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倩
?
中阿諺語對比下的高校小語種教改芻議
熊倩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 東方語言文化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420)
阿拉伯諺語與中國諺語雖存在文化差異,但基于人類生活的共性,二語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我國高校阿拉伯語教學(xué)過程中,實行兩種諺語的對比教學(xué),既有利于增加大學(xué)生對阿拉伯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更有利于加深大學(xué)生對母語的熱愛。論文對小語種的教學(xué)體會是:在教學(xué)和教改過程中,為實現(xiàn)雙語的融通與升華,應(yīng)從人文地理的視角選取切入點,從精神寄托的視角選取制高點,從民族心態(tài)的視角選取關(guān)注點。
中阿諺語;詞匯對比;小語種教改
阿拉伯諺語是指一些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言簡意賅的固定而生動的語句,常以俗語、成語、歇后語、順口溜、比喻句等形式表現(xiàn)。其內(nèi)涵體現(xiàn)著當(dāng)?shù)貏趧尤嗣竦乃枷?、情感、道德、?jīng)驗和智慧。正如語言學(xué)教授薩皮爾(Edward Sapir)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盵1]
一從人文地理的視角選取切入點
阿拉伯諺語是阿拉伯人認識和改造自然及社會的經(jīng)驗和成果。阿拉伯民族的祖先過著順應(yīng)大自然恩賜的游牧生活,由于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使其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沙漠文化和與之相匹配的諺語文化。
1.帶有沙漠特色的諺語為數(shù)眾多,且多以沙漠中常見的事物如草原、牧場、羊、駱駝、馬、椰棗等作為喻體。如“往巴格達送椰棗”(???? ????? ??? ?????)。伊拉克盛產(chǎn)椰棗,“往巴格達送椰棗”諺語的詞義就被詮釋為“多此一舉”。又如“爭斗全為飲水”(??? ?????? ?? ?????)。因為在沙漠中最珍貴的便是水資源。再如,“誰肯奔波,找到牧場”(?? ??? ???)。其意為漢語中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2.反映生產(chǎn)活動的不少阿拉伯諺語也帶有沙漠特色,它們表現(xiàn)了阿拉伯民族的祖先所從事的生產(chǎn)活動。如“先哄駝,后擠奶”(??????? ??? ???????),這是以牧人擠奶的經(jīng)驗為例,說明“欲將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耙瑮椩诰?,在駝背上”(????? ?? ????? ???? ??? ??????),是指勤于澆水才能豐收,意即漢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胺偶跋纫b滿箭袋”(??? ?????? ???? ???????)與漢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義,這是拿游牧民族能騎善射作比喻。
3.有類諺語的文化內(nèi)涵較難為漢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具有跨越性較大的引申含義。如“他是駱駝蹭癢的樹樁”(??? ???? ????)。在沙漠中,樹樁不易見到。一旦出現(xiàn)樹樁,很多路過的駱駝便會用它來蹭癢,這段樹樁可謂“見多識廣”,引申為“他有遠見卓識”。又如“這事中既無我的公駝又無我的母駝”,意思是作為他代步工具的駱駝沒有參與此事,即與他“毫不相干”。
4.在對同一事理的表達上,阿語諺語和漢語諺語也分別帶有各自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如阿語諺語“他知道蘑菇生長的地方”(??? ????? ?????? ??????),意為“他對情況了如指掌”,與漢語中“胸有成竹”類似。窺其背后,可看出阿拉伯草原雨后有蘑菇生長,而中國南方的氣候適宜竹子生長?!八趯ふ衣裨谠撇视白酉碌恼鋵殹????? ?? ??? ???? ??? ?? ?????),說的是有人把云彩在沙漠上的投影作為參照物藏寶,日后自然找不到,這與漢語中的“刻舟求劍”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諺語既反映了阿、中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反映了人類共同的生活感受。“無火不起煙”(?? ???? ??? ???)與漢語中的“無風(fēng)不起浪”相對應(yīng)。
但兩種語言相比之下,漢語諺語更加絢麗多彩。中華民族的祖先生活勞作的中華大地,與阿拉伯世界的自然環(huán)境不同,它表現(xiàn)為四季分明,寒暑交替。以自然環(huán)境做襯托而創(chuàng)造出的諺語有很多。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到黃河心不死”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結(jié)晶便凝聚成為“農(nóng)諺”。它源遠流長,短小精煉,簡捷明快,通過口頭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如“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麥鋤三遍面充斗,谷鋤十遍餓死狗”、“彎角黃牛直角豬”、“好兒要好娘,種田要好秧”等。
二 從精神寄托的視角選取制高點
宗教是人類精神寄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哲學(xué)一樣,都處于人類文化的頂層和核心,代表著人類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中阿文化雖有差異,但均需精神寄托是兩者之共性。
1.阿拉伯民族信奉的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這是一種入世的宗教,它不僅僅是一種信仰,而且影響并規(guī)范著阿拉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蘭經(jīng)》作為伊斯蘭教的經(jīng)典、法典,許多諺語的源泉就來自于它。因此,阿語中有不少諺語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并涉及到宗教觀念、宗教活動及習(xí)俗。比如:“與艱難相伴的確是容易——禍福相依?!盵2]“真主從不斷絕任何人的福分”(??? ?? ???? ???? ???)類似于漢語中的“天無絕人之路”。“真主的清算是神速的”(?? ???? ???? ??????)類似于漢語中“人在作,天在看”、“遭報應(yīng)”。這是告誡人們別做壞事,免得在清算日遭到清算?!翱谠谀罱?jīng),手在殺人”(?? ???? ??? ????),類似于漢語中的“口蜜腹劍”?!榜橊勚挥邢萑肽嗬飼r才想起真主”(????? ?? ???? ??? ??? ?? ?????),這與漢語俗語“臨時抱佛腳”意思相同?!罢f魔鬼魔鬼就現(xiàn)”(???? ?? ??????? ???? ?? ?????)更是與漢語中的“說曹操曹操到”俗語相近,不過前者帶貶義?!坝袑W(xué)問的人在臨近天國時仍不滿足于自己的知識”( ?? ???? ???? ?? ??? ??? ?????????? ?????),類似于漢語中的“活到老,學(xué)到老”。
2.阿拉伯諺語中有一部分是需要在了解其宗教文化背景的基礎(chǔ)上方能理解的。如“易卜劣廝夢想進天國”(??? ??????? ??????),易卜劣廝是《古蘭經(jīng)》中提到的魔鬼,即撒旦,他想進天國自然是“異想天開”?!八恢谎劬Χ⒅靽?,一只眼睛盯著火獄”(??? ?? ????? ???? ?? ?????),意為“進退兩難,猶豫不決”。“他頭朝著麥加方向(禮拜),屁股坐在破爛堆上”(???? ?? ?????? ????? ?? ?????? )即“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完美只屬于真主”(?????? ??? ????)和“只有先知才是無過之人”( ?? ???? ?????? ??? ?????)這兩個諺語常被穆斯林用來表述“人孰無過”。因為在伊斯蘭教教義中,真主是唯一完美的,穆罕默德是真主的最后使者。除此之外,四大哈里發(fā)之一的阿里,“他說過的大量短語成為伊斯蘭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里常被當(dāng)作格言及諺語使用。這些語錄、信件成為文學(xué)作品的準則,被集結(jié)成多種語言的出版作品”[3]。
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由儒、佛、釋、道共同構(gòu)成,其中佛教文化對大量漢語的成語、諺語、歇后語影響顯著。它們在被吸收到漢語之后,有的被引申、“漢化”,被賦予了比原來的宗教意義更為廣泛的意義。
三 從民族心態(tài)的視角選取關(guān)注點
中阿兩民族在各自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語言文化在歷史傳統(tǒng)、價值取向、風(fēng)俗習(xí)慣、宗教信仰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會使同一詞語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產(chǎn)生不同的語義,同一事物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的不同而各異。這種民族心理、文化心態(tài)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影響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評價。諺語作為語言的精華,也反映了兩個民族各自的心態(tài)。
1.中阿民族對某些動植物產(chǎn)生了不同的聯(lián)想和感情,從而讓動植物進入了人們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人們對動植物寄托的情感反映在語言里,用以表達自己的崇拜、愿望、愛好、仇恨、鄙薄等情緒。在這當(dāng)中,在阿、漢兩種語言中引起的聯(lián)想基本一致的動物詞語有:殘忍的狼、狡猾的狐貍、溫順的綿羊、笨拙的毛驢、狠毒的蛇、不祥的烏鴉和貓頭鷹、低賤的狗等。
但與此同時,對某一種動植物,中阿民族對它的喜愛程度不同,導(dǎo)致了掛在嘴邊的諺語也有所區(qū)別。例如,中阿文化中對駱駝的見解有較大差異。因為阿拉伯大部分地區(qū)為沙漠,使其對駱駝的依賴和喜愛遠遠超出以農(nóng)耕為主的漢民族,如“比駱駝還識路”)???? ?? ???(,而漢語中的同類描述卻是“老馬識途”?!八麄z像一頭駝的兩個膝蓋”(??? ?????? ??????)意為一模一樣,不分彼此;而漢諺語中形容此意用得卻是“一丘之貉”[4]。還有獅與虎,獅子多產(chǎn)于草原,虎多產(chǎn)于山地,因此中阿民族對它們的熟悉程度不一樣,阿語用獅子象征握有權(quán)利的統(tǒng)治者、大無畏的英雄和真正的男子漢。如:“他贏得了獅子的份額”( ??? ??????????),是勇拔頭籌的意思;而漢文化對虎十分尊崇,還常與“龍”的圖騰一起使用——例如“龍騰虎躍”。鷹在中阿人民心中都代表著勇猛,強悍,因而多以言語稱贊它,但在阿拉伯人心中鷹的地位甚至達到了民族保護神的高度,他們喜愛的一項運動便是斗鷹;而在漢諺語中,有時贊美鷹——“鷹擊長空”;有時鷹又被看作不吉利的象征:“貓頭鷹一叫要死人”。豬是阿拉伯穆斯林最討厭的動物,他們認為豬不潔、丑陋、卑賤,《古蘭經(jīng)》明文規(guī)定禁吃豬肉;而漢民族雖然也嫌豬臟、將其作為好吃懶做的代表,但另一方面,作為六畜之一豬又受到了漢族男女老幼的喜愛——“富不離書,窮不離豬”、“種田不養(yǎng)豬,等于秀才不讀書”。
2.中阿兩民族的審美情趣在不同階段也會發(fā)生變化,如成語“環(huán)肥燕瘦”及俗語“齊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就是一定歷史時期在語言中留下的痕跡。阿拉伯民族的傳統(tǒng)審美是以胖為美,從一個伊拉克諺語能明確了解這一點:“體胖能遮蓋缺陷”(????? ???? ?????),類似于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一白遮百丑”。而時下的中國,人們普遍認識到肥胖的危害,“千金難買老來瘦”已成為大眾共識。
綜上所述,中阿諺語文化底蘊盡管在人文地理、精神寄托和民族心態(tài)等諸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由于人類生活的共性,又使中阿諺語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在中阿諺語文化對比下的高校小語種教改中,教師應(yīng)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以“共同點”為基礎(chǔ),“切入點”為依據(jù),“制高點”為統(tǒng)領(lǐng),“關(guān)注點”為軸心,將高校小語種教改方向的定位,敲定在對兩種諺語內(nèi)涵的深刻理解與民族心態(tài)的融通上。
[1]Edward Sapir(陸卓之譯).語言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4.
[2]古蘭經(jīng):開拓章[M].(馬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3.
[3]朱立才.漢語阿拉伯語語言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4]國少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文化語言學(xué)視角[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
(責(zé)任編校:張京華)
H731
A
1673-2219(2016)09-0175-02
2016-07-10
熊倩(1988-),女,湖南長沙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東方語言文化學(xué)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中東問題和阿拉伯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