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崗
素描這個提法起源于西方。但如果說素描涵指一切單色繪畫的話,那么從廣義上講我國古代用毛筆勾勒線條的方法其實也可以視作一種素描。甚至于現(xiàn)在有人認為,水墨也是素描的一種形式,只不過當時不這么稱呼而已。其實,世界各國早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多數(shù)是用單色來表現(xiàn)的,比如巖畫、拓片等等。
素描對于所有造型藝術的入門和發(fā)展多有裨益。對于版畫來說,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它都是以單色為主,比如早期的黑白木刻、銅版畫、石版畫等,所以版畫與素描有特別的淵源。素描應該被看做版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支撐。在教學領域,對于如何認識與處理素描教育與版畫創(chuàng)作的關系,歷來是一個受到重視的課題。比如在“文革”前后,為了使基礎教學更快地與版畫創(chuàng)作(特別是黑白木刻)對接,當時國內(nèi)的一些美術院校就專門設計了一套素描教學體系,他們不是從光影色調出發(fā),而是更多地從結構和體塊出發(fā)來訓練素描。這是專門為版畫教學設計的特別形式的素描。這個想法在當時有一定道理,在一個階段里對推動版畫的發(fā)展也挺有成效。但從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因為當時的素描教學的依據(jù)是:版畫應該有固定的模式——大塊面、大黑白,而素描是為這個固定模式服務的。但當國門打開以后發(fā)現(xiàn),其實版畫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些銅板畫就對光影特別講究,還一些版畫卻特別強調線條肌理和形式感等等。而不同的素描就可能啟發(fā)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不同風格的版畫作品,讓版畫呈現(xiàn)出一種更加豐富的面貌。這樣說來,一開始就設定好某種素描對應某種版畫的固定套路就比較片面了。
事實上在國畫創(chuàng)作中也一樣。舉例而言,如果你一開始設定國畫多用線條,就強調學生多用線描,但后來發(fā)現(xiàn)國畫也可以潑墨、可以沒骨,可以有許多其他的方法,那種一開始就定框框的訓練方法對學生而言就可能成為束縛,不一定有利于其長遠的發(fā)展。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鼓勵學生嘗試多種素描,那他今后無論從事那種藝術門類的創(chuàng)作,眼光都能更加開闊。從這個角度說,素描不但是一種教會學生畫畫的手段,其本質是一種觀察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訓練,學生的思維一旦放開了,那對今后的創(chuàng)作都會更加有利?,F(xiàn)在各個領域不都在提倡創(chuàng)意嗎?那我認為素描可以作為一種突破原有框框的手法。以這種思路去實踐素描可能更具意義和合理性。
至于高校招生中廣受詬病的素描考試方法,我覺得是整個教育領域多年來的積弊造成的,很難從藝術思潮的角度去討論,這完全是一種功利性的做法。讓老師去設定一個模式,便于評分和錄取,至于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是否有利考慮得比較少,就如之前說到的那樣預先設定一個框框——今后無論搞什么藝術門類,都要有能力把對象畫得很像。總之,教育體制、招生制度、創(chuàng)作思想等各種綜合因素造成了現(xiàn)在高考素描的這種尷尬局面。像我接觸的很多學生可以說就是這種教育體制的“犧牲品”。因為我們版畫創(chuàng)作在很多時候特別不提倡去如實描摹眼前的對象,依葫蘆畫瓢,而更強調創(chuàng)造性,所以很多學生來到之后感到手足無措,沒有方向。但來了以后恍然大悟,發(fā)現(xiàn)藝術創(chuàng)作和他們原先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一樣。他們似乎只會根據(jù)一張照片作畫,而且即便如此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畫面。所以很多東西只能從頭學起,時常也是從素描學起,比如學習如何構圖和處理畫面。
我們嘗試讓學生學會通過觀察、概括、取舍、想象、變異、創(chuàng)造等手法,改變他們原來依賴描摹對象的固有思維,讓他們用抽象的方法、想象的方法、設計構成的方法等,逐步把他們的思維模式扭轉過來。舉例而言,在訓練學生練習構圖的時候,我會要求他們:同一題材能不能構出十張的不同畫面?比如同樣是三個蘋果能不能有多種擺法?黑白關系能否有不同的處理?這就逼迫他們必須打開思路。等他們構圖完成后,我說這個時候你們自己在其中選一張自己認為最好的就是了。事實上,只要思路打開了,手就跟上了。速寫和構圖訓練都是素描的一種形式,既是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也是一種思考的依托。之后的大稿可能和素描構圖不完全一樣,但這沒關系,創(chuàng)作者能從其中的一根線條背后看到更多線條和可能性,從而擺脫對對象的依賴。
當然,我覺得任何一種素描形式,去了解和嘗試一下都是有益的,包括高校招生中廣受詬病的畫石膏像。其實學習如何將作品推向深入本身并沒有錯。問題出在把這樣的一種素描形式推崇成為唯一的金科玉律,這就不對了。我覺得,如果能夠掌握蘇聯(lián)式的比較嚴謹?shù)挠^察方法,步步推進的塑造方式,同時又能從中跳出來,那就好了。我以前也接受過這套蘇式教育,我當時的老師跟我說:“等到三年、五年、十年以后,你大概會體會到這種長期作業(yè)對你起的作用”。如今我深有體會,長期素描的價值不在于逼真地還原對象,其價值在于讓我學會細致全面的觀察;學會縝密嚴謹?shù)娜∩釞嗪?;學會充分恰當層層推進的表達,還可以用來研究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這是能力、思維、同時也是心態(tài)的訓練。
在造型藝術中,版畫可能是風格面貌和技法特別豐富的一個畫種,所以與之對應的素描形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銅版畫中有一種叫“美柔汀”的技法,追求豐富而微妙的色調變化,不像黑白木刻那樣色塊分明。對于這種版畫技法,蘇聯(lián)式長期素描作業(yè)的功夫就都派上用場了。十八般武藝各有千秋,就看對誰、 在什么場合適用。
西方有些學生或者學校不重視素描,不會畫,這不應該成為我們必須效仿的對象。當然他們重視思維的訓練方法也有可取之處,但這不代表“手上功夫好”錯了?,F(xiàn)在西方繪畫也在回歸,一段時間跑偏,有些矯枉過正也屬正常。作為我們來講,沒有必要見異思遷,跟潮流跑,好像大家不會畫畫才是“正道”,這完全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