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付貴(河南工業(yè)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地方新聞客戶端吸引力研究
——基于浙江新聞等客戶端的分析
杜付貴
(河南工業(yè)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摘要:新聞客戶端作為媒介融合后新聞生產的新平臺和新媒介,逐漸成為移動時代人們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觀察和使用浙江新聞、網易新聞、澎湃新聞等客戶端基礎上總結了地方新聞客戶端吸引力影響因素,提出地方新聞客戶端若能界面設計美觀便捷、板塊新穎有特色,新聞本土特征鮮明、專業(yè)親民,提供融合文字、視頻、音頻和數據新聞等形態(tài)多樣化的產品,重視用戶需求,提供用戶參與的機會,增強移動終端日常生活服務板塊內容,必然會吸引大量廣告主和用戶,進而確立其作為新興媒體在同業(yè)競爭中的優(yōu)勢地位。
關鍵詞:新聞客戶端;多樣化新聞;用戶需求;移動客戶端;新興媒體
新聞客戶端正逐漸成為人們繼報紙、廣播電視、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公號之后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必達移動用戶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規(guī)模已接近5.38億,在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達到62.02%。在網站客戶端同質化嚴重、網站新聞客戶端推出地方頻道的情況下,地方新聞客戶端迎來了發(fā)展機遇。
客戶端(Client,亦稱用戶端),是與服務器相對應、為客戶提供本地服務的程序。新聞客戶端則是為用戶提供新聞及服務的程序、應用。[1]在新聞客戶端市場,門戶網站的新聞客戶端起步較早:2010年6月,搜狐推出移動新聞客戶端;同年10月,騰訊新聞客戶端上線;2011年3月,網易新聞客戶端上線;聚合類客戶端今日頭條2012年8月上線。
新聞客戶端有如下特點。
①專業(yè)性與及時性。新聞客戶端多是專業(yè)機構推出的移動終端新聞和服務平臺,專業(yè)性較強??缭搅宋⒉﹤€人化生產的特點,回歸專業(yè)化新聞生產。加上各機構對客戶端運營的重視和技術跟進,客戶端的新聞更新更加及時,新聞的形態(tài)更加多樣化。
②定制化與個性化。與網站相比,客戶端的選擇定制功能讓用戶避開了海量新信息的紛繁雜亂,主動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③互動性與服務性。移動新聞客戶端延續(xù)了網站跟帖評論的特性,可以隨時評論、提問,還提供有互動游戲、交互設計產品吸引用戶參與。同時,作為APP,新聞客戶端的服務功能大大增強。
地方媒體在與騰訊平臺、今日頭條等合作之后,也紛紛開通自己的移動信息終端,2014年上線較多。目前有影響的有:澎湃新聞(2014年7月上線)、南都(2014年11月上線)、山東24小時(2014年6月上線)、浙江新聞(2014年6月上線)、大河報(2013年8月上線)、四川新聞(2014 年9月上線)、界面新聞(2015年8月上線)、新銳大眾(2015年7月上線)、無界新聞(2015年9月上線)、河南猛犸(2015年11月上線)。
地方新聞客戶端有的裝機量很大,且用戶參與多,黏性大;有的用戶很少。如何增加用戶,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呢?本人根據觀察和使用客戶端的情況,總結如下。
2.1板塊可選擇性與瀏覽便捷性
新聞客戶端一般左側出現(xiàn)大分類,分新聞、思想、活動等類別。多方投資的命名更加新穎別致,如2015年9月上線的無界新聞分為觀象(觀象臺下觀天下)、有聲(耳朵復興)、會色(萬象存影,見證浮生)、真探(世相蕪雜,真相在此)、財料(洞察商界)、絲路(重新定義世界觀)、上新(新聞淘寶)以及醒客(原創(chuàng)精神,無遠弗屆)等。新聞類上端有具體的欄目,一般有頭條、時政、本地、財經、國際、娛樂、原創(chuàng)、圖片或是視、聽、看等欄目;新聞界面的下端設置了視聽、直播、發(fā)現(xiàn)、報料、服務、我的等按鈕。如浙江新聞客戶端左側有新聞、政情、讀報、專題、活動五類,上端新聞有頭條、杭州、畫圖俠等,下端有新聞、服務、本地、發(fā)現(xiàn)、我的五個選擇按鈕。
新聞欄目允許用戶自由添加,不能強制留有太多板塊,如搜狐客戶端2015年9月的版本必須留5個,就使用戶很不爽。
版面藝術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點擊客戶端,怎樣的啟動頁面,怎樣的首版,會給讀者最直觀的印象。如果版面美觀大氣,用戶自然愿意多看看;如果版面雜亂,布局色彩不夠美觀,字體大小不當,用戶自然就不愿意多看。點擊浙江新聞客戶端3.0版本,常規(guī)啟動界面多是本地風景照;在特殊時間點有特別的啟動頁,比如臺風時的應景畫面,開學季的校園照等;有時運用4張文藝的說明頁帶領讀者進入客戶端:一頁發(fā)現(xiàn)(24小時精彩不掉線)、一手掌握(貼身服務想你所需)、一目了然(十一地市精確定位)、一秒即達(聚焦你身邊的新聞),等等,都非常大氣美觀,很有吸引力。
新聞版面一般是首條大圖,圖文結合,下分欄左圖片右標題的形態(tài),作者或出處、跟帖數量小字號放在新聞標題下方,新聞欄目和用戶互動欄目交叉重復設置,把圖片、視頻、文字等新聞形式有邏輯地交叉展現(xiàn),這是大家比較常見的版面。也有少數全部橫屏大圖,如澎湃新聞、界面新聞。無界新聞則是圖片拼接。
2.2專業(yè)主義報道與地方責任感
新聞客戶端的基點是新聞,因此新聞質量是客戶端生存的關鍵所在。是同質化、瑣碎化的社會新聞,還是有態(tài)度、有力量的媒體引導和監(jiān)督,是客戶端能否長久地吸引用戶的關鍵。從新聞客戶端的內部來看,某個新聞客戶端的發(fā)展規(guī)模取決于入駐或整合媒體(含個人自媒體)的質量。地方新聞客戶端可以依據機構專業(yè)采訪優(yōu)勢,整合本地媒體資源,深耕本土新聞,充分發(fā)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監(jiān)督的力量,引發(fā)用戶情感共鳴、身份認同,這無疑是吸引本地用戶的法寶。
浙江新聞客戶端目前是省級媒體用戶最多的客戶端,截至2015年9月已達800萬用戶。作為面向政經人士的新聞客戶端,打開客戶端我們可以讀到“五水共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專題,也可看到可視化的市縣領導上半年的工作總結、周末去哪玩的信息圖;客戶端內容既有政治高度和輿論引導力,又有親民性和趣味性。當然這種效果離不開運營者——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中央廚房”——浙報集團數字采編中心的運作。據數字采編中心人士信息,內容生產有一線記者上傳至浙報集團自行研發(fā)的“數字采編系統(tǒng)”,再由數采中心編輯結合用戶喜好、客戶端內容定位和互聯(lián)網傳播規(guī)律進行選稿,進行二次加工處理,推出符合客戶端用戶需求的新聞。如在2014年烏鎮(zhèn)互聯(lián)網大會的報道中,浙報集團就有一支70多人的采編團隊駐扎烏鎮(zhèn)提供各路新聞,浙江日報、錢江晚報、今日早報、浙江在線的新聞均可呈現(xiàn)于客戶端,數字采編中心在后方推出的Html5作品《平凡之路》及《管道旅行記》,自制視頻《浙江新聞速覽60秒》、《烏鎮(zhèn)之綠:大世界看小鎮(zhèn)風情》、《中國之紅:枕水閣聽華夏聲音》、《互聯(lián)之藍:因特網唱全球共融》,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2014年至2015年“五水共治”的媒體集中報道,更可看出浙江媒體的引導和監(jiān)督力量。在2015年8 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件中,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專題《天津濱海新區(qū)爆炸牽動人心》,既可看到事故現(xiàn)場、調查后續(xù)、救援情況、親歷者說、粉碎謠言、科學+等全天候滾動的新聞,又可看到結合本地情況推出的專題分欄——浙里關注。2015年8 月21日頭條推出《天津港之災,我們不能當看客》,也把浙里關注放在專題的第一部分,讓人看到地方媒體的責任感與專業(yè)性,服務地方,引導地方,不由讓人贊嘆。
新聞客戶端的新聞報道色彩與質量,與它的品牌定位緊密相關。區(qū)別于面向全國的網易“有態(tài)度的新聞門戶”、搜狐“上搜狐知天下”、騰訊“事實派”,及地方的山東24小時“天天看新聞,天天領工資,評論加互動,點贊靠大家,貼吧新頻道,同城生活圈”,大河報“豫看豫精彩”,湖南時刻新聞“在你身邊”,四川新聞“一手看四川”,上海廣電看看新聞“在上??词澜纭?,浙江新聞“浙,就是我”,作為一個主要聚焦浙江本地的新聞客戶端,關注浙江,弘揚“美麗浙江”,讓每一個浙江人都感到驕傲與自豪,是“浙江新聞責無旁貸的一大使命[2]。的確,用戶在使用時,作為主人翁在思考在監(jiān)督在體驗,作為浙江人的自豪感也在增加。
另一有影響的地方媒體推出的客戶端澎湃新聞,不限于服務本地民眾,也有不錯的口碑。獨家新聞與時政深度新聞是他們一個突出的特色。運營者《東方早報》人員提出內容生產遵循以下4個原則:“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評也懂建設,聽民意但不迎合,談問題也談主義”。“澎湃希望在信息紛雜的時代,由追問洗出真相,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與見解”。也正是新聞專業(yè)主義,為其迎來了大量的用戶。
2.3話語體系與新媒體產品展現(xiàn)方式
新平臺帶來的變革力量使媒體人不得不直面話語體系的重塑——對用戶概念模糊、不懂用戶溝通、延續(xù)生硬的話語體系以及簡單的內容搬運遷移,對新聞客戶端來說都是致命傷[3]。
新聞客戶端在移動終端與個體面對面,對于熟悉新媒體話語的受眾來說,傳統(tǒng)的話語體系已經不適應新興媒體。在5秒注意力的情況下如何抓住讀者,單向傳播轉向對話式傳播,成了客戶端編輯們用心的地方,包括標題、靈活、簡潔、口語化、報道內容可視化、多樣化以及公益化等。如浙江新聞客戶端的標題《蘇迪羅,還挺兇》、《治水紅黑榜看誰先上榜:快來提供線索和投稿吧》、《杭州市紀委發(fā)話了:中秋國慶糾正“四風”一寸不讓》、《開學季大學校長都講了啥?談愛國、談創(chuàng)新、也談愛情》等。山東24小時的標題更加親民家常。如《垃圾圍城冷分析扒扒濟南垃圾處理廠的前生今世》、《學霸不服,2015中國高中百強榜山東僅3所入榜》、《多大癮?萊蕪一科級干部貪污100萬公款買彩票》等。
良好的用戶體驗,不僅僅在于新聞內容本身,還在于新聞產品功能的差異化、可視化設計。新聞客戶端除了傳統(tǒng)媒體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報道形式外,融合新聞更應是其一大特色。突發(fā)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多媒體專題報道、民眾熱議話題的可視化呈現(xiàn)、數據新聞的大量制作及互動環(huán)節(jié),必然會成為新聞客戶端競爭的關鍵。如在2015天津港爆炸事件中,各客戶端都推出了基于新技術的專題和特色融合新聞,新京報新聞客戶端的《3D呈現(xiàn)爆炸過程》;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時間動態(tài)圖;搜狐推出的《天津港爆炸事故發(fā)布會大數據》,新浪推出的圖表新聞《危險通關戰(zhàn):瑞海國際如何通過層層審批》及《美國消防體制圖解》;網易推出的動態(tài)的《危險的化學品有哪些》、澎湃新聞推出的互動地圖《天津港濱海新區(qū)爆炸現(xiàn)場直擊》等,成為社交媒體上轉發(fā)和比較的熱點。
2014年8月,浙江新聞客戶端可視化讀圖欄目《話圖俠》正式上線,這也是地方新聞客戶端中較早的、有影響的數據新聞欄目,2015年9月其又細分為觀政俠、快活俠、數據俠、文藝俠等。截至2015年9月22日已推出474期,代表性的有《浙江向前沖》系列、《股市的錢到底去哪了——真相在這里》、《2015年1-3月設區(qū)城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狀況》等。
另外,南都的“有數”、無界的“真探”也小有影響。更多的地方新聞客戶端目前還少見數據新聞。這是地方媒體包括其新聞客戶端需要加強的方面。
2.4滿足用戶需求,增強互動,增強用戶認同感
新聞客戶端從產品的設計、運營,內容的策劃、呈現(xiàn),全都需要圍繞用戶需求進行。用戶活躍度是衡量客戶端影響力的主要指標,內容與用戶之間產生強關系,用戶積極參與,變被動接受信息為主動發(fā)聲、主動傳播,參與到內容的評論和分享中,信息的傳播價值才能夠發(fā)揮到最大。“浙江新聞”的用戶大多數為公務員、企事業(yè)單位人員,他們多數關心浙江省內時政經濟信息,著眼深度政經報道。為滿足更多浙江人士的需要,2015年9月,浙江新聞推出12地市頻道,具體到區(qū)也在籌劃中。用戶可以運用lbs定位自己的城市頁卡,快速了解自己身邊發(fā)生的新鮮事,瀏覽更接地氣、更為實用的服務性資訊,如天氣、路況等。浙江新聞推出的“新聞站隊”欄目,往往在正文開始之前拋出兩個角度相反的觀點,引導用戶選擇自己的新聞立場,鼓勵用戶參與新聞事件的討論,在觀點碰撞過程中激發(fā)用戶主動分享的欲望。這是參與度較高的一種內容互動形式,如《舊電梯該不該都換了》。
澎湃新聞在國內首創(chuàng)了“新聞追問”功能。評論處分評論和追問兩欄,用戶可以針對新聞評論、追問,提出自己的疑問并獲得其他用戶的解答;如今專門推出問吧,有與新聞相關的名人、達人回答用戶的問題。2015年秋推出新欄目熱贊榜——24小時精彩評論加回答,把用戶生產內容也放在了核心位置,打開熱贊榜,包括熱評論和熱回答兩類。除了時事、財經新聞外,還推出思想(社論、思想市場、私家歷史、翻書黨、藝術觀、文化課、逝者、澎湃研究所等)、生活(有戲、運動、身體、私家地理、生活方式、視界、親子學堂等)欄目,滿足文藝、體育青年的需求。
新聞客戶端良好的用戶體驗,不僅僅在于新聞內容和互動點評,還在于服務應用。2014年11月,騰訊科技企鵝智酷欄目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研究所共同發(fā)布的移動媒體趨勢報告——《中國網絡媒體的未來》指出,未來的移動媒體不只是新聞客戶端,移動媒體=內容媒體+關系媒體+服務媒體。因此除了內容外,各家客戶端也推出不同的招數滿足用戶需求,調動用戶活躍度,增進服務。
如浙江新聞客戶端立足區(qū)域資源整合優(yōu)勢,圍繞新聞資訊、交通違章、水電氣繳費、家政服務、同城電商、醫(yī)院掛號等,深度發(fā)掘,形成以深度為壁壘的服務體系。服務按鈕里目前有水電煤繳費、出入境辦證查詢、高速出行導航、醫(yī)學報告、在線掛號、機動車違法查詢等,提供生活便利。在本地按鈕里是本地政務、媒體微博摘選,信息都很實用。
“山東24小時”圍繞“本地化、社交化、平臺化、智能化”構想,內容生產、商品銷售、生活服務等眾多內容將由一對多的組織形式轉變?yōu)槎鄬Χ嗟男问?,圍繞用戶這一核心資源,進行多點布局和深度開發(fā)。
各家客戶端基本都有活動一欄,活動是增進用戶和媒體關系的催化劑。在活動運營方面,選擇適合社會化傳播的運營方式,設置用戶互動的場景模式,結合內容傳播的要素引入應景的小游戲,讓用戶在閱讀資訊之余調劑心態(tài),效果不錯。同時還應有一些線下活動,增進互動。
2.5盈利模式
人們看到,傳統(tǒng)媒體受眾人數在下降,新媒體端的用戶在增加。哪里有用戶,哪有就有市場。在2015美國新聞媒體報告里,美國數字廣告占整個廣告市場的28%,達到507億美元,同比增長18%。而近四成(37%)的數字廣告是移動數字廣告,達到190億美元。當新聞客戶端能夠通過訂閱者所在的區(qū)域、所感興趣的專業(yè)進行數據分析實現(xiàn)精準廣告投放時,新聞客戶端這個產品會獲得更好的發(fā)展。2013年上半年,被稱為最有價值的新聞客戶端——網易新聞客戶端,登錄頁廣告單日投放費用達到70萬元。Dcci“廣告主選擇投放的新聞客戶端分布”數據顯示,網易以53.8%居于首位。2015年,網易新聞客戶端登錄頁廣告不斷,從汽車到手表到服裝,開屏廣告、首尾頁廣告、瀑布流廣告、焦點頭圖、頁內推廣廣告,等等,頻頻出現(xiàn)在新聞客戶端,發(fā)展迅猛。
新聞客戶端建立合作聯(lián)盟,引入外部資本,加大產業(yè)合作力度,開展電商服務,嘗試O2O模式,等等,也正在摸索中。
綜上所述,地方新聞客戶端在界面設計、專業(yè)主義報道和地方新聞挖掘、產品形態(tài)、互動服務方面若令能用戶滿意,必然會吸引更多廣告主和合作者,走向盈利,在媒介融合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參考文獻:
[1]陳昌鳳.新聞客戶端:信息聚合或信息挖掘——從“澎湃新聞”、《紐約客》的實踐說起[J].新聞與寫作,2014(9):52-55.
[2]余列平,陳揚渲.浙江新聞客戶端:500萬用戶背后的內容創(chuàng)新[J].傳媒評論,2015 (1):52-54.
[3]周翌.浙江新聞客戶端的差異化競爭實踐[J].中國記者,2015(4):61-63.
PROBE INTO THE ATTRACTION OF LOCAL NEWS APP——On the basis of Zhejiang news app
DU Fugui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News app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the mobile era as a new platform of news production and new media.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use of such news app as Zhejiang News,Netease News,Surging New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ttraction of local news app 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if the interface of the local news app is beautifully and conveniently designed with news plates of novel and local features,professional and close to people,and with diversified forms of products that integrate text,video,audio and data news and if the news app attaches importance to users’needs and provides user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bile terminal to enhance the daily life service system,it is bound to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nd attract a larger number of advertisers and users,and thu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emerging media.
Key Words:news app;diversified news;user demand;mobile app;emerging media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751(2016)01-0060-04
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項目:2014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14-QN-452);2014年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2014-BXW-0427)
作者簡介:杜付貴(1977-),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傳播和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