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蕾
(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 河南 濮陽 457001)
?
手足口病不同標本類型病原檢出率對比分析
姜蕾
(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河南 濮陽457001)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手足口病患兒咽拭子和肛周拭子標本的病原檢出率。方法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shù)對31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咽拭子和肛周拭子標本進行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A16)、腸道通用型病毒檢測。結(jié)果310例患兒的咽拭子、肛周拭子標本中,腸道通用型病毒陽性率分別為73.87%、89.68%,EV71陽性率分別為14.52%、20.00%,CoxA16陽性率分別為6.45%、9.35%。兩種類型標本中腸道病毒通用型、腸道病毒EV71型、柯薩奇病毒CoxA16型陽性檢出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手足口病患兒肛周拭子病原標本檢出率高,提倡及時優(yōu)先采集肛周拭子標本。
【關(guān)鍵詞】手足口??;腸道病毒;檢出率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其中EV71易引起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導(dǎo)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目前,監(jiān)測手足口病原體的方法主要為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shù)。本實驗對手足口病患者的咽拭子、肛周拭子標本分別進行檢測,通過監(jiān)測EV71,CoxA16和腸道病毒通用型,篩選最有效的標本類型,為手足口病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實驗室依據(jù)。
1材料和方法
1.1標本來源選取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收治的310例手足口病患兒,其中男230例,女80例,年齡0~5歲。采集咽拭子310份、肛周拭子310份,所有標本采集時間均控制在發(fā)病3 d內(nèi),并在抗病毒治療前。手足口診斷標準參考《手足口病防控指南(2010年版)》。
1.2檢測方法
1.2.1儀器和試劑美國ABI 7300型實時熒光定量PCR儀。腸道病毒71型(EV71)核酸檢測試劑盒、CoxA16核酸檢測試劑盒、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試劑盒均購于湖南圣湘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
1.2.2標本采集采集患者發(fā)病3 d內(nèi)咽拭子和肛周拭子樣本,用專用采樣棉簽采集后,迅速將棉簽放入裝有3~5 ml生理鹽水的15 ml外螺旋蓋采樣管中,在靠近頂端處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密封,-20 ℃以下低溫冷凍保存。
1.2.3病毒核酸提取取1.5 ml滅菌離心管,每管加入600 μl RNA提取溶液1-mix,加入200 μl待測樣本或陰性對照、陽性對照,蓋上管蓋,震蕩混勻10 s,瞬時離心。每管加入100 μl RNA提取溶液2(充分混勻后吸取),震蕩混勻10 s后置于60 ℃ 10 min,再置于4 ℃ 10 min。瞬時離心后將離心管置于分離器上,3 min后緩慢將溶液吸出,每管加入600 μl RNA提取溶液3和200 μl提取溶液4,震蕩混勻5 s,瞬時離心后將離心管再次置于分離器上。3 min后將管底殘余液體完全吸出丟棄,離心管置于新的1.5 ml離心管上,加入30 μl洗脫液洗脫RNA。
1.2.4RT-PCR反應(yīng)吸取已處理的樣本RNA,陰性對照、陽性對照各5 μl加入45 μl PCR-mix中,蓋好管蓋,上機進行PCR擴增實驗。
1.2.5結(jié)果判讀對于Ct<35的樣本,報告為病毒檢測陽性。
1.3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定性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不同類型標本腸道病毒陽性率比較310份咽拭子標本中,腸道病毒陽性229例,陽性率為73.87%;肛周拭子標本中,腸道病毒陽性278例,陽性率為89.68%。肛周拭子標本陽性檢出率高于咽拭子標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類型標本的不同腸道病毒陽性率比較310例患兒的咽拭子、肛周拭子標本中,腸道通用型病毒陽性率分別為73.87%(229/310)、89.68%(278/310),EV71陽性率分別為14.52%(45/310)、20.00%(62/310),CoxA16陽性率分別為6.45%(20/310)、9.35%(29/310)。兩種類型標本中腸道病毒通用型、EV71、CoxA16陽性檢出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近年來在5歲以下兒童中流行,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皮疹、潰瘍,個別引起心肌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并發(fā)癥[1]。近年來,我國發(fā)生了多次以EV71型為主的手足口病爆發(fā)和流行。腸道病毒的常規(guī)病原學檢測是病毒分離培養(yǎng)后進行血清學中和實驗定型,盡管中和試驗對確定腸道病毒的血清型比較特異且可靠,但是這種方法費時耗力、靈敏度不高,目前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shù)為快速診斷腸道病毒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技術(shù)發(fā)現(xiàn),肛周拭子標本陽性檢出率高于咽拭子標本,咽拭子標本中陽性率為73.87%;肛周拭子標本中陽性率為89.68%。
本實驗咽拭子、肛周拭子標本中,腸道通用型病毒陽性率分別為73.87%、89.68%,EV71陽性率分別為14.52%、20.00%,CoxA16陽性率分別為6.45%、9.35%。兩種標本中腸道病毒通用型、EV71、CoxA16陽性檢出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顯示肛周拭子比咽拭子更敏感,檢出率更高。這與廖英等[2]報道一致。然而,李亮等[3]研究認為咽拭子的腸道病毒通用型和EV71陽性檢出率最高,肛周拭子的CoxA16陽性檢出率最高。綜上所述,在今后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為了提高檢出率,提倡及時優(yōu)先采集肛周拭子標本。
參考文獻
[1]吳亦棟,尚世強,陳志敏,等.手足口病病原體流行特征分析及臨床意義[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7):535-539.
[2]廖英,謝鴻恩.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及臨床特點相關(guān)性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0,31(24):4075-4076.
[3]李亮,汪華,史智揚,等.江蘇省手足口病病原陽性檢出率相關(guān)因素及病原學特征[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28-133.
(收稿日期:2015-12-17)
【中圖分類號】R 446.5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