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菊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普興中學 四川中江 618133)
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陳明菊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普興中學 四川中江 618133)
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要將簡單的言語逐漸滲透到語境中去,也正是解讀作者意圖的整個過程。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不僅能夠加強彼此的交流,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智慧。注重抽象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每個語文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盡心引導他們提出質疑,培養(yǎng)質疑能力,才能確立學生學習實踐的主體地位。
語文 閱讀教學 能力 培養(yǎng) 策略
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要將簡單的言語逐漸滲透到語境中去,也正是解讀作者意圖的整個過程。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不僅能夠加強彼此的交流,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智慧。注重抽象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每個語文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盡心引導他們提出質疑,培養(yǎng)質疑能力,才能確立學生學習實踐的主體地位。而筆者將通過本文,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有話可說。課文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語言學習的歷程要回歸到真實的世界中,通過孩子在生活中實踐運用語言的機會全方位地學習運用語言。教師讓學生解讀文本后,要引導學生發(fā)揮合理想象,適時填補文中的空白。在學習魯迅的《風箏》的時候,文章中毀壞小弟弟做的風箏的場景,我會讓孩子們聯(lián)系自己的經歷(大人們毀壞自己心愛的玩具),孩子們紛紛舉手,暢所欲言。讓大家來品味本文思想感情的時候,通過“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于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xiāng)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蕩漾了”。展開想象的翅膀,明確本文有寫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重要意義,也有魯迅自省的精神。學生吸收、內化課文獨特的表達方式,并漸漸地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養(yǎng)分”。
有字可寫。寫,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得靠自己組織文章。仿寫是最基本的方式?!卑l(fā)揮段落在語言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在學習朱自清《春》的時候,模仿春雨圖片段的描寫,采用了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方式,寫出了春雨細密的特點。 揣摩這一寫法和行文形式的層次性與條理性。接著,我讓學生觀察教室外邊的下雨情況,對夏雨進行描寫。模仿課文的結構,試著寫一寫。學生用真切的語言仿課文段落的描寫方法,自由地表達,張揚個性,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也可以播放圖片,讓同學欣賞夏日的雨水。欣賞完之后,也會迫不及待拿起筆對夏雨進行一番生動的描寫。可見,美的畫面也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表達,多看可以為多說提供素材和示范,讓精彩畫面與語言表達相伴相生。
形象感受是對客觀對象認識的第一步。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對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歸納概括不應是簡單的、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生動的。例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我讓學生看錄像,學生對“行動處若弱柳扶風,說話時如蚊子哼哼”的林黛玉有了深刻的形象感受之后,再對照作品中具體生動的描寫,林黛玉多愁善感、謹小慎微,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特征就呈現在面前了。
聯(lián)想想像是形象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形象思維的基本特征。教學中應該挖掘出可供學生進行聯(lián)想想像的因素,并使學生能夠對人物形象進行合乎邏輯的想像。 比如上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也要求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金錢”的看法。同時,發(fā)起了這樣的討論:一個家庭弄得六親不認,于是我引領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了造成他悲劇的社會原因。學生們不由自主地詛咒起那個金錢大于親情的時代 。
從興趣入手,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放下包袱,樂于質疑。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生疑;有的學生不知道怎么質疑,不能從課文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有困難;也有的學生怕提出的問題遭到別人的笑話、挖苦、諷刺,不敢枉然生疑。另一方面,有的教師怕學生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忽略了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有的教師則是在教學中對質疑環(huán)節(jié)安排過于隨意,沒有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就要求學生質疑。從上面的分析看,學生之所以不會質疑、不敢質疑,原因在于他們在學習上存在依賴心理;在于教師沒有充分發(fā)揮主導的作用,思想上存在許多疑慮。為此,我們要確立學生是“語言實踐主體”的意識,實實在在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營造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
交給質疑方法,以學生之疑引導學生讀書,既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又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得教與學有機而和諧地交融在一起。 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消逝”一詞,學生就可從中思考“消逝”的原因,原來的羅布泊又是怎樣的?又如雨果《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其中的主旨就是對于八國聯(lián)軍對于圓明園強盜行為的一種譴責。而在完成閱讀教育后,教師則可以通過一些引導問題,讓學生了解愛國主義思想的真諦,即如“雨果這種行為是否屬于愛國?”
培養(yǎng)語言閱讀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質疑能力,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開啟創(chuàng)新思維之門,我們只有積極引導,熱情鼓勵,使學生勤思善學。才能夠讓學生在言語活動中獲得全新的體驗,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語感,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應用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