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鄭州大學 英美文學研究中心, 鄭州 450001)
?
論洛倫·艾斯利科學散文代表作中的生態(tài)意識
張建國
(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 鄭州450001)
摘要:洛倫·艾斯利是美國著名的科學散文作家,美國當代生態(tài)思潮的先驅(qū)之一。在其四部科學散文代表作中,他消解形形色色的人類中心論,強調(diào)人類是生態(tài)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同時,他批判機械的自然觀,揭批人類近現(xiàn)代以來對非人類自然萬物的僭越行為,倡導人類以謙遜態(tài)度尊重和關(guān)愛野生生物,主張融合各民族古今合理的自然觀,以生態(tài)倫理原則指導與非人類自然萬物的關(guān)系;而且,他揭示科技的雙刃性以及科技文明的誤區(qū),力主通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來約束科技的運用。這些生態(tài)意識具有前衛(wèi)性和建設性,對我國當前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洛倫·艾斯利; 科學散文; 生態(tài)意識; 前衛(wèi)性; 建設性
洛倫·艾斯利(Loren Eiseley,1907-1977)是美國人類學家、博物學家、科學史學家,著名的科學散文作家,曾長期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系主任。他文學造詣頗高,出版過3部詩集和10余部散文集,但其文學聲譽主要是由隨筆帶來的。美國當代著名自然散文作家、普利策獎得主安妮·迪拉德,這樣評價艾斯利在美國散文史上的地位:“在本世紀(筆者注:即20世紀),是科學家艾斯利恢復了隨筆在想象文學中的地位,并拓展了其象征表現(xiàn)力”(Dillard, 1988: XV)。美國生態(tài)批評家湯姆·利奇指出,艾斯利隨筆“堪稱影響卓著的科學散文和自然散文典范”(Lynch, 2012:125)。艾斯利散文中蘊含著明顯的生態(tài)意識。有論者指出,艾斯利與美國當代生態(tài)思潮的引發(fā)者蕾切爾·卡森齊名,稱他們是“兩位重要的科學家作家,其作品廣為讀者閱讀,是20世紀中期最優(yōu)秀的通俗科學作品的典范,雄辯地表達了那一時代環(huán)境運動的精神理念”(Bryson, 2002:135-6)。迄今為止,國內(nèi)尚未有人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研究艾斯利散文。因而,本文擬以艾斯利的4部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沒有盡頭的旅程》(TheImmenseJourney, 1957)、《時間蒼穹》(TheFirmamentofTime, 1960)、《意想不到的宇宙》(TheUnexpectedUniverse, 1969)、《無形金字塔》(TheInvisiblePyramid, 1971)為例,探討其散文中的生態(tài)意識。
《沒有盡頭的旅程》收錄13篇隨筆,“其中多篇隨筆為其他文集選錄,一代代美國大中學生通過效仿這些隨筆的風格學習寫作”(Slovic, 2008:XVI)。這集隨筆是艾斯利作為人類學家和博物學家,在野外考察苦旅中以及在城市生活中,對包括人在內(nèi)的生命的產(chǎn)生、進化、本質(zhì),人與非人類自然萬物的關(guān)系,以及人類未來的命運等話題的想象與遐思?!稌r間蒼穹》收錄了6篇較長的演講稿,獲美國自然散文的最高獎項——約翰·巴勒斯獎章。這些演講稿審視了西方近代以來科學發(fā)展的功過。該作品面世的1960年,尚未出版《寂靜的春天》的卡森稱贊說:《時間蒼穹》的一些篇章與使她感動的英語散文作家H·M·湯姆林森的作品“具有許多同樣的奇特韻味”(Christianson, 1990:343)?!兑庀氩坏降挠钪妗钒?0篇隨筆,從內(nèi)容和風格上來看,堪稱《沒有盡頭的旅程》的姊妹篇。在該作品中,艾斯利對宇宙意向不到和具象征意義的方面給予描述和冥想,不過他所說的宇宙是廣義的,意指古往今來的宇宙萬象?!稛o形金字塔》收集7篇較長的隨筆,發(fā)表于美國登月之后,表達了對當代人在自然環(huán)境問題上的自大認識的憂思,尤其批判了過分熱衷外星探索乃至移民,而輕視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觀念及行為。
一、我們是誰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jīng)濟穩(wěn)步增長,絕大數(shù)美國人過著富足生活。50年代中后期,美國當代的生態(tài)思潮尚未興起,艾斯利就從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親身經(jīng)歷出發(fā),開始用豐富的想象和詩意化語言創(chuàng)作飽含生態(tài)意識的散文。作為有人類學家背景的作家,艾斯利想象和思索的,是人類的由來以及在自然中的位置等問題。他服膺達爾文進化論,堅信人類是大自然長期進化的產(chǎn)物,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創(chuàng)世論——人類是上帝特創(chuàng)的自然萬物高高在上的主人和所有者,萬物都為人類的利益服務。一年冬天,艾斯利從河流冰層中鑿出一條凍僵的鯰魚,帶回家放入魚缸。這條魚奇跡般地蘇醒過來,在艾斯利家度過冬天。最終,為了“保持他頑強、獨立的品格”(Eiseley, 1957:23),該鯰魚展示本性,一天夜里竟從魚缸里跳了出來,結(jié)果落在地板上干渴而死。痛惜之余,艾斯利這樣寫道:“對我來說,他擁有來自水域這一我已失去的那種遠古的、我們兄弟式的共同生存地的那種榮耀。我們雙方都是水域經(jīng)過漫長醞釀而出現(xiàn)的產(chǎn)物,被鎖在我們之外無法預料的更大統(tǒng)一體中。通過許多魚鰭和爬行動物的腳,我看到自己身體的一些部分曾經(jīng)歷過的形態(tài),就是說,從我目前短暫的存在形體,已經(jīng)無法辨認出的與古時相對應的那些部分”。艾斯利用形象的語言昭示讀者,所有生命都起源于海洋,海生動物通過生存競爭依次進化為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最后才產(chǎn)生人類。魚類遠祖和人類遠祖曾是兄弟,魚類與人類無論在遠古,還是在當代,都生存在同一宏大的生態(tài)共同體中,在古代生存于同一水圈中,在當代生存于同一生物圈中。這樣,艾斯利就消解了人類中心論的版本之一人類“特創(chuàng)論”;同時,他倡導生態(tài)整體觀:人類與其他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是平等的,人類只不過是由相互關(guān)聯(lián)、不斷變化的自然萬物組成的巨大生態(tài)整體的一部分和普通一員。
艾斯利在出版物上透露了他的生態(tài)整體觀后,一些人不時給他寫措辭嚴厲的信,指責他對人類缺乏尊重。對這類頑固堅持人類中心論的人,艾斯利批判說:“除了他們自己的形體和見解,他們似乎鄙視其他任何形體和思維”(Eiseley, 1957:25)。由此,艾斯利揭示了人類中心論者的高傲自大,認為人是萬物的靈長與尺度,人的形體是最完美的,人的見解是最合理的。在他看來,這種自大是自封的,是人類囿于自己的感官與活動范圍而產(chǎn)生的一管之見。他認為,蜘蛛也有思想。在尋找化石的野外考察途中,出于好奇,他用鉛筆觸動一只球形蜘蛛正在結(jié)的網(wǎng),發(fā)現(xiàn)蜘蛛做出慣常性反應:劇烈抖動蛛網(wǎng),試圖把侵入者纏住。就此,他寫道:“蜘蛛的行為囿于蜘蛛思想,其宇宙是蜘蛛的宇宙。對蜘蛛來說,所有外在的東西都是不合理的,多余的,充其量只是原材料……在蜘蛛的世界里,我是不存在的”(Eiseley, 1969:50)。就是說,蜘蛛有自己的感知范圍和邏輯,它也把自己的認識當成唯一合理的,把外在的東西都當作服務于自己生存的原材料;在其眼里,人類無足輕重,絕非世界的主宰或中心。
由于古生物學及當代最新技術(shù)證明了進化論的正確性,一些人又拋出了新的“目的論”,認為人類是漫長生存競爭過程中幸存下來的最優(yōu)“適者”,是進化過程的頂點,其他萬物的長期進化和生存,就是為了產(chǎn)生人類這樣的靈長,就是為人類服務。這一新“目的論”是人類中心論的另一版本,用以維護人類在大自然中唯我獨尊的特權(quán)。對此,艾斯利反復強調(diào),人類猶如河流的一部分,只是漫長而無盡頭的進化旅程中的一站,進化仍在進行,人類絕非生物進化的終點和頂點,將來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生物形態(tài),仍是不確定的。他說:“永恒形式——我們把自己想象成如此——是不可理喻的……我們是被稱作生命的事物中的眾多形體之一;我們不是生命最完美的典范,因為生命根本不存在典范,它在時間長河中是多樣化的,且具偶發(fā)性”(Eiseley, 1957:59)。因為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體的,過去地球上90%以上興盛時間超過人類的生物,都因其生存環(huán)境的巨大改變不能適應而滅絕了;但有人卻認為,300萬年來,好像只有人類這一種動物成功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而興盛起來。對此,艾斯利指出:“說出人類這個詞時,我們應小聲點兒,因為人的故事前景如何,還很難說”(Eiseley, 1969:52)。就是說,如果人類不關(guān)愛自己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將難逃自毀的命運。
艾斯利不僅用進化論為武器,消解各種形式的人類中心論,而且批判人們誤讀進化論、只重視自然萬物的對立及其間的生存斗爭片面認識;他強調(diào)萬物間的統(tǒng)一性,以及萬物間合作的重要性。他說:“人們談論物質(zhì)與能量,談論生命形體間的生存競爭。這些東西的確存在;但比水中的魚鰭更為微妙、更難以捉摸、更有效的,是被稱為‘組織’這一神秘原則,相比之下,其他與生命有關(guān)的秘密都顯得了無新意、無足輕重。因為,沒有組織性,生命顯然不能長久”(Eiseley, 1957:26)。他所說的“組織”就是生物之間的統(tǒng)一與協(xié)作。在他看來,生命與非生命存在物之間,人與其他生物之間,都沒有絕對的界限。他認為萬物本是一體,并希望它們和諧相處。在一處荒涼高地進行野外考察時,他把正在搏斗的一只鳥和一條蛇分開,并這樣陳述其理由:“簡單地說,我包含著蛇與鳥。我一直包含著他們。我不再是相爭的幻影之一;我自己的構(gòu)成物質(zhì)中容納著它們,而且以某種非物質(zhì)的方式調(diào)和它們,正如我此前尋求與岸邊的麝香鼠和解一樣”(Eiseley, 1971:178)。在他看來,人類與蛇、鳥等其他動物都是從原生動物進化來的,它們和人類之間有親緣關(guān)系,沒有絕對界限。
二、怎樣對待非人類自然萬物
在艾斯利看來,動物是人類的遠親,植物及其他非生命自然萬物,是與人類生存休戚相關(guān)的環(huán)境。他批判機械的自然觀,譴責人類殘害動物、破壞自然環(huán)境的行為,倡導人類以平等態(tài)度對待動物,以生態(tài)倫理指導自己與非人類自然萬物的關(guān)系。
艾斯利認為,人類對非人類自然萬物不友好的原因之一,是人類機械的自然觀。他說:“在偉大科學家——內(nèi)科醫(yī)生的回憶錄里,世界被想象成各種各樣的機器。自笛卡爾時代以來,17、18世紀法國的動物實驗者就受到類似啟迪,他們認為,動物是完全沒有靈魂的自動機,因而用動物做許多殘忍無情的實驗”(Eiseley, 1971:28)。在艾斯利看來,動物絕非機器,一些動物是有感情的,在逆境中甚至表現(xiàn)出“英雄主義”精神(Eiseley, 1957:177)。艾斯利回憶起年輕時,在一個夜晚為國外某機構(gòu)捕鳥:一只雄性雀鷹通過拼死搏斗,分散其注意力,“救了配偶”(Eiseley, 1957:189),以至自己被捉。此后,該雄鳥常常仰望天空,思念伴侶。艾斯利放了該鳥,聽到其在高空盤旋良久的配偶的呼叫,以及被放生雄鳥迅疾升空與其重逢時欣喜至極的鳴叫?;厥淄?,他反諷道:“機器不會流血,不會感到疼痛,不會在空曠天空盤旋數(shù)個小時,痛切地關(guān)心著另一機器的命運,也不會以小鳥那強烈的激情在高空歡欣地載歌載舞”(Eiseley, 1957:193)。另一次,在考察途中穿越一松林時,他在一塊石頭上看到一條綠色蜥蜴;鑒于爬行動物在進化史上早于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哺乳動物,他欲對蜥蜴喊“父親”(Eiseley, 1971:163)。由此,艾斯利對鳥與蟲的尊重和關(guān)愛可見一斑。
除了鳥和蟲,艾斯利還尊重和關(guān)愛獸、魚等其他動物,以及植物。一次野外考察途中,凌晨時分,艾斯利在海灘一艘廢棄船旁,遇到以破木板堆為窩的一只孤單幼狐。他屈尊匍匐在地,“不再以直立人的傲慢凝視世界的事物”(Eiseley, 1969:209),與幼狐進行了一系列友好互動。這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啟示人們:只要人類擯棄傲慢,恢復童心,尊重其他動物,平等地與其交流,就能重建一個伊甸園般的“孩子式的天地宇宙,一個微小的、充滿笑聲的宇宙”(Eiseley, 1969:210)。艾斯利譴責退潮時在海灘貪婪地撿拾擱淺海星(魚)的人,而把一位竭力救助擱淺海星、將其扔回大海的老人,象征性地描寫成耶穌般的人物,并身體力行,到海灘向海星救助者學習。他對海星救助者說:“把我也算作一個救助者。”僅到那時,他才想到,“海星救助者不再孤單。在我們之后,還會出現(xiàn)其他救助者”(Eiseley, 1969:89)。這又是一個隱喻,暗示他對出現(xiàn)更多自然保護者的期盼,以及他對人們生態(tài)意識會提高的信心。在都市中心遇上隨風飄零、無處生根的馬利筋植物種子,艾斯利給以關(guān)愛,“將它帶到郊區(qū),找一塊田地把它種下”(Eiseley, 1998:56)。
艾斯利不僅關(guān)愛生物,而且關(guān)心整個大自然。近現(xiàn)代以來,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萬物漸行漸遠,貪求物質(zhì)利益,破壞大自然;艾斯利批判人類對非人類自然萬物的僭越,并揭示其嚴重后果。他引述《奧德賽》中奧迪修斯歷盡艱辛歸家,受其復活愛犬阿格斯迎接的故事,借此評論說:“這是大自然對無家可歸、流浪遠方、貪得無厭的人類的呼喊——切莫忘記你的兄弟,切莫忘記你所起源的綠林。否則就是在招災”(Eiseley, 1969:23)。在艾斯利看來,動物是人類的兄弟,大自然是人類的家園,不關(guān)懷大自然、向大自然超限索取將招致災難。他明確指出:“我們知道,生命的潛力并非是無限的,首先高級有機體是如此……從微小纖毛蟲到最大動物鯨魚這些長長的食物鏈,在維持和供養(yǎng)形形色色的動植物。人類不能超越這些食物鏈,盡管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多地去亂加實驗,有時甚至不惜冒毀滅自己的危險,結(jié)果招致培根所警告的猛烈報復”(Eiseley, 1969:156)。他認識到,人類作為生命網(wǎng)之一環(huán),有必要獲得自然資源,維持自己的生存;但關(guān)鍵是不應超過一定的限度,否則就會遭受大自然的報復。
艾斯利揭露城市生活方式使城里人過度消費,惡化城市本身的環(huán)境,破壞城郊環(huán)境,并疏離非人類自然萬物,產(chǎn)生精神創(chuàng)傷。一天黃昏,他所乘的火車在郊區(qū)濕地拋錨,透過車窗,他看到煙火彌漫、地獄般的大型城郊垃圾場,“工人把包括廢紙、舊電線、舊玩具、圣誕樹、兒童小床等各種廢棄物,挑進大火,從而為城市渾濁的天空提供了毒氣和令人窒息的霧靄”(Eiseley, 1969:27)。他精確地指出:“當前,美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6%,其能源與消費占世界消費量的34%以上,其鋼鐵消費量占世界消費量的29%。每一年,超過10億磅的垃圾被大量傾倒于鄉(xiāng)村地區(qū)”(Eiseley,1998:64)。而且,城市規(guī)模仍在擴大,從他城市邊緣居所的書房望出去,他失望地看到,“郊區(qū)的住房建設一直在無情地向四周進發(fā),”數(shù)年間,他“從窗戶望見的盡是預示他所愛的東西死亡的結(jié)果?!薄白詈笠恢魂扆攽K死在高速公路的車輪下……由于隨新建超市而來的眾老鼠的脅迫,花園排水道里的花栗鼠逃之夭夭……一停車場占據(jù)了窗外景象的大部分?!苯Y(jié)果,他“陷入絕望,感到現(xiàn)代人才會有的那種完全失望的恐懼——再也不能看到任何奇觀了”(Eiseley, 1969:196-7)。艾斯利向讀者展示了城市的一次性消費和無節(jié)制消費的危害,展示了城市過度膨脹對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對城里人接近大自然這一精神需求的剝奪。
鑒于300年來西方人大規(guī)模地掠奪與揮霍地球資源,使其即將告罄,他把西方工業(yè)人稱為“世界吞噬者”(Eiseley, 1998:64)。由于越來越多的國家追求西方的生活水準,他把人類稱為“世界病毒”(Eiseley 1998:65)。他指出,造成西方環(huán)境危機的根源在于西方缺乏生態(tài)倫理:“西方人的倫理沒有指向?qū)ιB(yǎng)人類的地球的保護”(Eiseley, 1998:69)。他警告人們,當前人類正處于危亡之秋,如果不實踐生態(tài)倫理觀,人類(城市)文明將會如過去一些城市的消亡一樣,進入徹底毀滅的冬天,地球?qū)⒒氐饺祟惍a(chǎn)生之前的冰河時代那樣的冷寂狀態(tài):“當哈雷彗星再次回歸,其長長尾巴將會像幽靈般的火柴火焰一樣,掠過無人看守的城市墳墓,無論它們是堙沒在沙丘下,或是泯滅在雪原中”(Eiseley, 1998:71)。
研究古生物和史前人類的艾斯利盡管留戀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時期,卻不主張回歸原始時代。他力主調(diào)和土著人的原始自然觀和西方的現(xiàn)代自然觀。世界偏遠地區(qū)的土著人以整體視野,把自然萬物看成是神圣的,注重其宗教—精神價值,尊崇祖先傳統(tǒng),漠視變動;現(xiàn)代西方人把自然看成是原材料,注重自然的經(jīng)濟價值,看重變化,把變化當成進步。艾斯利主張,“如果人類要生存下去,調(diào)和這兩種觀念似乎是必要的”(Eiseley, 1998:60)。
艾斯利認為,人類必須有意識地重新進入并保護古老的第一世界——自然世界,同時也不能完全放棄自己創(chuàng)造的第二世界——文化世界,更不能僅僅躲進文化世界,因為文化世界不能使人類脫離自然世界這一物質(zhì)基礎。他主張,當代人要學習“軸心時代”思想(或宗教)家的責任意識和寬廣胸懷,既關(guān)愛普天下人,又關(guān)愛非人類自然萬物。這些思想家包括儒家、佛教、古希臘及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家。他說,人類“現(xiàn)在必須從軸心時代思想家的智慧里吸取這樣一種倫理——不僅僅適用于人類同胞,而且擴展至周圍的生命世界。人類必須通過其創(chuàng)造的文化世界,真正地、有意識地進入向日葵林,這一森林人類過去只想著利用了就放棄。人類只有重新進入才能生存。如果成功,人類可能會創(chuàng)造出融合原有兩個世界的一些因素的第三個世界,這個世界應該讓軸心時代思想家所設想的責任心與高尚人格離我們更近”(Eiseley, 1998:155)。就是說,人類不能放棄自己有別于其他動物的文化特殊性,但要融入自然—向日葵林,保護自然,在不超過自然承載力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既保證人類的特殊生存方式,又保證自然的持久活力。
三、如何看待科技文明
作為科學史學家,艾斯利非常清楚科技的雙刃性。用他的話說,科學“能解決問題,但也能以實在令人不解的比例產(chǎn)生問題”(Eiseley, 1998:92)。
一方面,他充分肯定科學的正面作用。他說:“科學帶來了治療身體疼痛與疾病的方法;它使人類了解宇宙的浩瀚。在科學啟蒙之下,粗鄙的迷信和狹隘的教條風光不再。它使我們享用大自然無形的恩賜,若假以機會,如果我們能掙脫仍束縛我們的種種古老偏見,它還能奇跡般地給我們呈現(xiàn)那可能屬于我們的天堂”(Eiseley, 1971:139)。他認為,科學的成就是實實在在、否定不了的:“在腦海中,在暴露于地層的夾縫中,我看到,而且多次看到,過去悠久的地質(zhì)史,這一歷史的還原是現(xiàn)代科學的偉大業(yè)績之一”(Eiseley, 1969:51)。它使我們認識到:“哈雷彗星可以準確測算的橢圓軌道,不再預示世界災難”(Eiseley, 1969:74)。
另一方面,艾斯利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的負面作用。他說,“問題的解決方案又產(chǎn)生問題,后者的解決反過來產(chǎn)生更多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毒蟲一樣逃脫科學之手的控制,進入社會肌體的每一處縫隙”(Eiseley, 1969:43)。他舉例說,顯微鏡的發(fā)明與使用發(fā)現(xiàn)了病菌,“產(chǎn)生了衛(wèi)生工程這一業(yè)績,控制了瘟疫,但也從被控制的自然進程中創(chuàng)生了我們稱之為人口爆炸的巨浪”(Eiseley, 1969:42)。而“一直在攀升的人口給人類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日益嚴重的威脅,自然環(huán)境則是食物和可呼吸空氣的源泉”(Eiseley, 1998:82)。
艾斯利強調(diào),科學的負面作用之根源在于人類觀念的誤區(qū)。他說:“在世界史上,科技文明充其量是畸形的……只有一種文化,那就是西方文化,通過技術(shù),削弱了長久以來與農(nóng)業(yè)密不可分的那種宗教性神秘感。此前,從來沒有如此眾多的人,如此徹底地脫離大地,或放棄生產(chǎn)自己的食物。這一現(xiàn)象無疑是人類疏離大自然的原因,因為越來越多的土地變成了覆以混凝土的停車場、購物中心、高速公路”(Eiseley, 1998:82)。在他看來,現(xiàn)代西方人疏離大自然,乃至漠視并破壞大自然,其根源是崇尚唯我獨尊的極端個人主義、不斷向外擴張、征服自然、唯物質(zhì)主義等西方近現(xiàn)代主流文化觀念。他明確指出:“西方的科學成就盡管大,卻沒有足夠關(guān)注提升人的境界,也沒有足夠關(guān)注自我約束。它注重的是物,并認為,有了物質(zhì),好生活就會隨之而來。因而它渴求無限”(Eiseley, 1971:130)。就是說,西方現(xiàn)代科技文明的失誤在于,它只注重促進人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忽視了人類道德境界的提升,忽視了自然資源的限度和自我約束。結(jié)果,人們追求的天堂般的好生活不但沒有到來,相反,因為無限制地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和謀求世界霸權(quán),反而造成社會危機和全球化的生態(tài)危機。他這樣寫道:“隨著工業(yè)科學興起,進步成了時代口號,但只是物質(zhì)進步。努力方向向外、力求控制物質(zhì)的自然,肯定會帶來越來越多的貨物、大炮、尸體、扭曲的靈魂”(Eiseley, 1971:138);而且,“曾一度包圍我們美國人、可以給我們提供避風港的綠色大森林,已被消費掉了”(Eiseley, 1971:139)。
艾斯利指出,科學技術(shù)在過去之所以造成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那樣的災難,是因為人類把科技進步等同于道德水準提高,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忽視了道德境界培養(yǎng)。他說:“我們錯誤地把科技進步完全等同于道德提升。這樣,隨著社會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我們就信以為個人道德水準也在提高,結(jié)果,我們就對代表20世紀前半特征的大規(guī)模恐怖運動感到無比震驚”(Eiseley,1971:160)。在艾斯利看來,科技只是一種工具,它發(fā)揮何種作用,取決于使用科技的人類。因而他指出:“我不是說科學有責任,我的意思是,人有責任,但人越來越成為他們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東西的受害者”(Eiseley, 1971:131)。就是說,科學的負面作用不在于科學本身,而在于運用科學的人——人類對他人,對大自然缺乏愛心,濫用科學,致使自己遭受包括戰(zhàn)爭和生態(tài)災難在內(nèi)的各種人為災害。
艾斯利認為,欲使科技為人類造福,就應從提高人類個人的道德水準做起,進而建立一個道德高尚的社會。他主張:“課堂不是、也不應該是人類僅僅學習科學技能的地方。課堂是自我——那被稱作‘知識的最高功能”的東西——產(chǎn)生的地方。只有這樣的深刻內(nèi)部知識能真正拓展境界,使技術(shù)不被用于謀求威權(quán),而被用于謀求人類幸?!?Eiseley,1971:146-147)。他進一步指出,要克服片面崇尚現(xiàn)代科技給大自然和人類社會帶來的眾多嚴重威脅,惟一的辦法是建立一個“有深刻自我意識的人類社會……一個比以前任何社會更有文化,更崇尚人類價值的社會。這是惟一的良方,不是為生存——只求生存毫無意義——而是為了建立一個值得生存的社會。最終建成的社會應該對培養(yǎng)高尚的人心更感興趣,而不是對純粹的變化更感興趣”(Eiseley, 1971:147)。在他看來,只追求科技進步而不重視個人內(nèi)心道德建設的科技,恰如不重視道德的羅馬帝國,雖然不斷向外擴張,最終還是歸于滅亡。他說:“我對促使羅馬帝國的那似乎是無休止的政治擴張及道德淪喪的確有所了解”(Eiseley, 1998:93)。
四、結(jié)語
在上述4部代表性散文作品中,艾斯利從自己人類學、博物學和科學史等專業(yè)背景出發(fā),消解形形色色的人類中心論,倡導生態(tài)整體觀,強調(diào)人類是生態(tài)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同時,他批判機械的自然觀,譴責人類殘害野生動物,揭批人類近現(xiàn)代以來對大自然的僭越行為,倡導人類以平等態(tài)度尊重和關(guān)愛野生動物,主張融合各民族古今合理的自然觀,以生態(tài)倫理指導與非人類自然萬物的關(guān)系;而且,他揭示科技的雙刃性以及科技文明的誤區(qū),倡導以生態(tài)倫理原則約束科技的運用。艾斯利的這些生態(tài)意識在美國當代生態(tài)思潮興起的1962年之前就開始出現(xiàn),此后變得愈加強烈、愈加豐富。艾斯利的理想是,培養(yǎng)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道德胸懷,尊重與關(guān)愛所有人乃至非人類自然萬物,使包括科技文明在內(nèi)的人類文化不僅能造福所有人,而且能確保大自然永葆生機。
可以說,艾斯利科學散文代表作中的生態(tài)意識不僅具有前衛(wèi)性,而且具有建設性;艾斯利堪稱美國當代生態(tài)思潮的先驅(qū)之一,其作品中的生態(tài)意識對中國當前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這些生態(tài)意識昭示我們,在看待自然和人的關(guān)系以及科技的作用等方面,應采取辨證的態(tài)度:我們既要保護非人類自然萬物,給非人類自然萬物以道德關(guān)懷,又要肯定人類的利益和作為,人類不應、也不可能回到原始時代,這里的關(guān)鍵是,人類的作為不能超出大自然的承載能力;科技是雙刃劍,我們不應像以盧梭為代表的一些浪漫主義者那樣,徹底否認科學技術(shù),而應清醒地認識到科技巨大的負面作用,要增強科技倫理意識,給科技套上韁繩,使其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以便既能長期造福全人類,又不損害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兼具生態(tài)意識和文學才華的科學家通過創(chuàng)作生態(tài)文學作品,可以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出貢獻。英國著名科學散文作家、《牛津現(xiàn)代科學散文集》的編者理查德·道金斯在簡介艾斯利的生平時,不僅把他稱為人類學家和作家,而且把他稱為“生態(tài)主義者”(Dawkins, 2008:XII)。我們認為,艾斯利沒否認不超過一定限度的人類利益,不完全否認包括科技在內(nèi)的人類文明,他既關(guān)愛大自然,又關(guān)心人類的長遠利益,因而更準確地說,他應是一個生態(tài)人文主義者。
參考文獻:
BRYSON M A. 2002. Visions of the Land: Science,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 from the Era of Exploration to the Age of Ecology[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CHRISTIANSON G E. 1990. Fox at the Wood’s Edge: A Biology of Loren Eiseley[M].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DILLARD A. 1988.Making Contact[C]∥The Best American Essays 1988. New York: Ticknor & Fields.
DAWKINS R. 2008. The Oxford Book of Modern Science Writing[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ISELEY L. 1957. The Immense Journey[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EISELEY L. 1971. The Firmament of Time[M]. New York: Athenaeum Publishers.
EISELEY L. 1969. The Unexpected Universe[M].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ISELEY L. 1998. The Invisible Pyramid[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LYNCH T. 2012. The Borders between Us: Loren Eiseley’s Ecopoetics[C]∥LYNCH T, MAHER N (eds.). Artifacts & Illuminations: Critical Essays on Loren Eiseley.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SLOVIC S. 2008. Introduction[M]∥RAZ H. Loren Eiseley: Commentary, Biography, and Remembrance.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責任編輯:蕭怡欽]
On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Loren Eiseley’s Representative Science Writing
ZHANG Jianguo
(BritishandAmericanLiteratureResearchCenter,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Loren Eiseley is a famous American science writer, and one of the pioneer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cological trend of thought. In his four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science writing, while decomposing variable versions of anthropocentrism, Eiseley highlights the viewpoint that humans are ordinary members equal to other beings in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of the biosphere. Meanwhile, by debunking mechanical views of nature and by criticizing humans’ transgressions of non-human natural being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times, he advocates that humans respect and care for wild life with a humble attitude, and that humans draw on the reasonable views of nature held by different peopl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co-exist with non-human natural beings with the rules of ecological ethics as the guideline. Moreover, he reveals the double-edged attrib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misdir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vilization, and urges the constraints of the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improving humans’ moral standard. Being pioneering and constructiv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ha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Loren Eiseley; science writ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pioneering; constructive
收稿日期:2015-11-28
作者簡介:張建國(1967-),男,河南澠池人,文學碩士,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美散文及生態(tài)批評。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962(2016)02-00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