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四君(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張杰中學)
小組合作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梁四君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張杰中學)
課堂教學要實現(xiàn)從“對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向“對能力的培養(yǎng)”的轉變,其途徑之一就是讓學生開展課堂合作式學習,特別是目前小班化盛行的今天,實施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效果尤為明顯。課前讓學生適當預習,課中運用“導、探、講、練”的教學模式開展高效教學,使教學成為師生、生生互動交往的過程,讓學生在參與小組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初中科學課堂小組合作式學習的實施策略是:合理構建學習小組,教師擔當好學習促進者的角色以及建立科學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
課堂教學;小班化;合作學習;實施策略
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學會合作是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時,合作學習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正成為目前中小學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是與個體學習相對應的一種教學策略和新的學習組織形式,是一種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小組文化是班級文化的縮小版,即在小組中能形成一種小組風貌,能產生小組獨特的文化底蘊,營造出能影響小組成員的人文氛圍。其中構建合作小組時應注意:(1)選好學習小組長。學習小組長應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一般應由各科學習較好,愿意為大家服務,品德較好的同學擔任。(2)小組人數(shù)要合理,人數(shù)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shù)太少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一般以5人為宜。同時分工要明確,做到人人有事做,時時有事做。(3)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以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等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強、中、弱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求得組間競爭最大限度的公平。學生厭學,并不是厭煩學習的內容,而是厭煩學習的方式。學生感興趣且能自主的學習方式,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前提和保證,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開展公平競爭,為學生的個性展示搭建平臺。
課改實驗之初,出臺一系列保障制度,特別是對教師的評價和學生課堂內外的評價,準確及時地反饋指導,對構建高效課堂至關重要。(1)對教師的評價。學校堅持和完善聽評課制度,剛開始時要用行政力量和規(guī)章制度推動每個教師走進新課改,踐行新理念。我們采取四種聽、評課制度:一是匯報課,要求每位課改實驗的教師每個學期主動上一節(jié)匯報課;二是公開課,教研組安排每位教師一學期在組內上一節(jié)以上公開課并進行課后交流與研討;三是示范課,學校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上示范課,彰顯課堂教學的示范性和可塑性;四是堅持每周開展兩次視導課,學校視導組成員堅持隨機深入課堂,了解每位教師課堂教學的情況并定期進行必要的反饋。什么樣的課是好課,專家們眾說紛紜,我們的原則很簡單:有無體現(xiàn)“導探講練”的思想。(2)對學生的評價。通過評價反饋,激勵學生在課堂上做到兩個“學會”:一要學會課前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要知道學什么,怎樣學,要踴躍發(fā)言,大膽質疑,敢于表達。二是學會課中傾聽他人,尊重和欣賞同伴的見解,在耐心、真誠的傾聽中完善自己的見解,在相互尊重、相互點評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提高。教師在課上根據各組的表現(xiàn)進行客觀、公正的多元評價,是實施小組合作化學習的調節(jié)劑。
運用自主式學案稿的教學活動將課前活動與課中活動相結合、學案與教案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相結合,減少了學生的無效勞動、減輕了由于過重作業(yè)帶來的身心負擔??茖W構建了以學案稿為載體的“導、探、講、練”四步教學法:(1)每節(jié)課前5分鐘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資源并展示自己的疑難問題,即“導”;(2)課內安排15分鐘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互動探究,回憶原有知識,實現(xiàn)思維對話,自主構建新知識,完成學生小組能解決的部分。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要求在全班交流,請別的小組給予幫助和解答,即“探”;(3)根據學生的“探”況,學習的重、難點,15分鐘內師生共同討論小組不會的,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在情景中逐漸消化,即“講”;(4)最后教師需余10分鐘讓學生獨立進行形式多樣、數(shù)量適中的鞏固練習,體現(xiàn)分層要求,師生當課堂反饋評價,教師了解掌握情況,學生體驗得與失,即“練”。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的要求,認為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是當前在學校課堂層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特別強調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發(fā)展。同時通過合作式的交流,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發(fā)揮同學間相互感染、相互啟發(fā)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中完成合作意識的內化與協(xié)作能力的提高。
我們決不能因注重應試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或許多年后,在我們的努力下,我們的學生中會出現(xiàn)諾貝爾獎獲得者。
[1]郭華.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假設與實踐操作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1998(5).
[2]趙笑梅.小組合作學習的四個基本經驗[J].教育科學研究,2001(12).
·編輯 趙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