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延俊
?
“隨文練筆”是讀寫結合的有效途徑
◆蘇延俊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用”的價值導向,學就是為了用。這一宗旨是明確的,因此在當下的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語言實踐就成為不可缺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那么,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開展行之有效的閱讀與練筆之間的對接,讓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的提升化為無痕呢,“隨文練筆”是一種有效途徑。
“寫什么”是決定其“內容”,而“怎么寫”指的是方法、技能。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焙芏鄬<乙捕甲暮粲?,教材內容只是給學生提升言語內容的一個“范例”,其例更傾向于“寫作技巧”。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能更多地關注了其內容,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拓寬視野,解決寫作中的“無米之炊”的尷尬。因而對言語形式和寫作策略重視不夠,再加上練筆內容和文本內容不完全吻合,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滯緩。比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的第四自然段,運用了總分結合和對比的手法展現了樟樹“保持香氣”的特點。在處理這一自然段隨文練筆的時候,我們如果另起爐灶,讓學生仿照這一自然段的寫法去寫一種植物或動物,把很多精力都放置在“寫什么”上,這樣一來就偏移了隨文練筆的指向,使得學生的受益“趨窄”了。如果我們就地取材,運用先概括后具體和對比手法,描寫樟樹“生命力旺盛”的特點。這樣一來,學生利用習得的方法,巧用文本中的資源進行練筆,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到“怎么寫”上,既是一種方法的落實,又便于檢查反饋學生的習得情況,同時也便于學生間的取長補短和資源共享,這樣更利于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此處說的關注“寫什么”和“怎么寫”,并不是貶一褒一,兩者不可偏廢,也無輕重之分,最合適的是在關注“寫什么”的基礎上落實“怎么寫”。這樣的隨文練筆,如果長此以往,便能讓學生在言語訓練上更多地得益。
隨著語用意識的提升,讀寫結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嘗試著將寫作訓練“化整為零”,滲透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但在平時的執(zhí)行過程中,有不少老師實施得不夠嚴謹,較為隨意,使得有些練筆訓練不符合文本要求和情境需要,造成閱讀和寫作的嚴重割裂,從而影響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影響了教學效果。因而,在教學中,我們關注“練筆”,更要明確練筆的“指向”,使它更能契合學生文本閱讀的期待心理,這樣的高度融合,才能取得更佳的練筆效果,才能水乳交融,成為一體。比如《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是一篇“點面結合”的好“范例”。在寫到“點”黃曉文時,作者抓住其語言和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突出了他英勇頑強的特點,也透過他把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紙上。如果在教學中,我們?yōu)榱司毩暋包c面結合”,讓學生去寫一次勞動場面、大課間活動、課間十分鐘……由于練筆的強行介入,使得學生從文本的情境中一下子抽離出來,使得閱讀過程產生了思維的斷裂,反而影響了言語的習得,偏離了“航向”,也易于分散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學習不利。此處設計時,我們不妨抓住黃曉文簡單包扎后,沖上大堤后的省略號做些文章,讓學生進行一些細節(jié)描寫的訓練,更能深化人物形象,體悟人物品性,突出我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這樣的無縫鏈接,既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讓這一“點”更加形象鮮明,使這一“點”更成為了“點”,起到很好的訓練作用。同時,還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連一個標點符號也別放過,我們也應該讀出標點符號背后的真正內涵,可謂一舉多得。
隨文練筆的形式有很多,其切入點也有很多。我們只是一味地為了隨文練筆而練筆呢,還是更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而更多地關注其“價值”呢?這一點恐怕無須我多言。在此贅言,更多地是想提醒大家應注意隨文練筆的“價值”,這樣才更行之有效,有的放矢。
我們在平時聽課的過程中,經??吹嚼蠋焸冏プ 坝械摹械摹边@一句式對所有的內容進行承接串連,引導學生練習說話或練筆。低年級如此,中年級亦然,到了高年級還是層出不窮。這樣的練筆看似從細節(jié)到整體,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可是頻繁的、不適時機的訓練,反而失去了其價值。比如《秦兵馬俑》“武士俑”一段中,“有的……有的……”是概括地描寫了武士俑的不同形態(tài)。而《歡樂的潑水節(jié)》中“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潑?!边@一句式其價值在于運用了對仗的手法,將人們在潑水節(jié)肆無忌憚、自由自在的氛圍寫了出來。因而,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言語形式,引導學生利用文本的語言信息,仿照其寫法,引導學生進行練筆訓練,這樣的舉措才是相得益彰,不是為了“語用”而“用語”。我們只有潛心研磨句式,借鑒范例,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出新穎有價值的言語形式訓練,這才指向明確,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諸如此類的訓練不是不可,而是應根據不同語境,不同年級段學生,不同言語特點,更有機地進行練筆訓練,從而起到“以一當十”的效果。
隨文練筆是讀寫結合的一種有效途徑,只有適時,合理加以利用,抓住其價值,明確指向,緊扣閱讀和表達的內在聯系,破解其言語密碼,做好“吸納”和“傾吐”的有機銜接,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言語智慧和表達能力的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張暇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小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