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教學的度探討現今對外漢語已詞為本的詞匯教學中的問題,并以“字本位”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以字為綱的三維立體式教學改進方法,幫助學生通過逐步建立自己的三維立體式的漢語詞匯網絡系統(tǒng),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字本位;漢字;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徐通鏘先生提出“字本位”理論。他認為,研究漢語就要找出漢語各個層面的交匯點,而“字”不只是文字學的“字”,恰恰還漢語語音、語義、語匯、語法的交匯點。認為將漢字作為漢語教學的基本單位是可行的。本文從教學的角度,對字本位理論下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科學性進行了初步探索,試圖對改變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不足的現狀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面臨的教學問題
(一)詞本位的詞匯教學附庸于語法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量且效率低下。
將詞匯附庸于語法教學中非但不能有效的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反而增大了學生學習詞匯的記憶負擔。比如說我們用詞本位的詞匯教學法來教“ 名字”這個詞。我們可以說“名字”屬于名詞,是人或事物的稱謂,英語翻譯為“name”。一般到這就結束了,如果是詞本位的教學法,我們要教授“名”和“字”在漢語詞典中各有 8 個不同義項。含有“名”字的常用詞匯有“名字、名稱、名義、名譽”等。含有“字”的常用詞組有“字詞、字幕、文字、漢字”等讓學生第一次遇見這個字的時候就進行有效的詞匯聯(lián)想,認字和識詞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這樣更符合漢語獨特的構詞規(guī)律。
(二)教學語法中詞類劃分不明
關于漢語詞類劃分問題,各家說法不一,詞類難劃分。成為學習中的一大阻礙。行的基本語法著作及語言學教材對詞類的劃分也存在很大差異。比如 在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中將詞類劃為9類,在丁聲樹的《語法講話》中將詞類劃為11 類,在黃伯榮、廖序東的《現代漢語》中將詞類劃為14 類,在張斌的《現代漢語》中將詞類劃為13 類,同時大量兼類詞也增加了詞類劃分的復雜性。而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就在于受到詞本位理論的影響,只注重詞類而,不對漢字和構詞法進行解釋。
二、以字為綱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建議
通過橫向、縱向和歷史三個維度的字義梳理擴展,以字為綱,幫助學生通過逐步建立自己的三維立體式的漢語詞匯網絡系統(tǒng),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
(一)三維立體式教學方法之字義的橫向展開
在認知心理學中Collins 和 Loftus(1975)曾提出了激活擴散模型,每一個節(jié)點是一個語義一旦其中的一個概念被激活,就會沿著語義關進行擴散,觸及到其他概念,概念之間以語義或語義相似性相互聯(lián)系。在漢語詞匯教學中,以字為中心,將其所涉及的所有義項進行橫向的樹形展示。這樣讓知識展示更加直觀也適合老師和學生進行整體,同時也利于學生把握理解和掌握其中的關聯(lián)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漢語詞匯。例如“明”,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7 個義項,以明亮為其本義,將其它的引申義劃分二兩分支為對應事物的認識和公開。 在了解“明”的主要義項之間的關系后,教師可以提問一些含有“明”字的詞語中該字的含義,如“明確、明白、圣明、明顯、證明”等。
(二)建立詞匯網絡系統(tǒng)三維立體式教學方法之字義的縱向展開
在認知心理學中Quillian 和 Collina曾提出層次網絡模型認為,每一個節(jié)點是一個語義且由其上下義關系,形成一個有層次的網絡結構。在分類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漢字的的理據性,漢語詞匯語義的顯現也主要是依據漢字的理據性進行表現。 漢語是理據直接編碼型的語言,突出的是字的形義聯(lián)系和音義聯(lián)系的可論證性?!白帧钡睦頁再x予了“詞”的語義顯現。通過向心和離心兩種詞匯意義特征, 找到漢語中的核心字。以“車”為例:
第一組:車門、車胎、車燈、車輪
第二組:轎車、跑車、貨車、馬車
第三組:開車、駕車、試車、坐車
第一組的車,除了表達類別概念,還與后字表示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是關于車的向心詞組。第二組的車,表達的是實物的實質,是限定和統(tǒng)稱關系是車的離心詞組,前兩組組兩個漢字之間都是偏正關系。第三組“車” 與前字構成動賓關系。
(三)三維立體式教學方法之字義的時間維度的展開
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漢字字義演變進行歷史的解讀,有助于學生形成漢語詞匯語義系統(tǒng)意識。以“長”為例。將甲骨文中的“長”和一副長發(fā)老人的圖片同時展示,導出所要講解的主題即“長”是象形字,突出的是長發(fā),其字義的歷史發(fā)展: 從頭發(fā)長到物品長(長刀、長劍、長袍)到空間之長(長途長跑)到時間之長(長夜、長久)到抽象的長(長處、一技之長)到長(成長、長高、增長、拔苗助長)到生長在先的(年長,長者)到排在首位的(長子、長兄)再到權威、負責人(長官、廠長)
參考文獻:
[1]李如龍,吳茗.略論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兩個原則[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02).
[2]呂叔湘.談語言的學習、教學和研究[J].文字改革,1962(12).
[3]徐通鏘.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