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潔泓
OCT在青光眼診斷中的應用探討
董潔泓
目的探討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OCT)在青光眼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40例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期進行身體檢查的40例健康者作為參照組,均采用OCT進行檢查,比較檢查結果。結果研究組上方、下方、鼻側、顳側、均值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NFL)厚度均小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視盤面積(D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盤沿容積(RV)、盤沿面積(RA)明顯低于參照組,杯盤比(C/D)、視杯容積(CV)、視杯面積(CA)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青光眼早期診斷應用OCT切實可行,可充分明確患者視盤參數(shù)及RNFL的具體變化,具有積極的臨床使用和推廣價值。
青光眼;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可行性
青光眼是臨床眼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眼部疾病,視網膜軸突(神經節(jié)細胞軸突即視神經纖維)與神經節(jié)細胞病變是導致其發(fā)病的主要原因。青光眼發(fā)病率和致殘率都比較高,只有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才能切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對青光眼患者來說,早期典型的病理改變是視神經病變,其比視野缺損癥狀出現(xiàn)時間早,所以,對視網膜神經層厚度及視盤形態(tài)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已經成為臨床診斷青光眼的重要參照標準[1]。本文選取40例青光眼患者和40例健康者的OCT檢查結果進行對比,現(xiàn)整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4~78歲,平均年齡(48.6±9.9)歲;同期進行身體檢查的40例健康者作為參照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7.3±9.7)歲。兩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受試者均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Cirrus HD-OCT檢查,具體檢查方法:首先采用裂隙燈顯微鏡對兩組進行眼壓、驗光以及視力水平等常規(guī)檢查,同時采用KOWA VX-10A眼底照相機進行眼底檢查。檢查人員以事先準備好的盤緣輪廓作為既定界限,將視盤為圓心、直徑控制在4.00mm的范圍作為主要檢查區(qū)域,檢查這一范圍內的視網膜神經層平均厚度以及視盤形態(tài)參數(shù),對兩組受試者神經纖維層進行檢查時,必須選擇環(huán)形掃描的方式,選擇3.00、3.38、3.46mm的直徑,常規(guī)3.40mm的掃描直徑進行相應的掃描,確保掃描范圍內的各種神經纖維都能得到準確掃描,同時還能避免受試者視乳頭邊緣和周圍盤周出現(xiàn)萎縮的情況。借助OCT圖像分析系統(tǒng)對兩組受試者RNFL切面厚度及視乳頭上、下方、顳側、鼻側等部位進行系統(tǒng)測量,記錄有關視盤參數(shù)。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受試者RNFL切面厚度及視乳頭上方、下方、顳側、鼻側等部位的平均測量值;觀察視盤參數(shù),主要包括C/D、DA、RA、CA、CV、RV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受試者RNFL不同位置厚度比較 研究組上方、下方、鼻側、顳側、均值厚度均小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2 兩組受試者視盤參數(shù)變化比較 兩組D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RV、RA明顯低于參照組,C/D、CV、CA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受試者RNFL不同位置厚度比較(±s,μm)
表1 兩組受試者RNFL不同位置厚度比較(±s,μm)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上方 下方 鼻側 顳側 均值研究組 40 95.6±3.3a 95.6±3.3a 60.2±4.0a 61.3±3.3a 82.3±10.1a參照組 40 139.4±16.9 139.5±3.4 87.3±2.2 90.7±3.2 114.4±8.1t16.088 58.599 37.545 40.451 15.681P<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受試者視盤參數(shù)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受試者視盤參數(shù)變化比較(±s)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bP>0.05
項目 研究組(n=40) 參照組(n=40) t PC/D 0.59±0.10a 0.26±0.15 11.577 <0.05 RV(mm3) 0.13±0.01a 0.37±0.09 16.762 <0.05 CV(mm3) 0.56±0.11a 0.14±0.21 11.205 <0.05 RA(mm2) 0.99±0.21a 1.78±0.22 16.428 <0.05 CA(mm2) 1.54±0.41a 0.56±0.09 14.766 <0.05 DA(mm2) 2.41±0.13b 2.44±0.10 1.157 >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青光眼的認識不斷提高,確診患者數(shù)量逐漸增多,其較高的發(fā)病率和致盲率引起了臨床的高度重視,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降低致盲率、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
盡管視野檢查方式敏感性不高,但一直以來臨床都將其作為診斷青光眼不可替代的“金標準”,其主要通過對主觀視功能進行充分檢查,以獲取最后的檢查結果,但檢查過程中各種物理、心理因素會影響其檢查結果的準確性[3]。因此,選擇一種安全可靠、準確性和敏感性高的檢查方法十分必要。
OCT尚未廣泛應用于臨床青光眼檢查之前,很多具備豐富臨床經驗的檢查醫(yī)師在為患者進行眼底鏡檢查中發(fā)現(xiàn),視野缺損、神經纖維層缺損比視盤變化相對來說要提前一些時間,但檢查過程中由于主觀因素的影響,致使很多患者的檢查結果存在一定的顯著性差異,且可重復性結果不盡如人意。隨著醫(yī)療技術在近年來的不斷改進與發(fā)展,眼科OCT檢查受到了普遍應用和推廣,其主要優(yōu)勢在于無創(chuàng)、無損傷、無任何接觸性,重復性效果比較理想,且檢查時間不長,費用低廉,較高的分辨率有利于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故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得到了廣大患者和操作醫(yī)師的一致好評。
OCT圖像具有比較精細的軸向分辨力,且視網膜前后高發(fā)射帶清晰度較高,有利于操作醫(yī)師檢查過程中準確測量患者視網膜厚度。除此之外,OCT具有較高的掃描速度,基本上1 s可達到2萬~4萬次,軸向分辨率≤5 μm,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臨床檢查對視網膜結構的分辨率。相關文獻報道,OCT檢查RNFL時,可直接經過RNFL厚度準確辨別患者是健康人群還是青光眼,同時還能盡早確定青光眼的各種病理變化情況[4]。本組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上方、下方、鼻側、顳側、均值RNFL厚度均小于參照組(P<0.05) 。兩組D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RV、RA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C/D、CV、CA明顯高于參照組 (P<0.05)。與宋麗華等[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明臨床可將RNFL厚度及視盤參數(shù)作為檢測青光眼的重要敏感指標。
綜上所述,青光眼早期診斷應用OCT切實可行,可充分明確患者視盤參數(shù)及RNFL的具體變化,具臨床使用和推廣價值。
[1]李志紅,張紅振.51例OCT早期診斷青光眼的臨床價值.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38):104-105.
[2]關新輝,張翌韋,梁勇,等.淺談應用OCT早期診斷青光眼的臨床價值.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20(13):61.
[3]劉宇,唐瑜,周萍,等.頻域OCT檢測RNFL厚度在原發(fā)性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意義.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9):1083-1088.
[4]王雅麗,董仰曾.傅立葉OCT和海德堡激光眼底掃描儀在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應用.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1,29(3):249-253.
[5]宋麗華,劉偉,陶遠,等.HRT-Ⅱ與 OCT 在原發(fā)性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診斷中的一致性比較.山東醫(yī)藥,2014,9(29):44-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2.065
2016-03-07]
527300 廣東云浮市人民醫(y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