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娟(廣西欽州市第一中學)
翻轉課堂在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中的應用探索
吳春娟
(廣西欽州市第一中學)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課堂開始之前獲取相應的知識,而在課堂中,把之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更好地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對于初中語文這一學科來說,課前閱讀課文,帶著疑惑進入課堂中尋求答案,這種模式更有利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以及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主要從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對語文教學的意義兩個方面闡述翻轉課堂的應用。
初中語文;翻轉課堂;應用探索
翻轉課堂,又翻譯為反轉課堂,2011年在美國各地興起,很快吸引了多方的關注。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上的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課堂中,課堂上的時間都是由老師進行知識的傳授、講解,而學生知識的內(nèi)化都是靠課堂外的時間通過大量的習題、作業(yè)完成的,這種模式不利于學生的知識內(nèi)化,缺乏約束力,而學生的自制力較差,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導致知識內(nèi)化不充分,影響教學質(zhì)量。翻轉課堂模式下,知識內(nèi)化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知識的傳授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前或課后進行,這種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痹谡Z文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就必須設計好主問題,以主問題引領學生閱讀的深入。那么,何為主問題?
教學的主問題,是課堂中教師連續(xù)提出的、帶有引導性的小問題,主問題是針對整體來講的,從課文整體抽取全文的精髓提出問題,調(diào)動全體學生共同參與,主問題是一堂課中的主線,所有內(nèi)容都要圍繞主問題展開。主問題的提出,必須建立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課文中去閱讀、去感受,這樣主問題才能起到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改變當前對課文粗略瀏覽的現(xiàn)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調(diào)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狈D課堂模式對課堂內(nèi)容提出了改變,在課堂上,學生更多的是提出問題,然后由老師或?qū)W生進行回答或通過討論交流得出答案,這種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充分扮演好引領者的角色,不再是單一地講授知識。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課堂外的時間主動獲取的,然后帶著問題到課堂中解決。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可以建立自己獨有的知識結構體系,大大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為此,我認為通過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與研究和“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把“翻轉課堂”所制作的“教學視頻”轉化為“主問題”的設計,結合“思維導圖”重構新的課堂模式,這樣,就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使課堂更加高效。
翻轉課堂中的“主問題”“思維導圖”教學突出落實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自主參與意識和自主發(fā)展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創(chuàng)新,提升了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學生自覺、主動、全面地發(fā)展自己和提高自己。通過“主問題”的引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語文學習方式改變,真正實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
運用“主問題”“思維導圖”和微視頻教學模式的好處如下:
1.運用“主問題”“思維導圖”和微視頻教學模式,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
2.運用“主問題”“思維導圖”與微視頻,能夠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主問題”“思維導圖”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向預定的目標轉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選取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教學內(nèi)容和課型,進行“主問題”“思維導圖”和微視頻的整合,不僅能改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還可以為重新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一種科學依據(jù)和實踐經(jīng)驗。
翻轉課堂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應用中,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實踐與改進,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良好的學習習慣,利用翻轉課堂,提高教學質(zhì)量。
[1]闞功穩(wěn).翻轉課堂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2).
[2]劉恬.中小學實施翻轉課堂的理性反思與價值定位[J].教育探索,2016(1):42-46.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