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正余小學(226153) 丁衛(wèi)星
追問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聲音
江蘇海門市正余小學(226153)丁衛(wèi)星
以追問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不僅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課堂問題,還能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掌握文本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文本的用詞特點、人物形象、表達方式進行追問,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內(nèi)蘊,傾聽文字背后的聲音,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文本追問用詞
小學不僅是學生語言知識積累的初級階段,也是為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打下基礎(chǔ)的重要時期。小學教材文本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應(yīng)對文本進行解讀,熟悉、理解文本內(nèi)容,明確文本的內(nèi)蘊,以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以追問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不僅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還能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掌握文本內(nèi)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那怎樣進行追問呢?
文章由句子構(gòu)成,而句子又由詞語組成。每個詞語在句子中的運用,都直接影響文字表達的最終效果。因此,教師要需重視文本的用詞特點,通過對文章某些特殊詞語的解析,讓學生明白詞語的表達效果。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文,是首現(xiàn)代詩,在用詞方面特別注意形象精煉。教師在課堂上,應(yīng)該先讓學生自主進行朗讀,之后提問學生:這篇文章詞語是否難理解?在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之后,教師進行解釋說明,并提出第二個問題:請大家在朗讀過程中找出覺得用得好的詞語。有些學生認為:文章中“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袍”中“綠袍”一詞用得好。教師請學生說出為什么好。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反問:用“綠衣”代替“綠袍”是否可以?經(jīng)過思考后,學生給出兩種不同的答案:贊成的和反對的。教師都要引導他們說明理由。不論學生的觀點是否正確,教師都應(yīng)給予肯定與鼓勵,進而對“綠衣”“綠袍”兩個詞進行解釋:二者雖然都表示植樹的面積范圍,但“綠衣”的面積沒有“綠袍”大,用“綠袍”說明植樹面積大;另一方面,“綠袍”在詩句中比“綠衣”押韻,更符合詩歌的朗朗上口的特點。通過層層遞進設(shè)問的方式,引出詞語最終的本質(zhì)意義,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能力。
文章一般通過人物塑造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巧妙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僅能夠為文章增加色彩,還能傳達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質(zhì)。如,教學《神奇的克隆》一文,教師首先提問: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克?。孔寣W生先自行閱讀文章,找出描寫克隆技術(shù)的段落,進而抓住學生對科學技術(shù)的好奇心理,解釋說明:克隆技術(shù),不僅可以克隆小動物,還可以克隆人類,這樣就可以出現(xiàn)很多一模一樣的動物,甚至分不清真假。在教學克隆羊多利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愿意克隆自己?以辯論的形式,在課堂上展開10分鐘左右的辯論賽——正方以克隆人的身份說明愿意克隆自己的原因,反方則表達不愿意克隆的原因。辯論過程中,教師應(yīng)采取“沉默”的態(tài)度,讓學生自由、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quán)。辯論結(jié)束后,教師設(shè)問:到底是“克隆人”還是“人類”取得勝利呢?并進行總結(jié),對雙方提出的觀點進行歸納,肯定和表揚雙方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想法。不論哪方處于優(yōu)勢或劣勢,教師最終都應(yīng)判定,辯論打成平局,雙方都提出了有利的觀點,并用論據(jù)論證自己觀點。最后,教師提出課后思考問題:克隆技術(shù)將來是否會頻繁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在課后也能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辯論,不僅活躍課堂氛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發(fā)揮了學生想象力,讓他們對文章涉及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度的思考,從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背后的真實意圖。
文本的表達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文本的表達效果。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教學蘇教版三年級課文《掌聲》一文,教師首先讓學生將文章中不懂的詞語提出來,進行解釋說明;接著,讓學生迅速通讀文章,問學生是否讀得懂文章講述一件什么事情,并想象小英的形象;隨后提出問題:文章哪些句子描述了小英走上講臺時的心境?描寫小英情感變化的句子有哪些?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師解釋說明:通過對小英上講臺前的描述,表現(xiàn)了小英尷尬、不愿上講臺發(fā)言、怕被嘲笑的心理;文中對小英情感變化的描述,為文章末尾小英因同學們的鼓勵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埋下了伏筆。
總而言之,只有注重文本背后的寓意,才能使語文教學達到更高的目標。學生只有明確文字背后的意義,才能對文中所表達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