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潔(廣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語系,廣東 廣州 510600)
?
《野蠻人來了》中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與道德救贖
鐘 潔
(廣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語系,廣東 廣州 510600)
摘 要:美國的華裔作家雷祖威的長篇小說《野蠻人來了》描寫主人公斯特林通過接受自己民族傳統(tǒng)的方式來樹立自信,突破了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從而達到道德救贖,逐漸接受了個人和家族的歷史,不受偏見歧視的影響,最終通過對自我進行重新構建的方式來達到靈魂的救贖。
關鍵詞:《野蠻人來了》;精神生態(tài)危機;道德救贖
《野蠻人來了》是美國華裔作家雷祖威所創(chuàng)作的第一篇 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深刻地從心理層面剖析了種族歧視給華裔人群帶來的深重傷害,引發(fā)人的反思。在小說中雷祖威塑造了一個華人移民后代斯特林·龍的人物形象,并且將自己對于族裔性的關注融合在了小說的描寫之中。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原本是已經(jīng)遭到了美國文化洗腦的華裔人士,他原本追求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美國人”,但是隨著他不斷地發(fā)掘和張揚民族文化,他逐漸從生活的困惑之中解脫了出來,在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自信,他開始接受本民族賦予他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文化傳統(tǒng),認識到了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并加以克服。
在《野蠻人來了》這部小說中,作者雷祖威選擇使用中國傳統(tǒng)美德和飲食文化這兩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來對主人公斯特林進行心理上的救贖,讓他從自己狹隘的自我意識中覺醒過來,從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了能夠拯救自己心靈的契機。從表面上看,《野蠻人來了》所寫的是個人在面對文化差異時候所做出的反應,但是事實上則是表達了作者對于東西文化沖突而進行的深刻反思,作者在安排主人公斯特林進行道德救贖的同時也對美國社會中殘留的后殖民時代遺留問題和話語背后所隱藏的權利和欲望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野蠻人來了》梗概
《野蠻人來了》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斯特林·龍的父母開了一個洗衣店,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后能夠成為醫(yī)生,但是遺憾的是斯特林·龍卻沒有讓他們如愿,而是成了美國烹飪學校的學生,想要學習制作正宗的法式大餐,而且還和一個猶太牙醫(yī)展開了一場戀愛。斯特林所做的一切在父母看來是難以接受的,而斯特林自己的想法則是要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但是事情卻并沒有朝著斯特林希望的方向發(fā)展,在畢業(yè)后斯特林所應聘的俱樂部要求他烹調中國菜,結果害得他連工作都失去了。在這個過程中他漸漸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根本無法擺脫他體內遺傳來的中國性,他嘗試通過對中國文化的漠視來成為地道的美國人,但是卻發(fā)現(xiàn)這只能讓他成為一個處于兩種不同文化夾縫中的邊緣人,讓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但是最后在其父親的葬禮上,他嘗試給兒子做了中國早餐,和兒子的關系得到了緩和,而他也終于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靈魂深處其實還隱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割舍不掉的,他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全部來自于他盲目地拒絕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二)野蠻人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野蠻人來了》中給人們塑造了一個不同于以往的“野蠻人”形象,在尋常的概念中,“野蠻人”指的是文化開明程度很低,具有和文明世界的人截然不同而難以理解的習慣、風俗的人群。但是在《野蠻人來了》中的“野蠻人”卻并非完全如此,這里的“野蠻人”指的正是主人公斯特林自己,他是一個一直想要進入美國主流社會,成為正統(tǒng)美國人的人,但是他所設想的美國身份卻只是他的一種妄想,事實上在真正的美國人心中,他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中國性讓他和美國人顯得截然不同,而在父母等人眼里,由于他過分極端地排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語言一無所知,對中國飲食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也抱有敵意的態(tài)度,所以他已經(jīng)不是一個中國人了。在這種情況下,斯特林成了一個生存在兩種文化夾縫中的邊緣人,不被任何一種文化認可,所以他成了真正的“野蠻人”。這是因為斯特林對自己的身份存在幻想而引起的人格異化[1]。
(一)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原因
造成斯特林·龍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東西文化的差異和沖突,正是因為在美國存在著對于其他種族文化的歧視現(xiàn)象,所以才促使斯特林努力想要擺脫自己原來的身份,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人,他因此變得行為偏激,對自己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中國性表示極端反感和敵視,最終使得自己的人格漸漸地趨于異化。他在內心之中感到對自己和自己的中國性表示鄙視,這是有一定的社會根源的。
除此之外,斯特林·龍自身所存在的不斷膨脹的自我意識也是導致他為自己虛構出一個身份幻象的主要原因,斯特林在自己內心之中屈從了殖民文化對自己的洗腦,所以他不斷地以美國身份來要求自己,而且還用殖民意識去看待自己身邊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兒子,他的朋友等。正是因為他那狹隘的個人意識在作怪,所以使得他對美國文化有一種偏執(zhí)的熱愛,對于中國文化過度排斥,最后產(chǎn)生了精神世界的嚴重危機,成為了一個地道的野蠻人[2]。
(二)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表現(xiàn)形式
斯特林·龍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體現(xiàn)在很多不同的方面,首先體現(xiàn)在斯特林對于自己的身份表示嚴重鄙視。他在其他美國人的面前時時刻刻都想要掩藏自己的華裔身份,當有人稱呼他中國人的時候,他就表示沉默,用這種方式來表示自己內心的抵制和不滿。在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的時候,由于這個兒子的身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中國特征,這讓他感到十分慶幸,這體現(xiàn)了他的嚴重自卑,他不僅想要掩蓋住自己身上的中國特色,就連自己下一代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中國特征也要全部抹殺掉。
其次,斯特林·龍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還表現(xiàn)在他對于一切和中國有關的人、事、物的排斥上。他不僅拒絕說漢語,就連在求職的時候也盡量避免和中國扯上關系,他在烹飪學校學習制作法國大餐,堅決拒絕中餐,當其他人要求他展示一下中國菜的手藝時,他完全拒絕,就連工作都因此失去。擇偶的時候,他也堅決拒絕父母為他挑選的香港女孩“玉”,偏執(zhí)地認為對方只是想要獲得機會成為美國人。這一切都說明了斯特林時時刻刻都主動排斥自己身邊一切和中國有關的事物,他的這種行為就源自于他靈魂深處的精神危機。
(三)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旨歸
如果要探究斯特林·龍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話,主要還是因為斯特林在自己的靈魂深處構筑了一個虛假的身份幻象,就是因為他錯誤地排斥自己生來就有的中國性,轉而過度地追求美國文化的認同,所以導致他在自己的精神深處虛構了自己的身份幻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這個身份幻象是多么地不可靠,這使得他被迫成為游離在兩種文化之外,不被任何一方許可的野蠻人。
斯特林的這種行為是自動地將自己視為了殖民文化中的“他者”[3],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實,使得他錯誤地認識自己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中國性,為了實現(xiàn)自我救贖,他一次次地自我催眠,強化了占有統(tǒng)治權威的美國文化的經(jīng)典性,并且將自己身上所體現(xiàn)的異族文化視為洪水猛獸,力求讓自己和美國文化同化,融入美國社會,但是他越是這樣做,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他者”特性就越是明顯,這給斯特林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斯特林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體現(xiàn)了他催眠自己,制造虛假身份幻象后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失調,反映了他缺乏深層次的文化族裔性,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后殖民時代給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帶來的遺留問題。
(一)傳統(tǒng)美德
在斯特林·龍精神生態(tài)危機背后體現(xiàn)的是道德方面的救贖,在小說中這主要是通過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飲食文化這兩個方面來體現(xiàn)的。小說《野蠻人來了》體現(xiàn)了斯特林對中國傳統(tǒng)美德從原本的拒絕到自我反思,然后再到嘗試接受的過程,在小說中體現(xiàn)了作者對文化、對社會歷史等的深切呼喚,表達了作者希望通過對傳統(tǒng)美德的重塑來對斯特林為代表的人群進行道德救贖的想法[4]。
小說將斯特林的怪異行為和玉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美德進行了對比,斯特林錯誤地認為玉來到美國的目的就是想要通過婚姻換取來美國的綠卡,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玉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空姐,最后被美國社會接納的,玉的存在破壞了斯特林對于中國女性的刻板偏見,玉身上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中國女性堅忍的性格和自強、自尊、獨立的人格魅力,使得斯特林開始轉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尤其是在斯特林的婚姻遇到危機,而他的父親又罹患癌癥、生命垂危的時候,玉所體現(xiàn)出的無私奉獻、孝敬長輩的中華美德更是讓斯特林感到無地自容。在斯特林的父親患病后,玉幫忙照顧,買回了中藥為其父親治病,在其父親過世之后又幫助其父親完成了葉落歸根的夙愿,將骨灰?guī)Щ亓酥袊?,這一切都使得斯特林認識到玉和自己接觸其實并非是為了想要謀求一份美國護照,而是真正的關心關愛,玉所展示出的真摯情感讓斯特林反思自己對父母所做的一切,認識到了自己的怪異表現(xiàn)和刻板偏見給父母和周圍的人帶來的傷害,讓他漸漸地從自我催眠設置的身份幻象中脫離了出來,從而重新認識到了父慈子孝、血濃于水的中國傳統(tǒng)家族情感,讓他漸漸地對中國傳統(tǒng)美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飲食文化
對于西方社會的人來說,對中國文化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是中國的飲食文化,所以作者雷祖威也通過飲食文化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給斯特林帶來的影響??梢哉f,斯特林走出自己給自己設置的精神危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他對于中國飲食文化的態(tài)度。
在一開始的時候斯特林對于中國飲食文化是完全反對的,這從他在烹飪學校學習法國大餐的制作方法,但是卻拒絕學習中餐就能夠看出。不僅如此,斯特林對于一些相關的延伸文化習俗也表示了強烈的反感。比如說,當斯特林的父親生病的時候,其母親表示要給父親買中藥治病,而且還堅持要做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哪怕眾人都沒有心思吃飯,她還是要這么做,對于這些斯特林都表示強烈反感。不僅如此,斯特林對于其父母在葬禮上為死者放置供品祭祀這一點也表示難以理解。
但是,隨著時間的遷移,斯特林漸漸地開始接受中國飲食文化了,不過,一開始的時候只是被動地接受,比如說,他由于拒絕做中國菜而失業(yè),為了生計,他后來開始參與介紹中國美食的節(jié)目,而這份工作要求他每周都要在攝像機前制作一份中國菜,為了生存,他被迫接受了這個要求,開始接觸中餐和中國飲食文化。漸漸地斯特林的想法有所改變了,他漸漸地嘗試自主接受中國飲食文化。在父親的葬禮上,他給兒子做了一份有中國特色的餐飲,這使得他和兒子之間的關系瞬間得到了改觀。兒子原本將他這個父親視為怪人,拒絕吃飯,但是最后同意了讓他喂飯,這使得斯特林再一次認識到,對于中國文化的皈依可以成為父子之間關系的潤滑劑,這讓斯特林漸漸地開始對中國飲食文化表示認同,嘗試走出自己所虛構的身份幻象之中。
(一)族裔性的增化
分析斯特林精神生態(tài)危機背后所體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美德和傳統(tǒng)美食文化,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野蠻人來了》這部小說體現(xiàn)了對于華裔人群的深處道德救贖。這首先可以體現(xiàn)在小說所表達的族裔性的問題上?!兑靶U人來了》通過斯特林體現(xiàn)了族裔性的強化,它從心理的角度進行剖析,展現(xiàn)了文化歧視對以斯特林為代表的華裔人群帶來的傷害,具有一定的批判現(xiàn)實作用。小說的主人公斯特林原本追求成為真正的美國人,但是卻不可得,而當他嘗試接受自己的族裔性時,他卻反而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人。主人公斯特林的遭遇可以說是給在美國的廣大華裔,甚至是所有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一個啟示,當他們不再在意自己身上所體現(xiàn)的民族特殊性,嘗試接受并勇敢地展現(xiàn)自己身上的族裔性時,他們反而能夠真正地被美國社會所接受?!兑靶U人來了》這部小說告訴人們要充分認識到族裔性在美國主流社會中的重要性,不要盲目排外,而所有的移民也要注意,也不要被民族歧視這樣的偽主流文化所左右,要勇敢地強化自身的族裔性,對其進行抵制[5]。
(二)后殖民時代的遺留問題
不僅如此,《野蠻人來了》這部小說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后殖民時代所遺留的問題,雖然說,種族歧視的問題在當今社會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現(xiàn)象依然存在,而且還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演繹,那就是如主人公斯特林那樣,通過自我催眠,制造身份幻象的方式來使得自己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同感,取得民族優(yōu)越感。這其實體現(xiàn)了以主人公斯特林為代表的人群對于重構自我形象的強烈訴求,他們想要樹立自我的形象,但是又不得不依賴并屈從于主流思想,這反而使得他們左右為難,生存于夾縫之中,成為了不被任何文化認同的野蠻人。以斯特林為代表的移民者的身上存在著后殖民時代所獨有的集體無意識心理,他們渴望擺脫“野蠻人”的身份,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這使得他們在自我形象構建的困境之中受到嚴重的壓抑,從而產(chǎn)生人格的變異。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自身的人格缺陷,但是不可否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受到了白人殖民者所遺留的文化、倫理觀念等的影響,這是后殖民時代普遍遺留的問題[6]。
(三)話語背后的權利和欲望
如果繼續(xù)思索下去的話,還可以發(fā)現(xiàn)《野蠻人來了》這部小說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話語背后的權利和欲望,主人公斯特林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實際上是一種欲望在人們身上所產(chǎn)生的映像,是在話語背后所體現(xiàn)出的人類對于權利和欲望的擴張。斯特林之所以要成為真正的美國人,實際上是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認為成為了真正的美國人就能夠成為被社會認可的人,所以他才會通過自我構想來塑造身份幻象,這實際上從另一種側面反映了美國社會依然留有認知暴力和文化霸權,所以斯特林才會錯誤地認為只要改變自己的形象,拋棄自身的族裔性,就能夠得到話語權,擁有其背后的權利,滿足自己的欲望。由此可見,《野蠻人來了》這部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對于帝國文化的反思,引發(fā)人們思索誰掌握了話語權,其背后操縱的又是怎樣的文化力量,提醒人們思索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又要如何體現(xiàn)自己的族裔性,不被文化霸權所感染和同化,可以說,主人公斯特林給了大家很好的提示[7]。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野蠻人來了》中的野蠻人實際上指的就是主人公斯特林,“野蠻人”這個概念的出現(xiàn)實際上是因為斯特林對于自己的身份進行虛假構建,造成嚴重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從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格異化現(xiàn)象。由于后殖民時代的遺留問題,斯特林盲目地追求話語背后的權利和欲望,希望能夠讓自己和美國主流文化完全融合,成為真正的美國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卻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就無法做到。他生活在自己塑造的身份幻象之中,他對中國文化的本能拒絕和刻板偏見使得他出現(xiàn)了嚴重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這使得他既無法融入到美國人中去,也被中國人認為是異類,產(chǎn)生了嚴重的身份錯位,這給主人公帶來了很深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
然而,對族裔性的皈依又漸漸地將主人公斯特林拉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上,讓他認識到了孝敬長輩等傳統(tǒng)中華美德具有十分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也有著獨有的魅力,這使得他漸漸地嘗試接受中國文化,接受自己作為華裔人士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中國性,漸漸地回歸自我。
《野蠻人來了》這部作品不僅對于文化歧視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進行了深度反思,而且還嘗試尋找其解決方法,作者雷祖威借用斯特林·龍的人物形象讓人們發(fā)現(xiàn)原來只要糾正自己的內心偏差,還是能夠解決內心的危機,達到道德救贖的。這使得這部小說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所體現(xiàn)的族裔性問題值得人們深思,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多元文化的觀念,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歷史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對人性的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李倩.庫切小說《等待野蠻人》核心價值理念解析[J].名作欣賞,2010,(10):62-65.
[2]黃輝輝.試析《野蠻人來了》中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與道德救贖[J].作家雜志,2011,(11):32-33.
[3]朱玉英.淺析庫切《鐵器時代》中的他者[J].安徽文學,2011,(9):23-29.
[4]張昀.解毒庫切小說中的“野蠻人”[D].山東師范大學,2014.
[5]李佳燕.《等待野蠻人》地方長官的弗洛伊德人格分析[J].安徽文學,2012,(6):80-81.
[6]石云龍.他者·他性——庫切研究[J].外語研究,2011,(2): 95-100.
[7]謝菲.種族隔離的噩夢:論庫切小說中的暴力與權力話語[D].浙江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校:咼艷妮)
作者簡介:鐘潔(1968-),女,廣東廣州人,廣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和美國文學。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3-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