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雯,蔡健
(北海市人民醫(yī)院婦科,廣西 北海 536000)
卵巢癌術中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對患者近遠期臨床預后的影響
張雯雯,蔡健
(北海市人民醫(yī)院婦科,廣西 北海 536000)
目的 研究卵巢癌手術治療是否加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對患者近遠期預后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92例卵巢癌患者資料,其中51例術中僅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設為未清掃組;41例在盆腔淋巴結清掃的基礎上加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PAN),設為清掃組;所有患者均隨訪至2015年6月30日,比較兩組患者的近期和遠期預后。結果兩組患者的腫瘤病灶殘余<2 cm與完成化療人數構成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清掃組患者發(fā)生下腔靜脈等血管損傷6例,輸尿管損傷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07%,未清掃組患者無血管和尿管損傷,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清掃組完成化療患者33例,其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100%(33/33)、75.76%(25/33)、51.52%(17/33),未清掃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98.04%(50/51)、66.67%(34/51)、41.18%(21/51),清掃組3年、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未清掃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卵巢癌患者術中加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可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遠期預后。
卵巢癌;手術;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預后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6.03.049
卵巢癌是女性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特點是進展快,易發(fā)生腹腔種植或直接蔓延,預后較差[1]。卵巢癌患者的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之首[2]。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后癌細胞轉移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原因,而腹膜后淋巴結轉移是重要途徑[3]。為此,近年來部分學者主張行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時加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但術后患者預后是否有明顯改善至今仍存在爭議。筆者對我院92例卵巢癌患者進行了數年的隨訪,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92例卵巢癌患者,年齡32~74歲,平均(53.5±14.2)歲;均行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其中加行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PAN)的41例患者為清掃組,未加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的51例患者為未清掃組,兩組患者年齡、腫瘤類型、FIGO分期及血清CA125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FIGO分期、腫瘤類型和血清CA125水平比較[例(%)]
1.2 手術方法 92例患者均采用全麻,根據NCCN指南行腫瘤細胞減滅術,切除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病灶。清掃組41例患者同時行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所有患者術后根據腫瘤分期分別給予2~8個療程的化療,化療方案包括PAC方案(卡鉑或順鉑+依托泊苷+環(huán)磷酰胺)、TP方案(紫杉醇或多西他塞+順鉑或卡鉑)、PC方案(環(huán)磷酰胺+卡鉑或順鉑)。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及相關并發(fā)癥,包括術后腫瘤病灶殘余大小、完成化療情況、血管、輸尿管損傷等;所有患者均隨訪至2015年6月30日,比較兩組完成化療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近期療效比較 清掃組和未清掃組腫瘤病灶殘余<2 cm患者分別為31例(75.61%)和39例(76.47%),完成化療人數分別為33例(80.49%)和41例(80.39%),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50、0.089;P>0.05)。清掃組患者發(fā)生下腔靜脈損傷3例,髂外靜脈損傷2例,髂總靜脈損傷1例,輸尿管損傷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07%,未清掃組患者無血管和尿管損傷,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52,P<0.05)。
2.2 遠期療效比較 清掃組患者完成化療33例,其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100%(33/33)、75.76% (25/33)、51.52%(17/33);未清掃組患者完成化療41例,其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98.04%(50/51)、66.67%(34/51)、41.18%(21/51),清掃組3年、5年生存率均高于未清掃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028,3.017,P<0.05)。
卵巢癌起病隱匿,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病情進展,瘤體增大才會出現(xiàn)下腹不適、腹脹、消瘦等癥狀,因此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并伴有淋巴結轉移[4]。本研究中92例患者中Ⅲ期和Ⅳ期分別為68例和12例,共占86.96%。卵巢癌患者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約為19%~40%,其中淋巴結轉移是影響卵巢癌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5],說明其腫瘤細胞的浸潤性更大或具有不同的生物學行為。
卵巢癌淋巴結轉移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一是沿卵巢血管上行至腹主動脈旁淋巴結;二是沿闊韌帶下行進入髂總淋巴結、髂內外淋巴結或髂間淋巴結;三是沿圓韌帶進入腹股溝淋巴結和髂外尾部淋巴結。術后常規(guī)化療僅有很少劑量的藥物能到達腹膜后淋巴結,常規(guī)化療對轉移的淋巴結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對卵巢癌患者進行淋巴結清掃,消除預后的潛在影響因素。目前對于卵巢癌術后是否行淋巴結清掃及清掃對預后的影響尚存在爭議。有學者主張行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的同時加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其理由是腹膜后淋巴結是癌細胞的庇護所,系統(tǒng)的淋巴結清掃可以消除亞臨床病灶,提高其他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高永良等[6]和楊菁等[7]的研究顯示,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后,清掃組淋巴結轉移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68.5%和41.5%,均高于未清掃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有的學者則認為不然,理由是淋巴結清掃術會不僅會增加術中出血量,延長手術時間,還增加血管、輸尿管損傷等并發(fā)癥,而且患者的預后得不到明顯改善。有隨機性對照研究顯示,系統(tǒng)性淋巴結清掃后患者5年總生存率較未清掃組提高2.9%[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92例卵巢癌手術治療的患者,根據是否加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分為兩組,觀察患者3年、5年生存率結果顯示,清掃組完成化療患者3年、5年生存率均高于未清掃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卵巢癌手術治療加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可改善患者預后,與楊菁等[7]的研究相符。
本研究結果證實切除盆腔和腹主動脈淋巴結對卵巢癌患者具有治療意義。清除組患者遠期預后明顯改善,其原因可能是盆腔和腹主動脈淋巴結清除后腫瘤負荷減少,因腫瘤誘導的免疫抑制和抑制性腫瘤抗原也隨之減少,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才可能獲得治愈。因此筆者認為卵巢癌患者手術治療時有必要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但鑒于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切除范圍廣、術中出血量大、手術時間長、患者并發(fā)癥較高,因此筆者在制定手術方案時應視患者情況而定,對于年齡較輕、身體耐受性好的患者手術可一期完成,而年齡較大、耐受性不太好的患者應先完成腫瘤減滅術,再次探查時行淋巴結清掃術,此方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1]蘇子涵,趙云.靶向超聲微泡在卵巢癌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2015,26(9)∶1331-1334.
[2]Chan JK,Urban R,Cheung MK,et al.Ovarian cancer in youn ger vs older women∶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J].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6,95(20)∶1314-1320.
[3]楊梅琳,康玉,洪珊珊,等.不同腹膜后淋巴結轉移能力的卵巢癌細胞小RNA(miRNA)表達差異[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14,41(4)∶476-482.
[4]尚教慧,范準,楊樹才,等.VEGF-C在卵巢癌局部淋巴結內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3,19(1)∶5-8.
[5]張香蘭.卵巢癌患者術后單純淋巴結區(qū)域復發(fā)的治療及預后生存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4,21(18)∶2771-2773.
[6]高永良.腹膜后淋巴結切除在婦科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意義[J].中華腫瘤雜志,2010,32(6)∶478-480.
[7]楊菁,李仙仙,邢輝,等.卵巢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除術與生存率的關系[J].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2014,23(5)∶347-350.
[8]黃偉容,李雪,趙仁峰.初次手術中行盆腔淋巴結清掃對Ⅲc期上皮性卵巢癌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2015,10(9)∶1350-1354.
R737.31
B
1003—6350(2016)03—0478—02
2015-07-22)
張雯雯。E-mail:7296578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