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研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小學 吉林洮南 137100)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修 研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小學 吉林洮南 137100)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教師??紶柕孪5抡f:“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yè)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huán)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yè)能力?!苯虒W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以此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zhì)量。
在語文教學中,我堅持“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學”,使我收益匪淺。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反思質(zhì)量,有效促進課堂教學呢?
“學貴有疑,小疑則有小進步,大疑則有大進步”。作為老師亦是如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至關重要,注意選擇精煉的有價值的,值得探究和思考的,能激起學生興趣的問題。當然問題的難易程度的把握也很關鍵,太容易的問題,學生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因為沒有思考的價值和意義,既浪費時間又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問題太難,也是一樣,如果提的問題太高深,不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則有些緣木求魚,得不償失。
以下是兩個語文教學案例:一個是語文閱讀問題過于淺顯,學生學習得不到應有的提升和鍛煉,一個是問題太難,學生探究起來困難重重,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學習語文閱讀的信心和興趣。
案例1,教師在教學安徒生的童話《丑小鴨》時,在教學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之前的悲慘的處境時問道:“丑小鴨在變成白天鵝之前,它遭受怎樣不公平的待遇?”同學們只要認真讀書,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得到答案。而另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只將同樣的問題稍加改變,便收到了不一樣的效果。這位教師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句,“同學們再發(fā)揮你的想象,丑小鴨除了受到這些不公平的待遇,它還可能遇到了怎樣意想不到的困難?”這樣一問,同學們就開動腦筋,經(jīng)過合理的推理和想象,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和想法,從而加深了丑小鴨在困境當中不放棄自己,勇敢向命運挑戰(zhàn),不向命運低頭的形象凸顯出來,使學生對丑小鴨的認識更加深刻而豐滿了。
案例2,在教學五年級《風》一課時,在了解了熱水壺為父子倆帶來溫暖抵御嚴寒時,提問:“熱水壺對父子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問題會讓學生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學生也只能試著回答,讓他們不再寒冷之類的話,個別學生可能會理解,兒子長大了知道孝順父親,僅此而已。而更多的學生已不想再去思考,因為他還沒弄懂什么叫意義。問題不合時宜的過難,會像樹尖上的蘋果,跳一跳也夠不著,讓學生失去興趣,停止腳步。另一位教師則不然,一步步引領圍繞熱水壺來了解父子都做了什么,為什么這樣?熱水壺對抗的是誰?寒風都能代表什么?那熱水壺呢?等,到最后一切難題都會迎刃而解,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結(jié)果,學生也因而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樂趣。
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加強自我提問,從學生,認知角度和問題設計的發(fā)散性方面進行深入反思,教學中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根據(jù)課文情節(jié)的不同、內(nèi)容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教學效果。教師應適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反思課堂教學的得失,有針對性的進行調(diào)整改進,以求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在準備校級公開課現(xiàn)代詩《黃河頌》時,因這是一篇頗具歷史背景的詩歌,1938年末,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愛國詩人光未然在去往延安途中,親歷黃河的險峽怒濤,萌生了為黃河放歌的詩情,以達到歌頌我們堅強不屈的中華民族和偉大的中華兒女,而創(chuàng)作這首具有史詩性的杰作。怎樣讓學生從詩中去感受國家和民族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巨大考驗,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黃河作為母親河,她那種海納百川,氣吞山河的磅礴大氣,以及幾千年來對中華兒女的影響,使他們?nèi)琰S河一般偉大堅強,是本次閱讀的難點也是重點。這對于閱歷和經(jīng)歷特別少的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極為困難,所以在第一次試課的時候,收到的效果特別不理想,學生理解起來特別費勁。課下反思后,我發(fā)現(xiàn)在教學設計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之所以理解黃河精神轉(zhuǎn)化為民族精神有些困難,是因為學生不能感受黃河作為母親河的無私和博大。于是為了將這個問題很好的解決,我做了這樣的調(diào)整,把問題改為“幾千年來,生活在黃河兩岸的華夏兒女,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都離不開黃河,想象一下,黃河都為華夏兒女們做了些什么?”沒想到,只是稍稍改變了下思路,學生就感受到了幾千年來民族的發(fā)展離不開黃河,民族的振興離不開黃河,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命運離不開黃河,歌頌黃河也就是歌頌中華文化的偉大精神和堅強不屈的品格。所以正因為反思中及時調(diào)整問題,才使本來了無生氣的一節(jié)課,變得熠熠生輝。善于總結(jié)分析,會使教學中少留遺憾。
語文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的不斷更新,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保持和發(fā)展他們的求知欲。而更新教學方法更為重要:無論什么樣的課文,如果教師長期用一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話,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必然會使學生學習興趣大減。因此教師要從教材內(nèi)容出發(fā),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承受能力,積極改進教學方法,讓每篇課文的教法經(jīng)常有變化,經(jīng)常有新意,才能使學生有新鮮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設計中,如果能夠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調(diào)整教學策略,課堂教學中將會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nèi)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閱讀課上的“流行曲”,雖然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chǎn)生強烈閱讀欲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chǎn)生欲罷不能的內(nèi)驅(qū)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nèi)容,其結(jié)果只能適得其反。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zhì)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后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quán),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課堂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陣地,讓課堂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的目的是全面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