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琴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策略
◎石 琴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比較法,運用求同和求異思維,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高效的閱讀者,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嘗試。“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閱讀教學中,常見的方法很多,如講授法、實踐法、討論法和情境教學法等,筆者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嘗試使用比較法,姑且稱之為“比較閱讀法”,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這種方法的最大優(yōu)勢是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運用十分廣泛,大到可以包含整個作品風格流派的比較,小到某些閱讀文章的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等,都可以在比較中將優(yōu)點、亮點和盤托出,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能力和學會認識事物規(guī)律性的能力。下面將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談談如何在實踐中有效運用比較法。
詩歌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大重要板塊,使用比較閱讀法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悟詩歌的經典魅力。一是將比較法運用于詩歌主題思想的歸納方面。比如,在學習《卜算子·詠梅》時,我組織學生同時閱讀王安石的《詠梅》,然后比較兩位作家在梅的寓意上有何相似點。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首先是梅花綻放皆是在斷橋邊和墻角這些清冷之地;其次是梅花開放之際往往是無人欣賞之時;最后是兩首詩皆突出了梅花之香氣。二是在詩歌意象的歸納總結上。學完李清照《聲聲慢》后,筆者就有意識地遴選出其“姐妹”篇中的相關詩句,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李煜《相見歡》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在這些詩句中,學生不難發(fā)現,其中皆提到了同一物象——梧桐,然后筆者追問學生,梧桐有何共同寓意,通過求同之思,讓學生體悟出“梧桐”有凄苦和悲傷之寓言。三是用于歸納作者的風格特征。有些詩或詞人一生寫了大量的詩或詞,其中不乏不同風格的詩詞,但總體來看,個人風格在其絕大多數名篇中皆有表現,洞悉詩人或詞人在不同詩詞中流露出的共性風格,有助于了解作者其它作品之內涵,如李白表現得飄逸浪漫,而杜甫顯得沉郁頓挫,王維則有恬淡超然之性等等。
如果說求同是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那求異則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發(fā)散性思維具有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等特點,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尤為重要,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不僅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義,更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因此,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考量著教師處理文本和選用教學手段的能力。求異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為普遍,以小說散文閱讀為例,在剖析人物形象或性格時,求異法往往能幫助學生抓住最佳切入點,厘清人物的鮮明形象,并以此為支點,在腦海里構建出人物形象的脈絡圖。
在講授魯迅的《祝?!窌r,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重點之一,學生往往無法全面了解,很難深入地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分析,筆者便提醒學生比較祥林嫂兩次去魯四老爺家做工時候的差異。學生得出以下意見,第一次:祥林嫂是“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不過第二次是這樣:“兩頰上已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表樦@個思路,筆者便引領學生再次用比較法進行深度閱讀,祥林嫂兩次做工時的表現有何差異?很顯然,第一次,她很勤快,什么都做,人人都說她比男人還勤快,但第二次卻是“手腳已沒有先前那樣靈活,記性也壞得多”。最后再比較人們對祥林嫂前后的態(tài)度差別等等,通過這些細節(jié)上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祥林嫂所受到的來自個人命運和社會壓迫所帶來的雙重迫害,同時在比較中進一步引申出文章的宗旨,命運對她來說是不公的,但社會對她的迫害更加殘忍。
求同和求異作為兩種不同的閱讀教學思維方法,各有所長,究竟是采用哪一種方法,要看具體的閱讀文本,這兩種方法本身也不是互相矛盾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時這兩種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兼而用之,從而更好地解讀文本。
例如,蘇教版的第三板塊——歷史的回聲(千古江山)詩歌鑒賞單元中,篇名為《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兩首詞就有一定的代表性。筆者在教學這兩首詞時,有意識地貫穿了求同和求異兩種教學手段,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首先筆者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兩首詞的相同之處,小組很快得出結論:兩首詞的題材皆是詠史懷古類,而且題目的構成方式皆用“地名+懷古”方式;此外兩首詞從思想境界來看,都是借古喻今,表達了建功立業(yè)的宏大志向。之后筆者話峰一轉問學生,兩首詞有沒有不同之處?如果有,表現在哪里?繼續(xù)討論之后,整合小組答案,學生得出以下結論:辛棄疾詞中典故運用較多,蘇軾詞中沒有;再者,蘇軾詞的結尾處,既表達出一種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也觸及到天人合一的宇宙人生之終極意義;相比較而言,辛棄疾詞的結尾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英雄使命和民族情懷,兩者在宗旨的層次上有差異。可見,求同和求異可交錯使用,相得益彰,教師需因材施教,因文施教,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石琴 江蘇省宜興中學 214200)