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少靜,石湘淋,陳慶蕓,黃奕江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海南 ???570311)
振動反應成像技術在氣胸患者治療中的應用
冼少靜,石湘淋,陳慶蕓,黃奕江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海南 海口 570311)
目的 初步探討振動反應成像(VRI)檢查在氣胸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2010-2015年期間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的30例氣胸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VRI檢查和胸部X線檢查(CXR),分析治療前后VRI圖像變化情況。結果VRI對氣胸部位的判斷與CXR之間具有極好的一致性(Kappa=0.879);治療前最大能量圖(MEF)評分(2.17±1.34)分,治療后(0.47±0.6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后雙側肺振動能量曲線(EVP曲線)同步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患側肺部定量數(shù)據(jù)(QLD值)為(31.33±14.09),健側為(68.67±14.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側QLD值為(49.80±5.36),較治療前增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VRI對判斷氣胸的部位及評價治療效果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氣胸;振動反應成像;胸部X線檢查
振動反應成像(vibration response imaging,VRI)是一種肺部成像檢查系統(tǒng),它收集人體呼吸時氣流通過肺部所產(chǎn)生的振動變化信息,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數(shù)字化分析、處理,以動態(tài)灰階圖的形式顯示不同時期、不同部位肺的功能和呼吸音的分布[1]。目前,國內外對VRI在呼吸領域諸多疾病中均有應用研究,如氣流受限疾病的診斷及評價、中央氣道狹窄介入治療后評價、預測肺切除手術后肺功能等,且顯示出其良好的應用前景[2]。本文回顧分析氣胸患者在治療前后的VRI圖像變化情況,初步探討VRI在氣胸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至2015年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治療的氣胸患者30例,其中左側氣胸13例,右側氣胸17例;女性7例,男性23例。納入標準:胸部X線檢查(CXR)確診單側氣胸,年齡16~70歲。排除標準:胸廓脊柱畸形,背部皮膚損傷,多毛癥,既往有慢性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不能坐位配合檢查者。
1.2 試驗步驟 (1)詢問病史、既往史;(2)肺部體格檢查;(3)CXR、VRI檢查;(4)氣胸治療;(5)癥狀改善后同時復查VRI及CXR檢查。
1.3 VRI設備 以色列Deep Breeze公司的VRIxp肺部呼吸成像診斷系統(tǒng)。
1.4 VRI檢查過程 保持環(huán)境安靜,患者坐位,裸露后背,操作者按負壓鍵,將兩個陣列傳感器通過負壓按先右后左的順序分別吸附在后胸壁上,指導患者經(jīng)口自然呼吸,在任意一次呼氣末按記錄鍵,開始12 s的肺部震動記錄[1]。記錄完成后陣列傳感器自動釋放負壓,保存本次記錄。每位患者的檢查重復至少2次。VRI檢查由同一位受過培訓的、技術熟練的技術人員完成。VRI系統(tǒng)顯示的結果包括分側肺振動能量曲線(EVP曲線)、振動能量圖、最大能量圖(max energy frame,MEF)、肺部定量數(shù)據(jù)(quantitative lung data,QLD)、干濕啰音。其中,主觀因素相關的指標如振動能量圖、MEF的圖像分析分別由兩人完成,如分析結果不一致,采取討論協(xié)商的方式取得一致。
1.5 VRI結果分析 參考國內外圖像分析方法[1、3-4]從以下幾方面分析:(1)MEF:正常MEF形態(tài)如雙肺輪廓,邊緣光滑飽滿,能量分布均勻。異常的MEF包括:邊緣不光滑、膨出、缺損、左右不對稱、有分布不均勻的能量團,共5個異常征象,每一個異常記1分。(2)EVP曲線:曲線左右同步、振幅基本相同,記0分,不同步記1分;振幅不同于吸氣相或呼氣相分左大于右或右大于左。(3)QLD值:將雙肺不同區(qū)域的振動能量占全肺總振動能量的百分比記為QLD值,即左肺QLD值、右肺QLD值,兩個數(shù)的總和為100,它反映不同肺野振動的相對強度及兩肺的均衡性,數(shù)值由機器讀取。其中,(1)~(2)為VRI圖像評分,在至少2次VRI記錄中選取圖像質量最佳的一次進行分析。
1.6 CXR檢查 CXR檢查氣胸肺壓縮程度的定量評價由本院放射科??漆t(yī)生進行,采用Kircher方法計算。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治療前后率的比較采用配對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Kappa分析不同檢查方法的診斷一致性,根據(jù)Kappa系數(shù)將一致性分為6個區(qū)段,當K<0,一致性極差;0.0~0.2,微弱;0.21~0.40,弱;0.41~0.60,中度;0.61~0.80,高度;0.81~1.00,極強。
2.1 VRI檢查結果 VRI判斷結果中左側氣胸11例,右側氣胸16例,正常3例。VRI對氣胸部位的判斷與CXR診斷之間進行一致性Kappa檢驗分析,結果顯示,VRI對氣胸部位的判斷與CXR之間具有極好的一致性(Kappa=0.879)。
2.2 VRI圖像評分 治療前MEF評分(2.17± 1.34)分,治療后(0.47±0.68)分,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t=9.778,P<0.01),說明MEF圖像異常情況在治療后有改善。治療前EVP曲線左右不同步者27例(90%),同步者3例(10%);治療后同步者27例(90%),不同步者3例(10%),治療前后EVP曲線同步情況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χ2=22.042,P<0.01)。VRI圖像見圖1和圖2。
圖1 左側氣胸患者治療前VRI圖像
圖2 左側氣胸患者治療后VRI圖像
2.3 QLD值 治療前QLD值顯示患側的相對振動強度較健側弱,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QLD值顯示患側的相對振動強度較治療前增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健側QLD值與患側的QLD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0例患者治療前后、健側與患側QLD值比較(±s)
表1 30例患者治療前后、健側與患側QLD值比較(±s)
時間 患側 健側t值P值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31.33±14.09 49.80±5.36 7.086<0.01 68.67±14.09 50.20±5.36 7.086<0.01 7.255 0.204<0.01>0.05
人體呼吸時氣流通過氣管、支氣管會產(chǎn)生聲音和振動,通過肺和胸壁傳導至皮膚,VRI收集這些聲音和振動并轉換成隨時間變化的動態(tài)灰階圖像及可計量的數(shù)值,即振動以圖像及數(shù)值的形式表現(xiàn),如MEF是振動能量達到的最大區(qū)域,EVP曲線是記錄時間內呼吸音的總評估,QLD值反映了雙肺各區(qū)域的相對振動強度。由于振動與肺組織的結構和功能相關,因此肺部發(fā)生病變時振動能量會發(fā)生改變,VRI收集的圖像及數(shù)值會有相應的變化。
氣胸時患側肺的容積縮小,表現(xiàn)為肺活量減少、最大通氣量降低的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通氣量降低,振動能量減弱,治療后隨著肺復張而振動能量增強。胸部X線檢查或CT檢查是確診氣胸的金標準。本研究中,以MEF圖像異常、EVP曲線評分1分、QLD值相對小的一側綜合評估為患側,VRI對氣胸部位的判斷與CXR之間有極好的一致性,但缺乏健康人群的對照,不能推斷出VRI診斷氣胸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在研究還發(fā)現(xiàn),治療前患側的MEF圖像有膨出、缺損、邊緣不光滑、分布不均勻的能量團等異常征象;EVP曲線左右不同步、振幅不同,振幅不同在吸氣相及呼氣相都有表現(xiàn),患側振幅較健側低;QLD值患側較健側減小。治療后患側MEF圖像異常征象消失或明顯減少,形態(tài)如雙肺輪廓,能量分布均勻,EVP曲線左右同步、振幅相同,QLD值較治療前增大。治療前患側QLD值較健側QLD值明顯減小,雙肺振動能量失均衡;而治療后雙側肺的QLD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雙肺振動恢復均衡性。VRI檢查在氣胸治療前后的不同表現(xiàn),提示VRI對氣胸治療效果評估有一定價值。
本研究中,有3例氣胸量分別為5%、10%、10%的患者治療前MEF能量分布基本均勻,EVP曲線基本同步、振幅基本相同,治療前后QLD值無明顯變化。此3例患者依據(jù)VRI檢查不能判斷出異常,不能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提示對于小量氣胸VRI檢查的敏感性可能較差。同時,因VRI檢查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振動能量的變化,在同是以振動能量減弱為特點的疾病,如大氣道完全堵塞[5]、胸腔積液[1、6],還需作進一步的對比觀察加以鑒別。此外,對于氣胸患者的胸膜腔是否存在胸膜粘連,VRI不能作出判斷,亦未能指導排氣治療的穿刺定位,對于氣胸患者的治療指導存在局限性。
氣胸患者使用CXR或CT這些傳統(tǒng)方式進行診斷及療效評估時需反復多次的檢查,存在輻射暴露的問題,且對于孕婦等特殊人群并不適用,而VRI檢查可重復、無侵襲、無輻射、輕便可搬動進行床旁檢查的優(yōu)點,尤其為特殊患病人群,提供了一種新的無創(chuàng)檢查手段及觀察角度。本研究初步探討了氣胸患者VRI的圖像特征及治療前后的差異,但樣本量小,缺乏嚴格的設計,缺乏與健康人群的對照,存在不足之處,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
[1]Dellinger RP,Parrilb JE,Kushnir A,et al.Dynamic visualization of lung sounds with a vibration response device:a case series[J].Respiration,2008,75(1):60-72
[2]張曉嬌,孫麗華.振動反應成像技術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應用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3):517-518
[3]李俊,蔡柏薔.振動反應成像肺部定量數(shù)據(jù)在診斷氣流受限疾病中的價值[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8,7(3):165-168
[4]Dellinger RP,Jean S,Cinel I,et al.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coustic-based lung vibration as a func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ode [J].Critical Care,2007,11(1):R26
[5]Bentur L,Livnat G,Husein D,et al.Dynamic visualization of breath sound distribution in suspected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a pediatric case series[J].Journal of Bronchology,2007,14(3):156-161
[6]Anantham D,Herth FJ,Majid A,et al.Vibration response imaging in the detection of pleural effusions:a feasibility study[J].Respiration, 2009,77(2):166-172.
R561.4
B
1003—6350(2016)19—3230—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9.047
2016-04-26)
冼少靜。E-mail:xianshaoj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