古城墻成為介紹重慶歷史的重要陣地,外地游客能以此為窗口更加深入地了解重慶古文化。
(三)打造立體介紹體系
翠微門、定遠門、金紫門、西水門、鳳凰門等已完全毀損、毫無蹤跡,可采用符號標記,凸顯強化城門節(jié)點地標性。在城墻城門旁樹立標牌,介紹歷史背景,并畫出線路指引,引導人們走近古城墻舊址,靠近歷史、感受歷史??梢砸敫呖萍几拍?,設立二維碼、觸摸屏等,把古城墻的歷史資料、保護情況、規(guī)劃方案等錄入進去,方便人們隨時了解古城墻保護的新動向。
(四)建設環(huán)城墻步道
結合城市環(huán)境整治,合理控制城墻保護范圍內的建筑高度,重點清理城墻兩側非法用地,消除亂搭亂建、鑿洞挖孔等現(xiàn)象。在已建成的山城步道基礎上,依托城墻遺址的發(fā)掘恢復,延長步道長度,建成一條規(guī)模龐大且富有文化底蘊的環(huán)城墻步道,構筑更加完善的半島步行系統(tǒng)。開辟走城墻路、觀重慶美景、聽歷史故事、傳承優(yōu)良文化的文物保護新路子。
(五)打造傳統(tǒng)歷史文化街區(qū)
以城門為節(jié)點,以城墻為紐帶,沿襲城市文脈,保留街區(qū)肌理格局和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打造傳統(tǒng)歷史文化街區(qū)。翠微門至東水門,結合湖廣會館打造突出移民文化的湖廣會館文化街區(qū);太平門至儲奇門,結合巴縣衙門及老鼓樓衙署遺址打造代表古代政治文化的白象街文化街區(qū);南紀門至金紫門,打造體現(xiàn)原汁原味市井生活的十八梯傳統(tǒng)文化街區(qū)。要注意各街區(qū)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理特征及建筑風貌,務必突出各自的特色。
[1]彭蓉,張永生.淺談中國古城墻保護[J].山西建筑,2005(13).
[2]付曉渝.中國古城墻保護探索[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