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學一直是我國古代乃至今天都受到關注的一門學科,它涵蓋了許多民族的精神和人類智慧的起源。是我們值得探索和學習一片天地。把民族學知識納入古代漢語教學中更容易使學生全面的學習和深入了解古漢語的魅力。在古代漢語教學中植入民族學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生動形象的理解課本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充分掌握知識的歷史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本文就民族學在古漢語中的應用展開敘述,講述民族學融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民族學;古漢語;現(xiàn)代教學;古代知識
民族學是一門研究民族文化、歷史、地理的一門學科,它研究范圍廣。研究各民族的興盛到衰亡的過程,同時也是研究各民族歷史事件的起源和記錄文獻的一門學科。當民族學植入古漢語教學中時,這讓學生更充分的理解漢語言文字帶給我們的魅力。
一、民族學融入古漢語教學的重要性
民族學對我們教育事業(yè)的影響頗為深重,民族學在潛移默化中間接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當民族學植入古漢語教學中時,我們更能發(fā)現(xiàn)古代文字的魅力和精魂。
(一)民族學的融入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
當名族學植入教學中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思維在發(fā)生著轉變,他們由慣性的吸收知識逐漸變?yōu)檫壿嬓缘慕邮苤R。學生不再為了學習而學習。民族學的融入把原本刻板的古漢語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使古漢語教學有了起始點和出發(fā)點。把沒有背景的文字變成了有名有姓的教科書。
(二)民族學的融入是新時代下的要求
在“以人為本”的教學觀下,人們更愿意相信遵從本心的學習。民族學的融入給課本做了鋪墊,增加了學生們的興趣,拉動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使學生從邏輯的思維方式慢慢的接受學習和理解學習。古漢語的學習較難,特別是每個作者的背景和文章整體的背景對于學生來講是很難挖掘和突破性學習的,作為老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由點即面的展開,把民族學作為鋪墊,深入教學中去。
(三)民族學的融入是與古漢語教學的有效結合
古漢語教學不似普通的學科,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是不可能的。古漢語的教學偏向于感性化,要深刻理解是需要很多背景做鋪墊的,民族學的融入實現(xiàn)了古漢語全方面的解讀,使原本難懂費解的古文化變得明了透明。在民族學的幫助下,學生可以由景即情,發(fā)現(xiàn)古文化的內在涵義,挖掘古文化的深層次感情。
古漢語教學是我們當代教學的重點,我們在古漢語教學中往往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魅力和古人自身的情懷。民族學的融入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條件的,民族學的植入是完善教學漏洞的體現(xiàn)也是豐富學生課外知識的體現(xiàn),它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到了推動作用。
二、民族學在古漢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我們都知道漢族和少數(shù)名族一直是相處融洽的,在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中,我們在語言中互相摩檫,互相吸引。語言往往影響著歷史前進的腳步,民族學的深入是在為古漢語做鋪墊的同時也是為古漢語的研究提供線索和依據(jù)?!肮糯鷿h語”是一門語言工具課,其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提高語言素養(yǎng),為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民族學的融入是為不同背景的古漢語進行的闡釋。民族學結合了少數(shù)民族遺留下來的特點,這些特點可以深刻和細化到漢語言教學中,是漢語言教學有依托和倚仗。
(一)在古漢語教學中我們可以融合多媒體等來幫助學生學習理解
在民族學的融入下,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和新型模式下的教育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什么是民族學。例如其中“音律”的變化,早在元代就發(fā)生變化,就此我們可以通過民族學的融入來推斷其產生的因果關系。類似的還有很多,我們只有通過民族學的協(xié)助查找相應的歷史背景才能更好的攻讀漢語言教程。
(二)在具體的篇目學習中,例如《史記》、《春秋》等學習,我們不能片面的學習逐字逐句的翻譯,我們要從中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差異性和一致性
老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時不要片面的分析文章的結構,而忽視了文章的寫作目的和寫作背景。老師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在民族學的植入中挖掘出文章的背景材料,要結合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政治、文化等相關文獻,讓學生們從中能夠找到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性學習的樂趣。
(三)民族學與古漢語教學的融合符合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教學的目的和教學的方法。民族學一直以來都是一門隱藏性的學科,沒有具體的教學教案出臺是遺憾的。當我們把民族學投入多種教學中時,我們發(fā)現(xiàn)民族學的功效在逐步放大。漢語言的教學需要教師更多的費一些心力。因為漢語言文化的發(fā)展不是一兩天,也不是一兩年,它是幾千年的文化結晶,是少數(shù)民族同漢族人民摩擦碰撞的結果,它承載了上千年的文化底蘊。因而,在研究它時老師應該借助民族學的力量,整體的感悟語言中的魅力。
三、結語
我們要研究語言就要適當體會內涵,體會內涵就要抓住民族學帶給我們的福利。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對古漢語的理解不再僅限于片面的翻譯和感悟主體思想。慢慢的,我們開始追究起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是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經過時間的沉淀,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與漢族文化心心相惜,古漢語文化便是隨波逐流的結果,它經過歲月的洗禮。在我們看來研究民族學的發(fā)展亦是研究古漢語的進程。這樣一來,倒推式的學習是我們應該去探索并且值得去探索的。
參考文獻:
[1]戴廈.古研究與少數(shù)民族言[J].古研究,2008(4).
[2]戴廈.言研究與少數(shù)民族言合的一些理論方法[J].研究,2003(1).
[3]王翰.中國民族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高永久等.民族學概[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5]胡安,郭芹.古代[M].北京:中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