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
英語人稱指示照應的明示推理交際
陳 穎
(銅仁學院 外國語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明示推理交際模式對人稱指示照應的使用和理解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解手段。文章分析了具體人稱指示照應現(xiàn)象中的明示推理過程。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明示和推理是同一交際中不同的兩個方面。人稱指示照應作為一種明示交際行為,它的使用是說話者對聽話者的一種明示過程,說話者通過選擇使用適當?shù)娜朔Q指示照應來向聽話者傳達她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旨在明示過程中改變聽話者的認知環(huán)境,達到互明;而對于聽話者而言,人稱指示照應的理解就是聽話者的推理過程,聽話者可以根據(jù)話語信息及其所具有的關聯(lián)性并結(jié)合相互認知環(huán)境來進行演繹推理,從而確定人稱指示照應所指,理解說話者所明示的內(nèi)容,獲得其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
人稱指示照應;明示推理交際;交際意圖;信息意圖
人稱指示照應是運用話語情境中的功能、通過人稱類別表現(xiàn)的照應(Halliday &Hasan,2001)。它通過語用范疇人稱指示語的使用得以實現(xiàn)。語用學研究認為,語境在話語理解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聯(lián)理論強調(diào)語境效果在語言交際中的作用,這對人稱指示照應的使用和理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明示推理交際
Sperber 和Wilson認為,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行為。明示推理交際被定義是交際者發(fā)出一種刺激行為,通過這種方式,使交際雙方互明交際者意圖使聽者明白或更加明白某一系列假設(Sperber & Wilson, 2001:63)。明示和推理是同一交際行為的兩個方面。對于說話者,交際是一種明示過程;對于聽話者,交際是一種推理過程。因此,明示推理交際的定義不僅考慮說話者,同樣也考慮聽者。在明示推理交際中,說話者主要是通過明示的方式傳達她的意圖。在明示過程中,有兩層信息將會被領會:第一層信息已經(jīng)通過話語呈現(xiàn)出來;第二層信息是第一層信息是有意圖地被呈現(xiàn)出來的。明示推理交際是向聽者表明,說話者有向聽者表明第一層信息的意圖。這兩層信息在明示推理交際中分別被定義為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明示推理交際是從兩種角度被定義的:一是明示行為的說話者;二是推理行為的聽者。因此,在明示推理交際中,說話者要通過話語明示行為,改變聽者的認知環(huán)境,向聽者傳達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而聽者在交際過程中要基于自己的認知環(huán)境,尋找話語最佳關聯(lián)性,推理得出說話者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
二人稱指示照應明示推理交際
(一)人稱指示照應
指示詞語在一些情況下具有指示功能,但它也可以作為非指示性的詞語來使用。也就是說,同一詞語可以既具有指示性用法,又具有非指示性的用法。在語言中有兩種表示所指的方式,一種是詞語所指的實體存在于文篇之中,這一詞語和它的所指之間的關系稱為“文內(nèi)照應”;另一種是詞語所指的實體存在于文篇之外,即存在于語境之中,這一詞語和它的所指之間的關系稱為“文外照應”。
人稱指示照應是運用話語情境中的功能、通過人稱類別表現(xiàn)的照應(Halliday &Hasan, 2001)。人稱指示照應有兩種類型:人稱文外照應和人稱文內(nèi)照應。文外照應依賴語境,人稱所指的實體存在于文篇之外,即存在于語境之中;相反的人稱指示文內(nèi)照應的所指實體存在于文篇之中。人稱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第一和第二人稱指示照應多用于文外照應,因為其所指一般存在語境之中而非文篇之中,而第三人稱指示照應所指一般存在于上下文,所以多用于文內(nèi)照應;有時第三人稱指示照應所指也存在文外,所以有時也用于文外照應。
不同的人稱指示照應的使用反映說話者不同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說話者的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要得以實現(xiàn),就必須選擇對于聽話者足夠關聯(lián)引起他注意而付出處理努力的話語表達。而聽話者要理解話語,就必須在理解話語過程中尋求最佳關聯(lián)性,進行語境選擇和推理,得到說話者的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實現(xiàn)互明。那么在含有人稱指示照應的話語交際中,說話者是如何通過使用人稱指示照應向聽者明示她的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的,聽者又是如何通過推理理解說話者的人稱指示照應所指,進而得到她的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的?
(二)人稱指示照應的明示
Sperber 和Wilson認為,明示就是說話者向聽話者表明她有表明某事的意圖。任何交際行為都必須回答兩個問題:第一,交際中交流了什么?第二,交際是如何完成的?因此,Sperber 和Wilson提出了說話者交際行為的兩種意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他們認為說話者期待通過明示行為向聽話者傳達這兩種意圖。在交際行為中,說話者的信息意圖是在明示的過程中向聽話者表明一系列假設,改變聽話者的認知環(huán)境,它提供著交際的內(nèi)容。交際意圖則是交際雙方互明說話者有她的信息意圖。說話者傳達她的信息意圖是為了最終向聽話者表明她的交際意圖。換句話說,說話者明示行為的真正目的是引起聽話者對她的信息意圖做出反應。說話者交際意圖的實現(xiàn)是基于信息意圖得以解譯,信息意圖一旦實現(xiàn),聽話者就會進一步追尋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交際意圖的概念正好解釋了信息意圖互明是如何實現(xiàn)的。關聯(lián)理論認為,明示刺激是為了表明說話者的信息意圖,任何明示交際都是一種明示有意圖的行為。人稱指示照應是人們在交際中用來指代人或物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它是帶有意圖的,是一種明示行為。
1.人稱文外照應的明示過程分析。文外照應依賴語境,人稱所指的實體存在于文篇之外。說話者通過有意圖地選擇不同的人稱指示文外照應向聽話者傳達不同的意圖。下面一例是一個小孩正在請求媽媽幫他打掃房間,媽媽的回答是:We can do it by ourselves.作為說話者,媽媽試圖告訴小孩她不會幫助他,小孩必須自己打掃房間。很明顯,這是說話者對聽者的拒絕。然而,說話者在話語中是如何通過人稱指示照應的選擇這一明示行為向聽話者傳達她的拒絕的呢?說話者完全可以用No, you should do it by yourself.來表達她的拒絕。然而,在說話者的實際回答中,她并沒有用任何的否定詞,而且,她使用第一人稱的復數(shù)our來代替本應該使用的第二人稱單數(shù)you。很顯然,這就是對聽話者的一個明示。復數(shù)形式的第一人稱our的使用是一種明示刺激來引起聽話者的注意,并且向聽話者表明她的信息意圖。首先,our只是指代聽話者,而并不包含說話者。第一人稱復數(shù)的使用傳達了一種語用意義,它拉近了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并且避免了第二人稱在這里的使用會帶來的命令語氣。其次,第一人稱復數(shù)形式的使用也隱含著說話者對聽話者的鼓勵。通過這種方式,說話者成功地向聽話者傳達了她的信息意圖:她拒絕了請求,小孩需要自己去打掃衛(wèi)生。而對于聽者而言,他更樂于接受說話者這種帶有鼓勵而非命令的拒絕。交際意圖是交際雙方互明說話者有她的信息意圖。所以,當聽話者得到了說話者的信息意圖并做出反應的時候,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也就得以實現(xiàn),因為交際雙方達到了互明。
2.人稱文內(nèi)照應的明示過程分析。人稱文內(nèi)照應在語篇的語法和語義銜接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涉及文篇之外的語境。因此,它的理解僅依賴上下文。然而只要說話者試圖傳達她的意圖,話語就會成為一種明示行為。所以說話者的明示也存在于人稱文內(nèi)照應的交際中。例:
A:How about Mary recently?
B:Mary will go to study in England next month. She is learning English hard.
第三人稱“she”的使用一方面避免了重復,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種明示行為,引起聽話者注意它的人稱指示所指。它的明示刺激目的在于告訴聽者Mary最近在忙于學習英語。當說話者的話語激活聽者的認知環(huán)境,聽話者就會尋找與話語相關的信息,進而得到人稱指示照應所指,并且意識到說話者想要傳達她的信息意圖。因此,聽話者也會進一步尋找隱含在字面意思之下的其他意圖。當聽者已經(jīng)明了說話者的信息意圖:Mary最近很忙,并且對此作出回應后,說話者的話語交際意圖就得以成功實現(xiàn)。
(三)人稱指示照應的推理
明示和推理是同一交際行為的兩個方面。對于說話者,交際是一種明示過程,對于聽話者,交際是一種推理過程,它和說話者的明示過程同等重要。首先,聽者需要解碼說話者傳達給他的信息;其次,聽者需要推理理解說話者的意圖。
為解釋理解過程中的推理,Sperber 和Wilson做出了兩個假設:一是他們假設推理過程是非演繹推理;二是他們假設聽者可獲得的任何已呈現(xiàn)的信息都可以在推理過程中被用作前提。同時,Sperber 和Wilson認為,人類思想中自發(fā)可使用的唯一邏輯規(guī)則是演繹推理規(guī)則。而演繹推理在非演繹推理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得到有效的非演繹推理結(jié)論需要兩個階段:假設形成和假設確認。假設形成涉及演繹規(guī)則的運用,但并不完全受控于演繹規(guī)則;而假設確認是非邏輯性的認知現(xiàn)象,它是假設被處理過程中的副產(chǎn)品。Sperber和Wilson認為通過演繹推理的假設形成是非演繹性推理的關鍵過程。
他們假設在人類思維中存在一套自動演繹推理機制,它被賦予一種能力,從人們輸入系統(tǒng)中的新信息和人們認知環(huán)境中已存在的信息中,運用規(guī)則進行推理,得到語境隱含意義。他們認為演繹推理包含下面四個步驟:1)依照推理機制記憶中的演繹規(guī)則列出一系列假設;2)尋找所有關聯(lián)的語境假設并且分析他們的邏輯信息,以用于演繹過程;3)通過核實的演繹規(guī)則處理信息;4)記錄推理的結(jié)果。前兩個步驟是假設形成過程,聽者可能從他的感知系統(tǒng)、語言解碼、百科知識和演繹推理中得到一系列假設,從百科知識中獲得的信息即已存在的信息,而從感知系統(tǒng)、語言解碼和演繹推理中得到的信息是新信息。而后兩個步驟則代表假設確認過程,在此過程中,結(jié)合已存在的信息,新信息將被重新處理,從而獲得最終的處理結(jié)果。演繹過程會推理形成新的語境隱含和影響已存在信息的強度。演繹過程的結(jié)論對已存在信息會產(chǎn)生兩種影響:一是為已存在的信息增加理據(jù),從而加強假設;二是語境隱含也有可能提供理據(jù)否定已存在信息,從而減弱已存在信息的強度。(Man Li, 2005)
人稱指示照應在交際中不止是一個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同時也包含推理的過程。它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聽者的推理過程很大程度上影響說話者意圖的傳達,甚至是說話者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能否成功實現(xiàn)的關鍵。信息意圖要在交際雙方實現(xiàn)互明就少不了必要的推理步驟。基于交際雙方的相互認知環(huán)境中,明示刺激必須向聽者傳達一系列假設,基于這一系列假設聽者可以推理出說話者的信息意圖。
1.人稱文外照應的推理過程分析。聽者的推理在人稱文外照應的理解中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我們就本文的舉例來分析當中的人稱文外照應具體推理過程。在例句中,聽者對說話者的話語有著關聯(lián)期待,即媽媽要么接受他的請求,要么拒絕他的請求。在接收了說話者的話語后,聽者首先激活他的認知環(huán)境中的關聯(lián)語境假設,進行演繹推理。對于說話者的明示刺激——第一人稱的復數(shù)形式we,聽者首先應該得到人稱指示照應所指。聽者很容易從他的認知環(huán)境中得到一些語境假設:媽媽常常自己打掃臥室。盡管人稱復數(shù)形式指兩者以上,結(jié)合這個已存在的信息,聽者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復數(shù)形式只包含他自己。我們可以把聽者尋找所指過程歸結(jié)如下:話語激活聽者認知環(huán)境中的相關假設,繼而聽者首先很容易從他的百科知識中獲得以下會話含義:(a)如果房間臟了,有人需要打掃;(b)這個小孩的房間需要打掃,但是他自己不想做;(c)媽媽常常自己打掃房間;除了這些,也許還有其他的很多的假設在聽者百科知識中被激活。以一系列假設為前提,更多的進一步假設會通過演繹推理過程得到。就像此例中,我們得到小前提:媽媽認為一個人必須自己打掃他的房間。結(jié)合以上得到的會話含義(a)和(c)作為大前提,我們科研得到以下的假設:(d)這個小孩需要自己打掃房間,人稱指示照應we只是指代他自己。在判斷所指之后,聽者需要繼續(xù)尋找說話者的信息意圖。以我們得到(d)假設作為語境的一部分,聽者會從推理中得到媽媽拒絕了他的請求。這個語境暗含進一步證明了聽者話語前對說話人的關聯(lián)期待,即媽媽要么接受他的請求,要么拒絕他的請求。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假設也在交際中得到較弱的傳達,比如媽媽鼓勵而不是命令他自己打掃房間。
2.人稱文內(nèi)照應的推理過程分析。人稱文內(nèi)照應所指依賴語篇上下文,因此,推理在判斷其所指的高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以下面的對話為例:
(3) A: How is a roast chicken made?
B: Kill an active plump chicken. Prepare it for the oven, and cut it into four pieces, and roast it with rhyme for one hour.
很顯然,在B的話語中存在著人稱指示照應所指的推理過程。盡管句中用的是同一指示詞it,然而隨著話語的發(fā)展,它們的所指并不相同。因此,聽話者需要不斷激活他的認知環(huán)境中的相關信息。聽者很容易意識到an active plump chicken并不是所有三個人稱指示的所指,他科研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第一個人稱指示照應所指是the active plump chicken,此假設是與已有的信息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的假設。然而要解釋第二個人稱指示照應,聽者需要在他認知環(huán)境百科知識中激活相關信息,如:(a)The chicken prepared for the oven should be first killed and cleaned. 以此作為大前提,話語信息作為小前提,演繹過程可以得知:(b)The second personal reference is the chicken killed and cleaned. 換句話說,我們是把已經(jīng)殺掉并且清洗干凈的雞切成塊而不是活的肥雞。同樣的,將“雞已經(jīng)被切成塊”這個新信息加入聽者的語境,聽者就可以得知第三個人稱指示照應所指是“被切成塊的雞”而不再是“被殺掉并清洗干凈的雞”了。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話語交際的發(fā)展,推理過程很顯然存在于人稱文內(nèi)照應的理解中。
結(jié) 語
作為一種說話者有意圖的行為,人稱指示照應是說話者對聽話者的一種明示刺激,它傳達著說話者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為了向聽者傳達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說話者需要選擇使用不同的人稱指示照應。有一些人稱指示詞看似所指明顯,可是在特定語境中,它可能有全然不同的所指。因此,人稱指示照應的背后,它同樣暗含著說話者的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而對于聽者,推理在他明了說話者的意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聽者必須首先通過推理判斷人稱指示照應所指,然后進一步尋求說話者明示行為的意圖。只有當聽者得到說話者的意圖,互明才能得以實現(xiàn),說話者才成功實現(xiàn)交際。
[1]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Man,Li.Pragmatic Inference of Humorous Utterances——A Relevance-theoretical Approach[J].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2005,(2).
[3]Sperber,D.&D.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何自然,冉永平.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冉永平.關聯(lián)理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語用照應與關聯(lián)[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6):473-476.
[6]楊若東.認知推理與語篇回指代詞指代的確定——兼論形式解決方法之不足[J].外國語,1997,(2):15-21.
[7]鄭道俊.指示語“it”的語用分析和理解[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1):105-109.
(責任編校:咼艷妮)
H08
A
1673-2219(2016)09-0156-03
2016-05-15
陳穎(1986-),女,湖南茶陵人,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